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南京河西的整体规划很多朋友都表示无法理解,但世间本没有严格的对错,有的只有时机和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轴线和地铁

01 轴线和地铁

河西一直以来最大的诟病点就是其轴线布局的模式,导致CBD的空间尺度被拉得过长,这就让效率大打折扣,但地铁线路如果能够沿路布置倒也还好,大运量高效的轨道交通是可以弥补轴线布局缺陷的。但是南京河西偏偏没有做到这两个元素相互匹配,这就让人很头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CBD二期只有一个元通地铁站,还是在二期的最北边,南边要做地铁要么步行到元通要么通过公共交通接驳一下,但这两种方案的效率都不高,步行要22分钟,最快的公共交通也需要16分钟,二期已经如此麻烦,更何况二期和未来三期之间的公共交通沟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之所以会产生这些今天看来很奇怪的问题,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河西的规划并不是一开始就整体定稿的,而是分阶段规划,分阶段实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比如2号线走线的问题,在规划之初,河西那会儿根本没有河西南的概念,自然也没有所谓CBD三期或者鱼嘴的布局,所以那个时候才会直接拐到油坊桥。而后来出于土地开发的连贯性与可把握性,才在河西南部又复制了一把中部的中轴线模式,但地铁2号线已经成型,只能再通过有轨电车进行弥补,但电车终归差距很大,班次运量便捷度都不太理想。

好在虽然CBD与地铁的配合让人无语,但新城科技园南北却通过地铁7号线实现了较为完美的串联,最近小米华东总部正式开园,通过地铁和新城科技园还是能保持很高效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滨江界面

02 滨江界面

同样是滨江南京经常被拿来和武汉、杭州这些城市相比较。难道南京的城建真的没有他们牛掰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那为什么这些城市,大众似乎有着更加深刻的印象,这就要说性价比了,别管楼多高,前面尽量少住宅或矮住宅,几栋往湖边江边这么一放,哪怕就是150米的水平,办公大楼玻璃外墙那种特有的建筑质感很容易就能显现出相当不错的界面效果,这就大大提高了城建成果的曝光度,很多城市都遵循这样的设计逻辑。

南京的城市规模不仅不在前两者之下,实际上更大大高于杭州的水平,但很多原因导致南京并没有选择更容易出效果的滨江模式。这就导致虽然南京河西CBD摩天大楼群的高度和规格远远高于杭州,但滨江界面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怎么出效果。加之他们跨江的更早更彻底,所以滨江有两岸叠加效果,但南京短时间内只能独角戏,两岸没法互动,其实河西CBD和江北CBD也不是面对面的关系。

直到长江五桥通车和河西金融城二期主楼封顶才逐渐展现出南京真正的滨江界面。布局五桥视角下青奥双子塔得到大量曝光,同时封顶后的金融城二期给这条天际线做出了显著的高度补充,足够高且没有被前面无关紧要的建筑遮挡,满足了南京新封面的基本需求。在这个视角下虽依然有不小遗憾,但也算是勉强能够匹配南京的规格。同时也证明只要建筑足够高,哪怕CBD不靠江,前面更有高层住宅遮挡,依然可以获得相当不错的界面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这个角度而言,南京最开始在设计河西CBD的时候或许就已经考虑到这一点了,但这样的高起点高标准,对南京的财力实际上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可见南京当年的气魄。更何况后面还有三期以及鱼嘴,妥妥的世界级城市,这一点毋庸置疑。但问题是当下的情况不见得乐观,而按照规划河西CBD的建设才刚刚过半。

03 对与错

03 对与错

南京河西规划错了吗?从土地开发的递进模式而言并没有,从商办功能更多服务周边土地而言也没有错,从高标准高起点的远大抱负的角度而言更没有错。但从性价比的角度而言,我认为南京的做法确实有些不够划算。

城市的门面,很多时候靠的其实是衬托,而不是硬性指标。住宅低一点,50米封顶,商办建筑100-200米这样的配合其实就已经很出效果了,如果再能尽量往湖边水边挪一挪,那效果简直杠杠的,但南京显然选择了一条相对漫长且艰辛的道路。或许这就是南京的魅力所在,明知此路不易,但却依然踌躇满志充满信心,未来又有谁能够说的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