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人而言,总人口不过万的“鄂伦春族”并不知名。直到今年1月哈尔滨旅游爆火,鄂伦春族人头戴狍角帽,身穿狍皮衣,手牵驯鹿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巡游的视频出圈,这个少数民族才终于“被看见”。

随之而来的是游客的旅游热情。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打开了县域旅游的新盲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截至2021年,总人口仅9168人。

旅游热让一切悄然改变。“我从没见过这么多外地人来这儿。”住在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多布库尔猎民村的葛奶奶,家门口就成了旅游热地。

作为鄂伦春自治旗7大猎民村之一,早在2011年多布库尔猎民村便已建成景区,但十余年始终未现游客爆棚的场景。猎民村景区负责人刘峥告诉记者,直到近些年“县域旅游”兴起,去年七八月这里迎来旅游旺季,一度创下单日游客过万的高峰。

“或许单日游客过万对其他城市景区不算什么,但作为面积仅19.2平方公里的小村子,已是奇迹。”刘峥说。

多布库尔猎民村的驻村工作人员吴健美,借“尔滨热”推介家乡文旅,其个人运营快5年的抖音账号,终于在今年1月一炮而红,她的@鄂伦春小甜账号至今点赞数已过百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看见”的狍角帽,带来新机遇

县域旅游出圈背后,属于鄂伦春的旅游热潮也逐渐显现。记者从鄂伦春自治旗文化和旅游局获取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鄂伦春自治旗接待游客179万人次,同比增长108.14%;今年5月1日至5日,当地接待游客4.83万人次,同比增长58.65%。

尽管5月并非鄂伦春的旅游旺季,但当地有名的景区嘎仙洞在这个“五一”仍热闹非凡。该景区一名工作人员介绍,“五一”前后,景区日均客流超万人。除参观承载鲜卑民族文化的嘎仙洞,不少人也为驯鹿而来:“因为中央大街巡游,大家看到了驯鹿,所以想来和驯鹿互动,拍照打卡。”

民俗旅游热潮不仅为景区创造了经济效益,也让乏人问津的非遗产品走到聚光灯下。

葛奶奶凭借从小学会的桦树皮制作技艺,在景区摆摊卖工艺品,“五一”挣了好几千元。

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族狍角帽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吴玲芝,因为狍角帽、狍皮衣走红,她开设的公益培训班在近一年里多出不少新学员,也有不少游客到店体验做一顶帽子,缝一件衣服。

当地的民族店铺也迎来新商机。售卖各类鄂伦春手工艺品的“七彩鹿工坊”今年开通了网上店铺,将58元的小狍角帽工艺品卖向了全国。该工坊负责人白丹告诉记者,哈尔滨火热出圈后,她的店铺销售额比往年翻了3倍多。

“狍角帽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客人,也创造出新市场价值。”鄂伦春自治旗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张亮告诉记者,今年初不少义乌企业专程到鄂伦春谈合作,希望能批量化制作销售小狍角帽等工艺品。

“富贵”来临,县域旅游亟待破局

“但泼天富贵来临时,还得问问自己能不能接得住。”大杨树镇党委书记白鹏英告诉记者,去年冬季鄂伦春火热出圈之际,不少网友在网上留言,希望到多布库尔猎民村体验“做一天鄂伦春人”。面对突然降临的大量游客,白鹏英却“打起退堂鼓”。

她解释,一来考虑到冬季旅游体验不比夏季,二来猎民村承载能力有限。因此白鹏英并未鼓励游客前来,而是告之实情,让游客谨慎选择错峰出游。

张亮也直言,鄂伦春机场目前的直飞线路有限,远方游客进入鄂伦春自治旗不得不转机;此外城中特色民宿建设不足,公共交通仍待优化,种种因素都成为当地文旅发展避不开的破局难题。

文/杨雨奇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