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忆中的五十六中学(下)

文 | 林希

TONIGHT

夜读

我趁空看过教材,终于忍不住对王老师说:“还是我来回答吧,‘电子在导体中有规律地流动,就形成了电流’。”王老师这才满意地让所有站着的同学都坐下。下课后,王老师对我说:“你当我的课代表吧,帮我拿拿教具,收收作业什么的。”我答应了,只是没有想到这教具一拿就是四年,我也从讨厌抽象的物理到逐渐学懂了这门课。

化学老师姓陆,是一位个子高高的男老师。我最盼望他穿着白大褂来上课,因为那意味着他要在课上做有趣的实验了!比如能让一点点火星猛烈燃烧起来的制氧气实验,会爆鸣的启普发生器制氢气实验等等。因为喜欢实验我喜欢上化学课。最难忘陆老师还选了几个爱好化学的同学真正做了一次“粗盐提纯”的实验!那是我在整个四年的中学生活中唯一的一次化学课学生实验。

其实那还是一个充斥“读书无用论”的时代,我们的老师时不时地被批成“臭老九”,发配去劳动,接受“再教育”。我就曾经在小菜场里看到老师们拿起秤杆跟着售货员学卖菜!我们的学习也是穿插在学工、学农、野营拉练之间的。教我们俄语的金老师经常被调皮的学生们吵闹到肝痛!我们的数学课举行过唯一的一次数学竞赛,不久却因为属于“白专”而被叫停。而我,虽然在这次数学竞赛中只考了40分,但就是通过准备这次数学竞赛而学会了解方程。

还记得有一次张老师把班里各门考试95分以上的同学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表扬,仅仅几分钟后就赶快擦去, 生怕被别人看到说在鼓励“白专”道路。

尽管如此,张老师还是坚持进行朗读测试,我终于改掉了读报时又轻又快的毛病,学会了以适当的速度大声朗读。

我们的中学时代只有四年。十八岁左右的我们就离开了中学,上山下乡或进大大小小的工厂工作了。

1977年恢复高考,我以作文高分考进上海师大化学系(当年高考文理不分科),毕业后成了一名中学化学老师。再以后,人生的道路兜兜转转,我又成了大学德语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而我教授对外汉语课的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就在我当年的五十六中学的那座三层教学楼里!

我找到了张秀君老师,加入了“五十六,师生乐”的微信群。

我不知道其他老师去了哪里,也许他们都不会记得当年那个内向腼腆坐在第一排的小女生。

赤峰路拓宽了,小河不见了,五十六中学也搬走了。只有我,还在当年的五十六中学教学楼里,站在当年讲台的位置上,教出了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

当我的学生对我表示将来要回到自己的国家去当一名优秀的汉语老师,当一个现代的“马可波罗”时,我就想对我的中学老师们说:“谢谢你们当年的教导!现在,我能算是一名好老师了吧?”

投稿可发至zfk@yptimes.cn

作者:林希

编辑:顾金华

诵读:许安宁(上海理工大学)

视觉/封面:邱丽娜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