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评话艺术面面观:杨明坤〈皮五辣子〉研究》(英文版),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扬州评话艺术面面观:杨明坤〈皮五辣子〉研究》(英文版),刘

内容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评话,自明末清初传承至今已超过三个世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明坤先生表演的创作于清代早期的评话书目《皮五辣子》被誉为扬州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扬州历史与地理、扬州人民的故事、扬州评话表演传统的百年传承与持续创新、表演者们对艺术追求的匠人精神,在《皮五辣子》表演中完美融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地方文化中的具体展现,值得推向国际舞台。本书以跨学科视角,从语言学、文学和表演学对扬州评话作了全面探索,旨在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国际推广提供学术支持。

“守正创新”是扬州评话表演传统传承300多年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本书论证了扬州评话“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保证了表演者们既能“守正”即不折不扣地保留了表演传统精髓,又能“创新”即融入时代精神、创新表演传统。

方言和地域文化是扬州评话的鲜明特色,也是其代代传承最有力的保障。扬州方言、扬州人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扬州的地理环境、扬州人民的精神世界都在故事中详细展现,成为吸引不同时代众多观众的重要原因。在当今AI时代,扬州评话以其方言和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出独特的风格,不可复制,代代传承。

杨明坤在表演皮五辣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明坤在表演皮五辣子

全书共八章(第八章总结),分别从扬州评话形成与特点、表演内容的文学与地域特征、表演者的派别与传承模式、表演场所的特征与历史来源、表演语言的语音和词汇变化发展、表演故事情节的传承与创新、表演技艺的内容与发展等多个方面,以追溯历史的方式进行探索和论证。

该书的每一章都是一个历史与文化相结合的故事,也是对当代表演特征的全面探索。在探讨扬州评话历史的时候也展现当代表演者的鲜活表演;在探讨扬州评话表演技能的时候也深挖地域文化和方言特色;在探讨评话表演传承模式的时候也讲述评话表演大师的匠人精神,具象、立体地向读者展示扬州评话的魅力。

该书融合语言学、文学、表演学的研究方式,以历史回顾的视角,全方位展示扬州评话的表演传统。重视从田野调查中获得一手资料。在扬州展开田野调查,多次采访杨明坤及其他扬州评话表演者、采访不同年龄阶段的听众、寻找不同时期的表演舞台,观察表演者的现场表演。

书中以杨明坤对“传承与创新”的个人理解和做法为切入点,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搜集中外学者研究成果进行论证并得出结论,最后再次通过现场观察扬州评话表演,对所得结论进行验证。从实际到理论再到实际,客观全面地探索扬州评话表演者如何在不同层面做到传承和创新的平衡。

杨明坤口述版《皮五辣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明坤口述版《皮五辣子》

目 录

第一章 介绍

1.1 扬州:扬州评话的诞生地

1.2 了解扬州评话《皮五辣子》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路径

第二章 “浦门皮五”

2.1 “浦门皮五”历史追溯

2.2 故事创作的灵感探索

2.3 小结

第三章 表演空间和观众

3.1 杨明坤和皮五书场

3.2 扬州书场的传统

3.3 扬州评话观众的变迁

3.4 小结

第四章 杨明坤表演的故事

4.1 故事情节的传承

4.2 故事情节的创新

4.3 故事中皮五的形象

4.4 小结

第五章 杨明坤表演的语言特征

5.1 表演语言的语音特征

5.2 表演语言的句法特征

5.3历史语言学视角下的表演语言

5.4 小结

第六章 杨明坤表演中的“遣词造句”

6.1 词汇语体特征

6.2 “哝”“雅里不雅霞”等方言词汇分析

6.3 噱头

6.4 小结

第七章 杨明坤的表演技能

7.1 “说口”

7.2 口、手、身、步、神

7.3 小结

第八章 总结

《皮五辣子论文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皮五辣子论文集》

后 记

作者的博士导师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Xiaohuan Zhao赵晓寰教授,本书是以作者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凝练而成。

从论文选题、田野调查、答辩、再到本书的编写,得到了赵教授的指点,以及悉尼大学语言文化部各位教授及同门的帮助,论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了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Rosstislav Berezkin白若思、墨尔本大学Anne McLaren教授的宝贵建议;本书的出版受到作者目前所在工作单位南京工业大学的大力支持和资助。在此,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清风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风闸》

个人简介

作者近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近照

刘琉,女(1981— ),讲师,2019年获得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哲学博士、2011年获得上海师范大学语言文字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现代汉语副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评话表演。参加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江苏省社科一般项目,主持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一带一路”定向研究课题、南京工业大学各类校级科研项目,共计10余项。科研成果及英汉翻译成果在《汉语学习》《扬州大学学报》《南京晓庄师范学院学报》《语言文字周报》《中国知网(网络发表)》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近20篇,个人代表作为《现代汉语情状副词研究》(化学工业出版社)和Aspects of Yangzhou Storytelling (上海三联书店)。

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语言文化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至今,从事涉外汉语教学工作已超过十五年。目前,在南京工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所授课程包括:面向本科生的《综合汉语》《汉语听力与口语》《研究方法导论》《现代汉语修辞》《汉语阅读与写作》等,以及面向研究生的《汉语听力与口语》。曾获南京工业大学2019年度教书育人“个人先进”;2020年南京工业大学微课程比赛二等奖;参加2021年及2022年南京工业大学“汉语桥”冬令营活动,承担语言文化课程《汉服文化》和《国家非遗——扬州评话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