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一些千百岁年龄的古树散落在乡野村落、寺观古迹、宅第园林之中,它们凝视四时更迭,阅尽世间沧桑,有条不紊地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与每一代苏州人相依相伴。

5月19日,展览“树碑立传:吴中古树名木的故事”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开幕。该展览以吴中古树名木的故事为核心,以明清时期长洲、吴县、昆山、吴江、常熟等地所辖的吴中范围为据点,聚焦这一区域内的古树名木。这是一项为期两年的田野调查,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们合力完成了摄影、文献检索、写作、口述史采访、标本采集等工作,为百余棵古树名木立传。

古树,指树龄一百年及以上的树;名木,指珍贵、稀有和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为树写传是雄心勃勃的命题,答案来自喻为无字碑的古树本身,它的形态、躯干以及与周围居民、环境相互作用留下的痕迹,千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地质变迁及人类活动都成为过去的故事。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展览“树碑立传:吴中古树名木的故事”是吴文化博物馆自2022年筹备的项目,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多位植物学家、志愿者等,以数字化采集、艺术创作等方式,积累了10000公里以上的田野调查及31篇考察、考证文章等丰富的一手资料,从故纸堆中找到百余棵古树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

为树立传

展览以吴中古树名木的故事为核心,以明清时期长洲、吴县、昆山、吴江、常熟等地所辖的吴中范围为据点,试图通过“为树立传”的展览形式聚焦本乡本土长期以来不被关注的“树”的命题,并尝试以此激发观众对自然的热爱,唤起观众对保护本地古树名木的自觉。

展览由吴颂展厅与公共展区两个空间构成。其中,吴颂展厅用“序厅:古树的信仰、实用与抒情”“古木扶疏”“树的故事”三个单元,先通过对古代诗词、书画中“树”的形象与象征的挖掘,展示了先民对“树”从信仰到实用与抒情的关注;再从吴门文人创作的视角,展示了古代文人对古树有意识地关注与价值的认同;最后回归“树碑立传”本身,为树刻碑,为树立传,叙述了千百年间古代吴中地区百余棵古树独一无二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 吴榖祥,《虞山十八景·星坛七桧》 ,常熟博物馆藏

古木作为独立的绘画题材,最晚始于唐代,行至北宋,古木绘画更加写实,更有论不同树种特征及画法区别者,古木历尽沧桑,躯干常有盘结的树疤。尽管如此,以上对古木的关注及描绘仍停留在观赏奇形异状的树姿上,而明代吴门沈周继往开来,将虞山十八景之一的星坛七桧作为地方名胜景观,实景写生,绘下奇古之树。此后,探访古树成为吴中知识阶层的兴趣之一,都穆、吴宽、王世贞、文徵明等文人都留下对观赏古树及相关文艺活动的记录,纪游绘画在吴门画派中掀起一阵热潮。

东山北望岭下村的活化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银杏,东山北望岭下村,树龄约2000年

苏州挂牌树龄最长的一棵树,藏在东山镇北望岭下村,植于西汉。村民将其视作“神树”,在树旁摆上了供桌、垒起了小龛,常年供奉香火。古树曾遭受雷击,现树身只余四分之一,根部又萌生出繁密的新枝。早在人类出现以前,“活化石”般的银杏已经在世界上存在了数亿年。强大的自愈新生能力正是这个树种万古长存的秘诀之一。

司徒庙的圆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圆柏,司徒庙,树龄约190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圆柏,司徒庙,树龄约1900年

邓尉山香雪海经乾隆推广,早已成为驰名全国的赏梅胜地,但即便是花季,邓尉山下纪念东汉大司徒邓禹的司徒庙仍然游客寥寥。司徒庙始建无考,现仅存藏经楼、司徒殿两座单体清代建筑,其余殿堂均为现代复建,甚至远没寺内“清奇古怪”四株古柏著名。传说古柏为邓禹手植,由乾隆赐名,但真正广泛在文人间咏诵则始于清末,近代以来,刘海粟等大家都曾为其写生作画。

金庭镇秉场村罗汉寺中的藤樟交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樟、紫藤,金庭镇秉场村罗汉寺,树龄约60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樟、紫藤,金庭镇秉场村罗汉寺,树龄约600年

循着罗汉坞平坦宽阔的步道行约数十步,便能看到石雕牌坊一座,额枋里刻着民国学者李根源于1929年游至西山时所写隶书“古罗汉寺”,两侧是沈炳春撰写的楹联,曰“梵音风作韵,古树径通幽”,未见其树,已会其意。藤樟交柯的奇景坐落在罗汉寺前,两棵古樟已历六百年芳华,树冠高越众林,枝叶繁茂,深荫翳日,其中一棵古樟的树身缠绕着一棵三百年的紫藤古树,藤蔓依樟树树身蜿蜒而上,仿佛冲上云霄。

穹窿山上真观内的白玉兰古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兰,穹窿山上真观,树龄约235年

