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新闻》报道称,拜登政府于5月14日正式宣布,根据《1974年贸易法》的301条款,将对从中国进口的价值180亿美元的产品加征关税。这些关税将涉及电动汽车、电池、关键矿产和能源等领域。

根据新规定,美国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预计今年关税税率将从25%提高至100%。此外,锂离子电池的关税税率将于2024年从7.5%提高到25%,而锂离子非电动汽车电池的关税税率自2026年起将从7.5%提高到25%。在2024年,电池零部件的关税税率也将从7.5%提高到25%。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目前中国汽车包括新能源汽车正在出海的路上高歌猛进,美国也为了防止中国车企的影响加征关税,但目前中国主流车企对美国市场的布局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乘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出口美国的乘用车总量为7.48万辆,在总出口量中仅占1.4%;新能源乘用车向美国的出口量为1.86万辆,占比仅0.4%。可以说,美国电动车市场从未受到中国车企的重大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踢“政治皮球”

最近几个月以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一直在升级对电动车的攻击,特别是对新规的抨击,并声称电动车将对美国汽车工业造成威胁。特朗普还承诺,如果他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将对中国制造商在墨西哥生产的汽车征收100%关税,以保护美国国内的汽车制造业。

《福布斯》认为,美国的电动汽车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政治皮球”,攻击电动车已经成为一种激进的政治竞选策略。

美国专注于清洁能源技术的新闻和分析网站CleanTechnica指出,公元前350年,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即使他们的论点没有任何内容,情绪化的演讲者也总能让听众产生共鸣,这就是许多演讲者试图通过纯粹的噪音征服听众的原因。而攻击电动车是今年美国竞选活动中喧闹、情绪化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电动车政治化对他们在电动化转型方面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标准普尔全球移动公司情报分析师指出,“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政治和社会信息的接受程度可能会极大地影响新法规实施的成功与否。这是因为实现零碳转型的激进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更清洁的能源形式埋单。”目前,美国消费者在选择购买电动车还是燃油车时更容易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不是根据需求来做决定。

美国电动车发展缓慢

近年来,美国电动车市场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在美国政府补贴刺激下,美国电动汽车销量从2021年开始快速增长。不过,受到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廉价车型稀缺、政府补贴政策不确定性升高,以及油价回落提高了传统燃油车经济性等因素影响,美国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热情开始消退。

去年下半年以来,华尔街唱衰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声音不断传出。美国行业研究机构J.D.Power负责电动汽车业务的副总裁在上个月表示,美国电动汽车行业的问题已经让购车者对电动汽车的兴趣连续第5个月出现下滑。现在,只有23%的购车人表示可能会考虑购买电动汽车。

目前,美国汽车市场中,电动车渗透率依旧不足10%。数据显示,近年来,特斯拉一直在美国电动汽车市场占据半壁江山。此外,处于市场前列的还有福特汽车、通用汽车、现代汽车等。

据《汽车新闻》报道,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令人担忧”。撇开政治因素,电动车还无法成为美国汽车市场主流选择的现实因素主要有两点,即价格与便利性。

据Cox Automotive的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1月,新款电动车的平均价格(54863美元)比包括电动、混动及燃油车在内的整体新车平均价格高出17%。到了2月份,即便新电动车的平均价格下降到了52314美元,但这一价格仍然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5000美元。据悉,2月份电动车均价下滑与特斯拉旗下两款电动车 Model 3 参数 图片 )和 Model Y 有关。作为美国最受欢迎的纯电动车,Model 3和Model Y占据了美国电动车总销量的一半以上。

《华盛顿邮报》认为,“电动车正在让汽车重新成为一种奢侈品,因为它对于许多人来说,遥不可及。”美国科技媒体The Verge的报道称, 民意 调查公司Strategic Vision在一项对新车购买者的调查发现,新车购买者的家庭年收入中位数已经从几十年来的9万美元上升到近年来的12.2万美元。购买电动车的人更加富裕,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为18.6万美元。

《华盛顿邮报》还指出,拜登政府和汽车制造商似乎高估了消费者在没有可靠且普遍的充电基础设施情况下购买电动车的意愿。在美国农村地区,那里几乎没有公共充电站。相关报道称,加州的充电站数量位居美国首位,去年在圣何塞注册的新车中,有40%是电动车。而在美国汽车之都底特律所在的密歇根州,电动车占比略高于3%。更不用说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北达科他州了,购买电动车的人更是少得可怜。

基于这两点,美国人实际上更青睐价格更低、不会产生里程焦虑的传统油电混动车。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混动车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同比增长76%。《纽约时报》对此表示,丰田汽车是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