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1950年,贵州的一个偏远村落里,有一间破旧的草房。这天,阳光斜斜地照进屋里,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闷的气息。在这间草房里,一个中年妇女正在和她的丈夫争执。她气得满脸通红,声音也变得尖利起来:“你看看你,当个瓦工,每天累得像条狗,可是生活还是这么苦。咱们住的地方又破又旧,孩子们也跟着我们受苦。你就不能想想办法,找个好点的工作吗?”

那个中年男子低着头,他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一条腿还有点残疾。他无奈地叹了口气,回应道:“我也想啊,可是我这身体,哪里比得过那些健全的人?就算有好工作,人家也会嫌弃我,不会要我的。”

妻子听了,心里也不是滋味,但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于是,两人都陷入了沉默。

这次争吵后,那个男子开始在心里琢磨,怎样才能让一家人的生活变得好起来。第二天,他像往常一样去上班。中午休息时,他坐在路边的一家小店里,点了一碗面。就在他准备开吃的时候,一张报纸引起了他的注意。

报纸上刊登着一些革命战士的名字和事迹,其中就包括杨勇司令。他看着那些名字,心里突然涌出一个念头:或许,我可以向国家求助,让他们给我安排一份工作。

想到这里,他匆匆吃完面,回到工地继续干活。晚上回到家后,他找出了信纸和笔,开始认真地写起信来。他在信里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说自己是孔宪权,曾经在红军长征时立下过战功,但因为受伤落下了残疾,现在生活困难,希望能得到国家的帮助。

第三天一大早,他就跑到邮局,将信寄了出去。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每天都在期待着回信。终于,有一天,他收到了杨勇司令的回信。信里写着:“孔宪权同志,没想到你还活着,真是太好了!你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放心吧,我会尽快给你安排工作的。”

拿到这封信的那一刻,孔宪权激动得热泪盈眶。他赶紧跑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妻子。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仿佛所有的困难和痛苦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了。

那么,孔宪权是如何认识大名鼎鼎的杨勇司令的?他又有怎样传奇革命经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参加红军

1911年,湖南浏阳的一个小村庄里,孔宪权呱呱坠地。他的家并不富裕,更不是那种令人羡慕的大户人家,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贫农家庭。这个家庭世世代代都以务农为生,孔宪权的父母也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在那个年代,农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艰辛,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承受着无尽的苦难。

孔宪权的童年时光并不美好。由于家境贫寒,他们一家经常吃不饱饭,饿肚子成了家常便饭。这种饥饿的感觉深深地刻在了孔宪权幼小的心灵里,让他早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但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让孔宪权从小就学会了懂事和坚强。

他从小就明白父母的辛劳和不易,所以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家里分担一些农活和家务。虽然年纪小,但孔宪权总是抢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放牛、割草、做饭等等。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能够轻松一些,少受一些劳累。

当时的社会啊,真是乌烟瘴气。官僚们横行霸道,地主们欺压百姓,老百姓们每天都像是活在火坑里一样。孔宪权也是其中的一员,他深切地体会到了这种被压迫、被剥削的滋味,心中充满了愤懑和不平。

直到有一天,孔宪权听到了毛泽东的名字。他听说,毛泽东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能够带领穷人翻身做主人。孔宪权心中一动,开始更加关注毛泽东的动向和思想。

随着对毛泽东的了解越来越深,孔宪权越发敬佩这位伟人。他发现,毛泽东不仅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胆识,更有着一颗为民除害的心。更让孔宪权惊喜的是,他得知毛泽东竟然也是湖南的老乡。这让他觉得与毛泽东之间多了一份亲近感,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想要投身革命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孔宪权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红军的征程。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功加入了红军部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

1931年,那时的江西永丰,战火纷飞,国民党军队犹如猛虎下山,对共产党军队发起了第一次围剿。这是一场关键至极的战役,就像是一场生死较量,胜者将会极大地削弱对方的士气,而红军方面也会因此士气大振。

这场战役打得很激烈,红军战士们如同猛虎下山,英勇无畏地冲锋陷阵,和敌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最终,红军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取得了战役的最后胜利。

在这场战役中,有一个新兵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孔宪权。虽然他入伍的时间并不长,但他的表现却让人刮目相看。在战斗中,他英勇果敢,无所畏惧,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更让人惊叹的是,他竟然成功俘虏了国军十八师的师长,这可真是立下了赫赫战功!

