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布会现场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5月21日,上游新闻记者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举行的重庆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重庆近年陆续发现云阳掌突蟾、金佛山尖尾天牛、巫山黄芩、巫溪马铃苣苔等全球新物种,以及珞弄蝶、青篱柴等6种重庆新记录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巫山黄芩

巫山黄芩,是在2023年5月的一次野外调查中被首次发现,经过资料查阅和形态学对比后被最终确定为植物新物种,生长在五里坡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中。其主要特征是苞片有3~5个浅波状圆齿和毛状边缘;花冠外有密毛,花冠喉部和下部有长短柔毛,唇部有舌状紫红色斑点和分散的紫红色斑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巫溪马铃苣苔

巫溪马铃苣苔叶基为莲座状,叶片表面有锈色长毛,花序梗长达15厘米,花呈深粉红色至紫红色,花期在5月至6月,分布于海拔1000米至1670米的潮湿石壁上。目前,在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发现3个居群约500个成熟个体,均分布在路边石壁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佛山尖尾天牛

金佛山尖尾天牛是首次在中国大陆记录到的尖尾天牛属物种,反映出以金佛山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独特的生态价值。尖尾天牛属隶属于鞘翅目天牛科,为东亚地区所特有。其特征为各足纤细多毛;鞘翅细长,疏生刚毛,基部有一对生长有长毛的凸起,中部具有若干线条组成的图案以及鞘翅末端斜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阳掌突蟾

2022年时,重庆还发现并命名的云阳掌突蟾也是全球新物种。当年8月,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在云阳七曜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了这种掌突蟾,在对标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后被确定为新物种。

全球新物种的发现只是重庆保护生态多样性的缩影。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长江十年禁渔是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标志性工程,目前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恢复和保护长江水生生物效果如何?

数据显示,2023年,重庆长江干流监测到鱼类93种,较禁捕前增加47种;监测船单船捕捞量由禁捕前3.6千克/船·天增加到22.2千克/船·天,鱼类资源量明显增加;长江鲟从禁捕前监测到的7尾增加到249尾,胭脂鱼从1尾增加到105尾,岩原鲤从3尾增加到353尾,珍稀特有鱼类出现频率增加,出现范围扩大。换句话说,水生生物多样性呈现稳中向好趋势,水生生物资源持续从"休养生息"向"生生不息"转变。

为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重庆采取了不少有效措施。严格就地保护,累计建成自然保护地218个,占全市国土面积15.4%,9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和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落实迁地保护,实施植物扩繁中心建设、濒危物种保护研究等项目30余个,建成银杉、水杉扩繁基地7个,保护鱼类收容救护中心4个。

崖柏是极具重庆市辨识度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珍稀濒危程度堪称"植物界的大熊猫"。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邬黎现场介绍,为扩大崖柏种群数量,改善崖柏种群结构,已经建成西南地区首个以保护区为主体的规模化珍稀植物繁育科研平台。截至目前,保护区建成崖柏育苗基地4个,已累计繁育崖柏幼苗174万株,累计回归野外52万株,回归面积超3200亩,回归面积和株数在我国珍稀濒危植物回归历史上实现重大突破。

据统计,重庆是全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全市现有野生维管植物近6000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800余种,江河鱼类18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4种、动物128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60余种。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