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优优

编辑| 车卯卯

热衷“做饭”的互联网姐妹

临近520,陈琪最近逛社交平台,总会被“大家做一次饭多长时间”“做饭技巧”的高赞帖子吸引进去。

进入帖子,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表面正儿八经的“做饭”,实际早已飙上高速,却越看越“人心黄黄”,不禁感慨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用“做饭”代指的一切(图源:网络)

“做饭”是中文互联网年轻人为了规避敏感词而对“两性亲密关系”所取的代称。

在陈琪之前的认知里,总以为中国人尤其是女性,羞于表达自己的性经历和关于两性健康的疑问,但看了在社交平台分享的“做饭感受和经历”、“成人用品”、“卫生巾测评”、“避孕套推荐”才发现,原来当代年轻人对两性的话题的表达欲已经如此旺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女性用品,

无需裹在黑色塑料带里

现在已经是位合格打工人的95后陈琪,每次换卫生巾之前,还是会把装了卫生巾的小布袋掏出来,才能够自如地走完从工位到厕所的这一段路。

而陈琪回忆起自己高中时候,每次去买卫生巾,如果老板忘了用黑色袋子装,她会小声提醒一句:“阿姨,您有黑色袋子吗?”

和现代互联网正大光明讨论不同,往前追溯,两性教育相关的内容在学校阶段似乎就躲躲闪闪。幼儿园和小学,没有性启蒙和教育。好不容易安排了两性卫生教育课程的学校,却会撇开男生,把女生们聚集到一个教室,似乎“性”和“两性健康”这件事,态度是沉默和隐晦的,责任是单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里,两性教育是“单向的”(图源:第十一诊室)

有人做过北京大学生、硕博生两性教育的调研,在调查的超过2000名学生里,有20%的人从未接受过学校的性教育。男性有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是,他们的两性知识启蒙,主要来自小电影。而小电影里的情欲,和正儿八经的两性教育,压根是两件事。

这也就意味着——“两性健康”这个人生课题,在许多人的教育经历里是缺失项。

幸运的是,现在,它被越来越摆到阳光之下。

早期,有“第十一诊室”、“丁香医生”这类医学博主,做女性向性教育科普。后有深圳卫健委和各个地方的卫健委官媒花样整活。在公众号上,用漫画和短片,大大方方科普避孕套和两性知识。在b站上,视频的尺度更是突飞猛进,谈两性之间身子的奥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样科普两性知识(图源:哔哩哔哩)

曾经公众们会认为,有性生活才需要打hpv疫苗,而性生活总是被遮遮掩掩。现在,在社交网络上,女性独自或者在父母陪同下去打hpv疫苗的经历已经见惯不怪,甚至有地区免费为适龄女性接种hpv疫苗。

在两性教育中被忽略的男性,也开始学会怎么在亲密关系中保护自己和伴侣。

24岁的张鑫,对宫颈癌、hpv没概念,在陪女朋友打hpv疫苗排队时搜了一圈资料才发现,男性是hpv的搬运工,如果自己打了疫苗,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可以保护女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交app上,有许多男性开始打了hpv疫苗(图源:小红书)

他所在的城市并没有开放给男性的hpv疫苗,但他坚持给自己预约了香港的诊所,特地飞了过去,打针旅游一起完成。

公众对两性用品的态度,也正随着时代发展产生新变化。两性用品知识的普及,包括功能类、情趣类、避孕产品等等这些产品的讨论话题,在网络上早就过了“不可说”阶段。如今在各社交平台上,已经涌现一批关于避孕套测评类的高赞帖子。

根据电商平台的消费数据,两性用品中避孕类产品成交额占比近4成。

避孕套作为两性健康的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守护者”,在这个趋势的变化中最为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摆在收银台旁,

救不了线下计生用品销量

开便利店的刘杰超在晚上看店时,会碰到好几个“收银台购物”的顾客——先拿一包烟,买单的时候再顺手拿一盒10只装的避孕套,以及口香糖或薄荷糖。全程不问价,买完单即走,全程不超过一分钟,但立刻就给店里贡献了50块的营业额。

刘杰超非常喜欢这类顾客,他知道,这类顾客本意就是来买避孕套。而烟和口香糖,是为了避免尴尬的副产品。但这一年,刘杰超明显感受到这类客户变少了。不仅是他有这个感受,他身边开小超市的老乡也发现了——超市里避孕套销量萎缩得厉害。

商超便利店里,避孕套常放在收银台前(图源:小红书

行业人士透露,2023年避孕套的线下销量,下降了30%以上。

难道大家都不用套套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兼具避孕和避病功能的套套,仍是16-45岁的男性和女性最需要的两性用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避孕套常备的必要性

甚至,随着两性健康意识的提升、使用人群学历的提升,避孕套的防病属性更重要了。

葛欣从在英国读研开始,医生给她开了短效避孕药。在口服短效避孕药的周期,即便是固定伴侣,她仍然会同步使用套套。用她的话来说,她在意自己和伴侣的感受,但也懂得保护自己。

