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在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指导支持下,山东师范大学启动了全球首家“中俄虚拟中文教研室”,着力支持俄罗斯本土中文教师专业发展,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的新型基层中文教研组织,开展可持续、常态化、跨时空的“云教研”。

近年来,山东师范大学加速推进高水平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以国际中文教育为依托,开放教育合作向纵深发展,引进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在人文、艺术、教育、科研、文化等多个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俄中文教育发展共赢。

量身定制,3000名俄罗斯汉语学习者受益

“学生们聪明好学,对汉语热情极高。”2021级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王艺霖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孔子课堂度过了近1年的时光,来到国外任教之后,她才真正发现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有这么强大,“原来有这么多外国人想要学习中文!”每逢节假日,志愿者们就组织“国际中文日”“汉语桥”比赛、“围棋大师班”等文化活动。

山东师范大学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国立农业大学、圣彼得堡高级教育学院、圣彼得堡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孔子课堂等多所高校及孔子课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发适应当地需求的中文教育项目。

“比如利用我们自身在中文教育领域的专业优势,为俄罗斯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中文教学资源和课程。”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马茂祥说,“通过师生互访、学术交流、联合研究等形式,培养他们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兴趣与理解,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自2021年起,山东师范大学连续4年向俄罗斯圣彼得堡孔子课堂输送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共75名,聚焦服务俄罗斯学生汉语学习,着力提升俄罗斯学生中文水平,教授俄罗斯汉语学习者3000人,近2000人通过HSK等级考试,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培养更多知华友华国际人士。

全球首家,云端教研助力本土教师成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让本土教师也能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独当一面?

2021年以来,山东师范大学举办俄罗斯中小学生线上中文教学模式创新性研究项目、俄罗斯本土中文教师培训项目、“中俄友谊—薪火相传”“诗画田园 魅力乡村”“温暖中文 相遇北极”等语言文化学习项目,加强了中俄教育合作、促进了中俄人文交流。

今年1月15日,全球首家“中俄虚拟中文教研室”在山东师范大学正式启动。“成立虚拟教研室的初衷,就是服务于俄罗斯本土中文教师。”虚拟中文教研室中方负责人郭文娟介绍,通过帮助北方(北极)联邦大学建立中文专业和中文师范专业,带动俄罗斯10所联邦大学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共建教学资源。

此后两周,两国教育国际合作又新添一新名片。1月31日,山东师范大学承办首个俄罗斯基础教育学段中文普及项目,中俄双方计划开展圣彼得堡空中中文项目,依托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圣彼得堡中小学生开设线上中文课程,结合智能学伴、智能辅导等功能的开发,着力提升中文学习效果,首年计划覆盖50所中小学的1万人。

“山东师范大学一直致力于推动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校长张建介绍,学校不断加强语言教育交流,扎实推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国际中文教育共建、共管、共有、共享的新型协作机制。

生根深耕,中俄交流互鉴实力出圈

除了国际中文教育外,山东师范大学与俄罗斯高校再次携手,迈入交流合作深水区,高水平“走出去”,高质量“引进来”,不断延展对外合作“朋友圈”。

2022年4月,学校获批成立赫尔岑国际艺术学院,这是山东师范大学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合作设立的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是山东省唯一的艺术类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填补了省内空白。赫尔岑国际艺术学院引入艺术领域师范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借鉴优质教育资源和成熟教育方式,让广大怀揣艺术梦想的学生不出国门就能接受国外高水平的艺术教育。

“学生们的勤奋好学、热情淳朴,萌发出强烈的归属感及荣誉感,希望我的到来能为学院发展和中俄交流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赫尔岑国际艺术学院俄方院长马霍夫说。

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茂聪介绍,赫尔岑国际艺术学院成立以来,学院招生生源足、质量优,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选派的外籍教师团队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获得了一系列成果与佳绩,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艺术学科领域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山东师范大学将继续秉承永久睦邻友好、全面战略协作的精神,与俄罗斯伙伴携手共进,共同探索实质性交流合作的新路径。”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冯继康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王志 董广远)

作者:魏海政 王志 董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