“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对马懿谋略的高度评价,作为一个最是不齿司马懿平生所为之事的千古一帝,李世民仍能赞其谋略之才,可见司马懿确是无愧谋略家之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曹魏后期唯一能够挡得住诸葛亮北伐脚步之人,司马懿在5次北伐中虽然都成功拖住了诸葛亮,但除了惨重的伤亡还付出了流传百世的戏谑名声。一句“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成为了后世人茶余饭后经久不衰的调侃之言。

可是,即便是在自己颜面如此尽失的情况下,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作为当时天下唯一的决绝谋略家,司马懿为何不领兵伐蜀,将诸葛亮刨坟掘尸以释心头之恨?这并非是司马懿对诸葛亮仍心存阴影,也无关“诸葛继任者”姜维的雄才伟略,司马懿之所以不伐蜀恰恰是他此生最后的高明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179年,司马懿出生于河内温县。和曹操、袁绍这些一方雄主一样,司马懿从小的志向便是结束东汉的乱世。而除了自身自幼便展现出来的绝顶谋略天赋,司马家亦是流传了千余年的世家大族。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司马懿近乎全部拥有。

然而,命运捉弄,其父司马防是个耿直公正一心忠于汉室的朝臣。作为家中次子的司马懿,尽管心有猛虎,但得不到家族的支持也很难拉起一支队伍。更何况,若是强行起事,说不定还会遭到严父的大义灭亲。

为此,空有一身大才的司马懿只能是郁郁不得志。不过,作为名家子弟,况且还是身负雄才之人,其名声终究还是越传越广。公元201年,曹操听闻司马懿的名声,派人邀请他到府中担任谋士。但彼时的司马懿,因为曹操已经完全掌控了东汉政权,自觉已无机会自立而起的机会,便称病不仕。

当时曹操身边能人辈出,便也没有同司马懿过多计较,但是世事总是在变,司马懿终究还是没能躲过曹操。公元208年,曹操出任东汉丞相,正式开始了“挟天子之威”统一天下的步伐。恰巧,在不久前,曹操帐下的第一谋士郭奉孝病亡,而身负大才的荀彧又与其貌合神离,曹操迫切需要一位顶尖谋士前来辅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这一年曹操再次遣人征召司马懿入仕。与之前不同,这一次曹操下了严令,如若司马懿再度称病不来便就地斩杀,听闻消息的司马懿只得被迫前往。不过,虽然司马懿素有大才之名,但生性多疑的曹操仍旧让其历任多职以考察他的能力。

直到公元215年,司马懿才得以首次跟随曹操出兵征讨。彼时的司马懿,已经将近四十岁,却仍旧无一功绩能够拿得出手。而比他小了两岁的诸葛亮,已经是将刘备由一个到处逃亡的小混混扶成了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大军阀。

但是这确实不可避免,诸葛亮在刘备那里可以说是说一不二,上至刘备下至军民,都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而反观自己,不仅刚刚得到一展才华的机会,素有奸雄之称的曹操亦是与刘备截然不同。司马懿在曹操帐下,不但要想着出谋划策,更要时刻提防着曹操,可谓是如履薄冰。不过好在,司马懿有着一个三国名士都不具备的技能——能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易》有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但是,司马懿的示例却不禁让人感叹,有时藏拙的也不一定就是君子。

司马懿在投靠曹操之前,就一直看不起借宦官起家的曹家,曹操更是令司马懿既嫉妒又不屑。嫉妒曹操能够有机会趁乱雄起,把控朝政,不屑于曹操“太监的孙子”之出身。

为此,在第一次跟随曹操出征讨伐张鲁时,司马懿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向曹操建言:“刘备靠着诡计夺取了刘璋的益州,还未彻底收获民心又大举攻伐江陵,如若此时趁势陈兵汉中,益州之地便会自发地激化矛盾,蜀地可不攻而破。”

但是不曾想,司马懿此举却是弄巧成拙,不仅没被曹操采纳计谋,还让曹操看到了司马懿的贪婪,对其疑心更盛。而之后司马懿助曹操大败孙权后,更是让曹操对其忌讳更深。当时,曹操大败孙权后,孙权向其称臣,并表示:如今天命已朗,您应该登基称帝了。