白玉兰绽放之际,恰似点点碎玉挂枝头,碧白无瑕,临风皎皎,很难不爱。玉兰生长到一定年岁才会开花,每一棵花树都是时间酝酿的成果。坐落在苏州穹窿山上真观内的白玉兰古树已有两百多年,据传由乾隆下江南期间手植,翻遍乾隆游历上真观所作诗文,均没有提到曾经植树的事,而苏州也有多棵树木传说是乾隆手植,让植树故事扑朔迷离,不过,香客们愿意将美好的祈愿寄托于古树身上,玉兰花期时,上真观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要为古树解下很多祈愿丝带。

定慧寺的银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银杏,定慧寺,树龄约20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银杏,定慧寺,树龄约200年

明代吴门画家钱穀曾经绘有《定慧寺禅院图》,从画卷的右侧题有辛酉年(1561年)春日所作推知,这幅写实的长卷记录了500多年前定慧寺禅院的实景,可惜那时还没有大殿前的银杏古树。今天,进入定慧禅寺的香客,必定会被两株银杏古树所吸引。据古树保护工作者张冀老师回忆,定慧寺殿前的古银杏曾因长势太好,将大殿内地砖翘起,在古树保护方案里,既要保护古树,又要保护古建筑,最终,古树医生们将树根进行削减才得以两全,这提醒了人们,古树向下扎根的顽强的生命力远超想象。

耦园里,演过《红楼梦》的美人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过《红楼梦》的美人茶,山茶,耦园,树龄约130年

耦园东花园城曲草堂前的黄石假山上,两棵山茶雍容舒展,盛放的粉色花瓣缀满枝头,在冬天里显得格外明媚。美人茶还曾在19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黛玉葬花的片段里出镜,电视剧的民俗指导邓云乡先生在《耦园落花》一文中写道,“由于色彩娇嫩,十分宜于在荧屏上显示,所以黛玉拾落花便选择在这里拍摄。她拾起来,托在掌心观赏的,便是一小朵嫩红的山茶花。”

三峰寺的楸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楸树,虞山街道三峰清凉禅寺,树龄约220年

这两棵楸树位于三峰寺山门外,几乎成为三峰寺的标志,是苏州大市唯三可赏古楸花的地点,楸树可算一种北方遍植的乡土树,来到江南便成了物以稀为贵的奇树。只是楸花带“秋”字,却绝非秋花,这又何解?倘若我们动用一些想象力,把春天切割成初春、仲春、暮春三部分,再加上江南初夏繁花似锦不输春日,变成了四等份,而楸树于暮春盛开,恰巧已是三春之末,刚好是四等份中的“秋”。

歪斜的白皮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皮松 ,同里耕乐堂 树龄约405年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吴地的文人山水画中,古松经常能够在特定角度利用视觉错位断水,衬托流水深远。像耕乐堂白皮松这样歪斜的树,以我们视角高度营造出更强的景深效果,网师园的看松读画轩前也有与之相似的白皮松,这“看松读画”的内容中,是否有古松的断水之法呢?

艺术再现古树传奇

在公共区域内,主办方邀请了詹倩茹、王忠升、施皓敏、李一佳、姚念宇、黄硕等17位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从艺术疗愈、油画、岩彩画、新媒体装置、行为艺术、雕塑等多个艺术领域用艺术媒介再现古树的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詹倩茹,《柔枝》, 舞蹈影像,2024年。古树:山茶 耦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念宇,《徐·如林》,2023年。古树:银杏,甪直保圣寺,树龄约1500年

其中,詹倩茹的作品 《柔枝》中,主人公通过观察古山茶树的花开花落,将温婉的古代女性转变成独立奔放当代女性。姚念宇则把身体化为笔墨,用行为艺术的方式视觉化了保圣寺中古树的禅意;演绎出留白与天人合一的意境。

王忠升的作品《痕》则是运用拓印两棵古树伤口的方式,让古树把伤痕作为植物智慧骄傲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似乎正告诉我们疗愈的重要前提是直面自己的创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施皓敏《古樟之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厅现场,李一佳作品《被雷劈过的银杏树》

巨大的古樟树成了周围居民自然地标与庇护所。施皓敏把古树的特征与周边生物转译为多视角图像,图像上填充着不同的绿色与动植物线条。而李一佳的作品 《被雷劈过的银杏树》融合了诸多信仰向天向上的视觉潜意识和对神秘树林的敬畏。超过两千年的古银杏与20米的作品高度,让人联想起环太湖先民们孕育的自然信仰。

艺术家钱儒雅则用长卷这一形式来展现三棵古树的树皮。在博物馆中脱离自然原境的欣赏方式,则让观众更易惊叹于古树细部超然的复杂性、树与树之间的巨大区别。而高明通则以古白皮松为主人公,用油彩绘制了一幅蕴含宋韵的古树肖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明通《树宅相守的白皮松》,油画,2023年。古树:白皮松,金庭镇春熙堂,树龄约20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展览现场,念子轩作品《木又春》

树的故事永远讲不完,这些散落在各处,需要一些运气和强大的自愈力才能存活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树,蕴藏着无数的惊喜。这一展览从尘封往事与当代艺术双重视角展开叙事,重现古树往事的同时,又以全新的形式继续书写人与树之间失考的部分与独一无二的时刻。

展览将展至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