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报记者 叶永春

昨天一早,苏州吴中区西山岛上,元山村大礼堂前的停车位“座无虚席”,很多人驾车从四面八方赶来,就为采枇杷和买枇杷,为村里的高龄果农缓解枇杷找不到销路的难题。今年是枇杷“大年”,近期恰逢枇杷集中上市,经“96466公益守护联盟”栏目搭建平台,一场从线下到线上的助农行动开始了。

有人上门了,孩子们都来了

“因早年丧子,家中没了顶梁柱,垂垂老矣的他们,对着自家数十棵枇杷树,还不知道销路在哪里。”在西山岛元山村,金介眉和杨雪梅夫妇俩年龄相加接近200岁,堪称村里最年长的果农了,而眼下他们的难处,经“96466公益守护联盟”栏目报道,被众多媒体从业者转发,被网络“大V”转发,被苏州户外爱好者转发,还被村里的年轻人转发。看过报道,很多人了解到,金介眉和杨雪妹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包产到户”后的第一代果农,如今均已进入苍苍暮年,随着枇杷上市,他们需要关注,更需要帮助。

于是,众多游客上岛了,不少高龄果农的子女回来了。昨天一早,杨雪妹家,她的女儿、孙子以及孙媳都抽空赶了过来,虽然他们家中也有急着采摘和待售的枇杷,还有刚出生的孩子需要照顾,但得知有不少热心人即将前来买枇杷,便都放下手头的事,先帮老人缓解难题。

进村采枇杷,运动助农两相宜

早上7点多,是“驴友”同时还是老报人的金蔚然就赶到了元山村,在村口迎接着“后续部队”的到来。从这时开始,陆续有车辆进村,或一二人,或四五人,金蔚然边采摘,边引导,忙得不亦乐乎。

在采摘时,为避免对枇杷树造成破坏,杨雪妹和女儿现场手把手教——采摘时尽量捏枇杷后面的枝,看枇杷全黄且尾部的“五角星”全绽开,则代表熟了,可以采了。枇杷树下,大家学得很认真,并搬来梯子,背上竹篓,个个身手矫健,且侧重于采摘高处的枇杷。“高的地方看着成熟度高,而且高的地方老人不方便采,我们能采就先采了。”梯子上,周姐边采边说,不一会,就采了满满一篓,下地放好后继续采。

在周姐四周,还有严家江、顾丽芬、林林一家三口,格物致知、古月、吴本洁、冬去春来、悠然等,他们都是“开心登山人”微信群的“驴友”,原本就爱爬山、进村,这次参加活动不仅是运动,还帮助了老人,可谓一举两得。

结算用现金,老人开心的

等人陆续到齐,大家粗略数数,有2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5岁,有人买十几斤,有人买几十斤,一起帮助老人缓解压力,且婉拒了老人让价的好意,坚持要按照市场价购买。

在结算时,金蔚然还特地多备了现金,方便大家“兑现”。“我看老人没有智能手机,不会用微信和支付宝,看到现金,他们心里更踏实,也开心的。”于是,一番称重和数钱,老人的口袋变鼓了,家里也比以往更为热闹。

与此同时,经过众多网友转发,高龄果农的难处,正被越来越多的热心人所知,他们中有人身处外地,有人无暇采摘,便添加了老人女儿的微信,通过线上联系,同样向高龄果农伸出了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