曹操深知孙权这是要捧杀自己,作为以汉臣自居的曹操,虽然行的是奸臣之事,但这最后的一层窗户纸无论如何也不能自己捅破,否则将会成为众矢之的。司马懿对曹操说:“如今汉室国运将终,而您持有十分之九的大汉国土,却仍称臣,可谓是人臣表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此话听来是在称赞曹操,但向来多疑的曹操在欣喜之余,开始更加地仔细留意司马懿。逐渐地,随着司马懿进献的计策越多,曹操越发觉得其“胸有豪志”。为此,还特意找来人偷偷地给司马懿看相,得出了“狼顾之相”的结论。

当时司马懿跟随世子曹丕出谋划策,曹操总是提醒儿子,司马懿不是那种甘心居于人下的人,千万不可重用。但是曹丕早已将司马懿当作自己的第一心腹,对其信任有加,所以常常为他向曹操说好话。听闻这些的司马懿,愈发恐惧,开始逐渐地不再过多出谋划策,而是一心勤于职守。

就这样,如履薄冰般地隐忍,司马懿终于等来了送走曹操的那一天。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年曹丕正式篡夺汉室天下登基称帝。本以为,终于等到了出人头地的一天,却没想到成为皇帝的曹丕突然醒悟,开始逐渐地将司马懿调派后方不再让其直接统兵掌控军权。

没办法,司马懿只能是再度藏拙,一心为“好亲征”的曹丕统筹粮草。不过,曹丕没有其父曹操的雄武,亲征大多无功而返。而曹丕又命短,仅仅当了6年皇帝便撒手西去。

曹丕去世后,孙权趁机大举伐魏,无奈之下,即位的曹叡只得开始启用司马懿这位被搁置已久的绝顶智囊。就这样,潜心隐忍十几年的司马懿,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舞台,而复汉心切的诸葛亮恰恰又“助了他一臂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227年夏,曹叡命司马懿领兵驻扎宛城。恰逢此时,镇守曹魏门户之一新城的孟达因为曹丕去世而失宠,遂与诸葛亮取得联系准备反魏投蜀。而知晓消息的司马懿,竟然当机立断、先斩后奏,在命人前往都城报信的同时,亲率大军南下新城。

公元228年正月,司马懿赶至新城,兵分八路,仅用了半月时间便攻破新城斩杀了孟达。见孟达身死,诸葛亮北伐的计划只能改换主攻曹魏边境军事重镇祁山。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率大军北上,以名将赵云、邓芝为饵吸引曹魏大将曹真的重兵,而自己则亲率大军主攻祁山。

但是这第一次北伐,由于选错了先锋,导致马谡于街亭被张郃打败,第一次北伐宣告破产。当年冬天,听闻曹魏“顾命大将”曹休被陆逊所败,诸葛亮二次北伐,但是这一次却依旧无功而返。

公元229年春,诸葛亮率军三次北伐。此次,蜀汉大军攻破武都、阴平二郡,初见其功。不过,取得初步胜利后,诸葛亮并未继续北上,而是铸造二郡,准备将其与汉中连成一线,作为北伐的前线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230年夏,曹叡命大将曹真、司马懿、张郃南下伐蜀,转守为攻。但是没想到,三路大军尽皆失利,曹魏从此只得被动防守。第二年,诸葛亮率军第四次北伐。此时大将军曹真重病在床,曹叡只得派遣司马懿统帅大军,大将军张郃为辅前往防守。

蛰居20年,司马懿终于有机会统帅重兵,而这一次南下抵御诸葛亮也让司马懿成为了曹魏唯一能够抗衡蜀汉北伐之人。双方遭遇于上邽,诸葛亮因为率军急行,粮草短缺,张郃等将领尽皆进言应该出奇兵攻击诸葛亮。

但司马懿却下令闭城不出,直至因粮草不济,刘禅下令班师时,司马懿才决定追击。但众所周知,追击诸葛亮向来是有去无回,况且这次诸葛亮还不是因兵败而返回。但司马懿坚持命张郃领兵追击,不从则军法处置。

无奈之下,张郃只得率军前往追击,不出所料兵败撤退。行至木门道时,又被埋伏的汉军射中膝盖,不久便伤重病逝。张郃死后,军中再无名将能够同司马懿争锋,司马懿由此独揽曹魏军政大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234年,诸葛亮汲取上次粮草不济的教训,潜心劝农将武三年,准备充分后再度率大军东出斜谷口直奔祁山。领兵御敌的司马懿,仍旧采取避战不出的政策,韬光养晦,一心扶持自己的心腹势力。

