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4岁的黄记城是海南一个小村子的干部,他正在观察村里艺术节的一部作品。

那是一部名叫“74年·农业浪潮”的作品,远远看去就像一片海浪。事实上,这个作品的寓意也正是如此:农业在新时代中翻滚而来,拥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但是在黄记城看来,这部作品更像一只穿山甲,让小小的村落焕发出凿山般的力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包括黄记城在内的村民编织了三百多只簸箕,才完成了这部作品。许多人驻足在前欣赏,也拍了不少视频在网上,浏览量居高不下。

这并不是簸箕第一次在外崭头露角,早在之前,这些簸箕就因其独特造型和艺术性在国外成为潮流,一只簸箕的价格甚至一度高达2000元。

在如今这个时代,簸箕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为什么能够如此吸引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簸箕的前世今生】

《说文解字》中说:“箕,簸也。”而“簸”正是扬米去糠的工具,古代劳动人民筛粮食时,常常要依靠簸箕去除粮食中的沙石和草末。除此之外,推碾磨米时也要靠簸箕筛除米糠。

从很早开始,簸箕就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康熙帝曾在微服私访时吟唱过一段话,描绘的是一名女子抱着杵头忙碌,正“勤笤扫,慢簸扬”,微微流汗,筛出来的米糠飞舞到额头上,沾染了眉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话讲的正是农家女颠簸箕扬糠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辛勤劳动女子的赞赏,这也足以证明簸箕发展的历史并不短,且从始至终在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据传,簸箕最早是由孙膑编制而成的。当年孙膑失去双脚后,只能待在地窖里,那里没有阳光和干净的被褥,只有永无止境的黑暗与潮湿的环境。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孙膑发现了身下的柳条,那些柳条早已因为潮湿的环境而沤烂。孙膑便把柳条上的皮蜕下来,其间穿插细绳连结,由此编织出了柳条簸箕。

这是关于簸箕的记载之一,我们无从得知其真实性,但可以确定的是,簸箕这项手艺早已刻在中国人的血脉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簸箕一般由柳条或竹片编织而成,也有一些地方用当地特色枝条编织。簸箕有大有小,形状也各有不同,被用在不同的地方。有的簸箕适合筛细小的东西,有的则要筛粗一点的。

以往在中国农村,几乎没有不会用簸箕的。簸箕一扬,那些灰尘、石子便显露了出来。

而簸簸箕其实也是个技术活儿,簸簸箕的人要平心静气,舒展身体,把双手伸展开,腿也要叉开,然后双手和腰一起配合晃动,用适度的力道把杂物颠簸出来。

簸箕过去曾在中国农村有一段辉煌的时期,家家户户离不开它。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型机械的使用,簸箕早已不是人们的必需品,只有少数农家还在使用,这门手艺一度濒临失传。

好在传承数百年来的手艺并没有就此陨落,簸箕在时代浪潮中有了新的用途。与实用性相比,如今簸箕的用途更多在于观赏,挂在墙上的簸箕有了些许改变,也有了更多的艺术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种装饰物,簸箕被挂在一些店铺、饭馆和会所中,用来追思过去的生活、营造农家氛围,所酝酿出的是地道的农家生活面貌和淳朴的生活气息。

其实簸箕如今的发展挽救的并不只是物件的传承,还给编织簸箕的手艺人带去了新的机遇。以簸箕为中心形成的产业和艺术作品不仅在国内有所发展,还将中华文化发扬到了海外。

【簸箕的新生】

在海南艺术节中,黄记城对于簸箕成为艺术品这件事感慨万千。他没想过簸箕会成为艺术品进行展览,簸箕以前对于他来说,仅仅是一件干农活的器具,或者是谋生的手段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簸箕一度失去市场,连补贴家用也不能了。簸箕在市场上难以流通,最低的时候只卖五块钱一个,村子里的许多人渐渐放弃了编簸箕。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米芸身上,她是嘉禾农业规划发展中心的总经理,从簸箕身上,她看见了簸箕的艺术性,这是最能展现农业气息的器具,进而推动簸箕的搭建,使其成为展览品。

在这次展览后,簸箕迎来了真正的生机,它唤醒的是乡土文化,更助力了乡村振兴。簸箕成为这个小村子的标志和品牌,一件件簸箕发往更远的地方,如海浪般奔涌到世界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簸箕产业悄然发展,许多小村子都生产了起来。而簸箕的编织也在顺应时代的发展,有更多的造型和更技巧的编织技术,成为许多人爱不释手的物件。

除了编织簸箕之外,人们还在簸箕身上赋予了许多新的创意。

在贵州,“播娜摩”簸箕画吸引了许多人前往观赏,这种布依族的民间手工艺术逐渐成为了当地布依村的标志性符号,对于经济创收、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依族还依据簸箕形成了粑棒簸箕舞,舞步与簸箕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动作一一对应,舞者动作轻快,簸箕敲打声宏大统一,展现出欢快明媚的生活色彩。

无论是簸箕搭建起来的展览品还是簸箕画、簸箕舞,簸箕身上展现的是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

它既代表了几千年来农业生活的厚重,又展现了手艺人身上的匠人精神,还传承了民族文化的独特内涵,它不只是一只小小的簸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因此当簸箕走出国门,并在海外爆火时,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比起簸箕本身的价值,人们更看重的是它身上的独特内涵,以及其背后的艺术性。

国外对簸箕的追捧,展现的是他们对中华文化了解的欲望。走出国门的簸箕代表的是中国独特的竹编艺术,更是发扬出去的中国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簸箕还是其他手工艺,我们都不能遗忘。如何传承下去这些手艺,如何将这些手艺进行创新发展,仍然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