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北京频道

人民网北京5月21日电 (记者李博)为助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初步探索以“引绿+赋数+提效+汇碳”为路径,推动电力消费节能降碳。预计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绿电占社会用电量比重达60%,支撑城市副中心能源低碳发展。

城市绿心打造“零碳”运营园区

在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中心,大屏上显示着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碳排放结构分析、运行效果评估、新能源发电数据分析等信息。未来,包括三大文化设施在内的城市绿心组团区域将依靠城市智慧能源管控系统进行综合能源监测管理。目前系统已开始试运行,预计8月正式上线。

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协同北投集团打造城市绿心“零碳”运营园区综合示范,自2023年以来,城市绿心从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全环节助力园区节能降碳,零碳运行。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中心负责人王雅群说:“预计2025年,城市绿心将构建以电能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区域绿电供应100%,本地可再生能源消纳100%,最终将实现园区负碳运行。”

结合区域发展规划,通州供电公司还在通州台马组团、综合交通枢纽、文化旅游区等区域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示范,服务数字经济、公共交通、文化旅游等方面建设,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副中心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案。

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搭建三大平台

在张家湾镇垡头,北京城市副中心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就建在这里,占地56亩,建筑面积6600多平方米。基地搭建了绿色交通基础充电设施智能检测、高质量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成果孵化、产学研用一体化绿色转型协同创新3个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 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

在实验基地可以看到,为服务城市副中心绿色出行研发的移动式充电桩实现一桩服务多个车位。北京华商三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杜岩平说:“480千瓦超级充电桩可实现‘充电15分钟,行驶400公里’,目前在全市已建成15座超充站,计划两年内建设300座超充站。”

实验基地还配置了160千瓦地源热泵与园区能源智慧管控系统,提升了基地整体能效;实验室、办公楼屋顶以及户外实验区加装400多千瓦光伏,同时采用风力发电技术,园区碳排放整体降低65%。该基地总结出以“电网可靠供电+绿电供应+能源高效利用”实现园区低碳发展的路径,目前正应用于城市绿心建设中,下一步将在通州区推广。

交直流混联电网实验区主要研究高可靠性智能微电网,“目前,我们正在攻关基于园区光伏、风机和储能,在特殊时段实现整个实验基地智能微网的孤网运行。相关技术未来可应用于保障城市关键负荷,服务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工作人员说。

智能微网近零碳社区100%消纳光伏发电量

走进通州区潞城镇前疃村,安装在村庄屋顶的光伏板整齐排列。2022年底这里建成了交直流混联微电网,通过日间储电、夜间放电运行模式实现光伏发电量100%消纳,成为北京市首个智能微网近零碳社区,为未来全市大规模分布式电源接入及消纳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

“村民家安装光伏板除满足家用外,余量还能卖给电网。”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设备部专工宋嘉琚说,“安装光伏不仅让村民得到实惠,用电更稳定,而且绿色环保。”

国网北京电力还为前疃村配置了两台大容量储能发电车,总容量达到300千瓦时。村民光伏发电自发自用,多余发电量还可充入储能发电车。如遇突发情况,可实现储能发电车快速接入,迅速恢复全村办公、通信、通水、应急照明等重要负荷供电。

截至2023年底,通州区前疃村光伏全年发电量约101万千瓦时,全村绿电占比达51.3%,全年减少碳排放约610吨。“十四五”期间,前疃村预计将新增900千瓦光伏,并网后全年减少碳排放约12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