8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一朝病倒,随后病情急剧恶化。临终之际,诸葛亮部署好自己死后的一切防守,命姜维断后伏击。交代好一切后,不久便病逝于五丈原

见蜀军退去,曹魏营中诸将皆预感诸葛亮已经病逝,遂请求出兵追击。司马懿见状,率大军追击,遭遇姜维伏击时,当即下令撤退。由此,也演变成了后世“死孔明吓走活仲达”的谚故。

在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开后,蜀汉已无人是司马懿的对手,为何他不趁此机会大举南下攻伐蜀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马懿之所以不趁势挥师南下,大概有三个原因。

其一,当时虽然自己大军在握,并且蜀汉已无人能够抵挡得住自己。但是一旦攻灭蜀汉,那么一代英主曹叡势必会借着大肆封赏他的幌子收回他的军权。

而班师回朝,虽然可能面临着军权的削弱,但是有姜维虎视眈眈,曹叡不至于将他彻底打落。兔死狗烹与军权稍弱之间,绝顶精明的司马懿又岂会不知该如何选择。

其二,是因为在诸葛亮未死之前,曹叡就曾给司马懿下过命令,要他北上。因为辽东的燕国叛乱之势加重,对于曹魏政权的威胁已经赶超了诸葛亮的北伐。

而在得知诸葛亮已身死之后,曹叡更是感觉蜀汉已不过是个熟透的果子般随时可以采摘,当下之急就是辽东公孙渊的叛乱。而对于曹叡的急令,司马懿更是乐此不疲,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北上辽东。而此次前往平叛,司马懿特意先回京师向曹叡复命,然后重新整顿兵马北上。对于司马懿的这个做法,可以说是完完全全地将其藏拙的阴谋展现得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往辽东之前,司马懿之所以先回京都洛阳,一方面是为了向曹叡表示自己言听计从的忠心,另一个原因则是他不率先伐蜀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高明之处。

司马懿不在诸葛亮死后立即伐蜀的最后一点原因,就是因为魏明帝曹叡同其父曹丕一样,身体极差。当时,曹叡已经是身体情况每况愈下,而作为曹魏唯一能够领兵平叛和抵御蜀、吴两国大将的司马懿,就是想要跟他比时间。

就连曹睿都看得出来蜀国气数已尽,随时可以“采摘”,司马懿又何尝看不出呢?而显然,司马懿与忠心耿耿的诸葛亮不同,他的目标不在蜀汉,而在魏。这就是司马懿的野心,也是他的智慧。所以他根本不急于伐蜀。

因为,如果曹叡病逝,司马懿将不会再是曹丕逝世后的辅政大臣,而将会是新朝的托孤重臣。果然如司马懿所料,在司马懿平定辽东公孙渊之后不久,洛阳便急诏命他火速返京。

在司马懿返回洛阳的当天,魏明帝曹叡便合眼而去。临终之际,曹叡紧紧握着司马懿的手,眼睛看着在旁边站着的齐王曹芳说道:

“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

公元239年,年仅8岁的曹芳正式即位,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同为托孤重臣,辅佐朝政。作为跟随曹操举事的元老,曹家向来觉得司马懿有反心。为此,自曹叡离世后,曹爽便一直想要除掉司马懿而后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司马懿和曹爽的想法如出一辙,只是相比于曹爽,司马懿则更沉得住气,毕竟几十年都忍了下来,又岂在乎这点时间。面对曹爽的步步紧逼,司马懿以退为进,不仅自己退居二线,还拒绝让自己的儿女入仕为官。

随着司马懿退居二线,曹爽开始大肆发展自己的党羽,使得曹魏朝堂的口碑尽皆倾覆于司马懿。之后,曹爽又接连率军征蜀伐吴,但因为能力有限尽皆大败。

眼见朝中对自己怨声载道,曹爽竟不知悔改,于公元247年将郭太后迁到永宁宫,开始了毫不掩饰的“擅权”。值此之际,司马懿告病回乡,曹爽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已经彻底战胜司马懿,殊不知他的死期已为期不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249年正月,曹芳带着曹爽等人前往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司马懿趁此机会联合郭太后发动政变,诛杀曹爽一族。自此,司马懿数十年的藏拙收获最终果实,专权之程度犹胜40年前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