从学历上来看,本科、硕士以上学历的女性,在她们做两性用品购物决策时,购买最多的就是避孕用品。而在男性的调查中同理,学历越高,避孕套在两性用品中的消费占比越大。

所以,套套的使用场景没有消失,只不过,这个购买途径从线下挪到了线上。

一方面,一部分线下用户在O2O平台买1-3片小包装的套套。据业内人士表示,O2O平台的市场占比预估接近3成。

但是,O2O平台可选择的套套种类非常有限,套套介绍也不详细,能挑到自己喜欢的产品概率不高,价格还不美丽。所以,至少有一半的用户选择在电商平台上购买大包装的避孕套。

比起商超和O2O平台,在电商平台里不需要赶鸭子上架,每一个商品详情页,可以详品详选。可以明确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款式是持久的、超薄的、亦或是玻尿酸的;品牌是杜蕾斯、冈本还是杰士邦。

现在29岁的葛欣和大多数人群一样,有自己独特的消费偏好。或许男性追求超薄,但她希望有香味。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在追求两性健康的同时,在性生活质量上也更有自己的想法和态度。线下随便临时购买的产品,无法符合她的需求。

所以,即便作为女性,她会主动自己选择适合的产品,并且一买就买大容量。

在电商平台里购买避孕套的用户和线下用户对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前者偏爱大规格容量的包装。在电商平台避孕套品类销售前五的单品,都是家庭装的规格,从16只装到42只装不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避孕套的大规格更受欢迎(图源:网络)

而电商平台里卖出的大包装避孕套,透露出一个信息——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个人,将避孕套作为囤货必备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家庭的健康意识,

从拒绝性羞耻开始

“囤”这个行为,意味着避孕套变成越来越多人的家庭刚需。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需求是确定的,只是使用时间未知,买好了才安心。

购买避孕套,从性事即将要发生再去寻求解决方案的“被动消费”,变成提早预防,并且融入日常的“主动消费”。在合适的时机,可以慢慢挑选自己喜欢的品类,为下次的使用积累弹药。

所以,“囤避孕套”便像是囤安全感,和家中常备日常用药、碘伏棉签类似——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囤货正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图源:网络)

它,是拒绝性羞耻,深入亲密关系的代表物。

张梦梦和大多数女性一样,明明已经结婚几年,但在亲密时仍然坚持关上灯,也从来没有在爱人面前表达过自己在两性关系中的欲望和想法——包括是否用套,是否使用其他情趣用品。一旦主动暴露自己的想法,她总会有一种被人看穿的“亲密羞耻感”。

张梦梦羡慕勇于在社交平台上自由分享的“做饭”内容的姐妹,直面自己的需求是一件对于曾经的她来说很困难的事情。

然而家庭两性健康,远不止两性之间为爱鼓掌这些事,无论男性女性,追求高质量性生活,能够正视自己的想法和欲望,都是维持长久亲密关系的必备条件。

阅读很多科普帖子之后,张梦梦也和老公开始了属于两人的“夫妻夜话”,探讨各自性方面的需求和边界。在两人坦诚和交流之后,从曾经的关灯沉默到现在可以打开APP一起讨论选择避孕套等产品。

对张梦梦而言,主动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艰难,而是给生活带来了更多轻松和愉悦。

另一方面,避孕套也是家庭“性健康教育”的开始。

刘斌记得他小时候发现父母两性用品的经历。他在父母房间的床头储物隔板里,翻出了父母的避孕套、两性杂志和一些胶囊。初上小学的他哪知道这是什么用途,只知道他碰上了刚回家的父亲,父亲立刻从刘斌手中拿回物品,并把它们锁在刘斌够不着的置物柜里。

并且,锁住以后也没和刘斌解释一句,只留下一句“不要乱翻大人的东西”,这件事便草草了结。

刘斌上大学逛论坛才知道,原来不仅是他,还有许多发现父母两性用品的孩子,都被父母敷衍了事。只有极少数父母会利用这个机会对孩子进行两性健康教育。

性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但也是家庭间最避讳谈论的话题——爱人之间、爱人与孩子之间,似乎都难以开启。刘斌父亲不仅锁住了家庭计生用品,而且锁住了两代之间的性健康教育。

现在陈斌孩子5岁,他没有刻意避讳孩子,把和爱人囤的计生用品,和爱人的卫生巾放在了一个地方。他希望,家庭作为孩子性教育的起点,当孩子性意识萌芽的时候,他能以此为契机为孩子进行两性教育,作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启蒙。

无论是初入婚姻殿堂的年轻人组成的小家庭,已进入养育儿女阶段的温馨小家,还是孩子将要离家的中年夫妻,亦或是儿孙满堂的大家庭,爱与欲,需求与探索,责任与教育,始终是需要面对的命题。

在家庭中,以套套为代表的两性用品,既非“黄”又非“色”,并非努力迎合,而是直面亲密需求和维护家庭健康,是像创可贴、双氧水的家庭必备,甚至更加重要。在这个正在发生的过程中,两性健康和更和谐的亲密关系,都是我们所期待共同拥有的。

*本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