孔宪权的出色表现很快引起了上级领导的注意。领导们纷纷称赞他是一个有潜质的战士,并嘱咐下属要重点关注他,好好培养他。就这样,孔宪权在大家的关注和支持下,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

到了1932年,孔宪权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在黄克诚的引荐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这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标志着他开始踏上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孔宪权继续发挥着自己的能力,不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贡献。他从一个小小的士兵逐渐成长为了部队的指挥员,带领着战士们冲锋陷阵,为革命的胜利而努力奋斗。

二、血战娄山关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由于指挥失误,原本可以取得胜利的大好机会就这样溜走了。面对这样的局势,共产党只能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开始长征。那个时候,孔宪权已经是红军十二团的一名作战参谋,他肩上的担子可不轻。

长征的路上,孔宪权一直都在为红军部队保驾护航,他的心里充满了责任与担当。但现实情况却让人忧心忡忡,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紧追不舍,像一群饿狼盯着猎物一样,让红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红军将士们身心疲惫,士气低落,但大家都知道,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希望。

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红军决定在遵义召开一次重要的会议,商量下一步的行动计划。会议气氛紧张而严肃,大家各抒己见,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决定带领红军部队回到贵州,然后再第二次渡过赤水。这个计划看似冒险,但却有可能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给他们一个沉重的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宪权所在的红军第十二团被上级安排了一个艰巨的任务——作为作战先锋,前往敌军阵营刺探情报。这个任务既危险又重要,因为情报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下一步计划的成败。孔宪权没有丝毫犹豫,他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立刻带领队伍开始了紧张而细致的摸查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查,孔宪权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慧,终于将敌人在娄山关的阵营摸得一清二楚。他详细记录了敌军的兵力部署、武器装备以及防守情况,为红军发起进攻提供了宝贵的情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红军在充分准备之后,于1935年2月对娄山关的敌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娄山关战役”的著名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宪权带领的第十二团,在红军队伍里,一直都被视为冲锋陷阵的先锋军。在娄山关那场激烈的战役中,他们更是毫不犹豫地冲在了最前线,与敌人展开了生死搏斗。

那天,战场上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第十二团的战士们,像一道道闪电般冲向敌军阵地。可是,敌人的火力实在太过猛烈,许多英勇的红军战士,在敌人的炮火中倒下了,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大地,让人心痛不已。

战斗持续了很久,孔宪权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最后只剩下他和其他几个红军战士还在坚持。孔宪权看着眼前的惨烈景象,心中充满了愤怒和不甘。他架起机关枪,对着敌人疯狂地扫射,直到子弹打光,只能换上手枪继续战斗。

然而,他们的人数实在太少了,力量有限。敌人发现了他们的弱点,开始集中火力围攻孔宪权。孔宪权拼尽全力抵抗,但最终还是被子弹击中了左胯骨,疼痛让他几乎无法站立。他重重地倒在了防御沟壑里,眼看着敌人就要冲上来。

就在这个危急关头,红军的援兵终于赶到了战场。他们像一股洪流般冲向敌人,抵挡住了敌人的进攻。孔宪权看到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自己和其他红军战士的努力没有白费。

在援兵的帮助下,孔宪权被抬上了担架,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虽然他的身体受到了重创,但他的精神依然坚定。他知道,只要红军战士们团结一心,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最终,在孔宪权和其他红军战士的坚持与努力下,娄山关被成功保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孔宪权受伤被送到医疗救治点的时候,他的情况可谓十分糟糕。他的身体已经被鲜血和泥土染得模糊不清,看起来就像是一个血人。他的脸色苍白,气息微弱,仿佛随时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医护人员看到他的情况后,都感到非常震惊和担忧,但他们没有放弃,而是立刻开始了紧张的救治工作。

上级领导得知孔宪权的伤情后,亲自赶到救治点,对所有医护人员下达了命令:“你们一定要竭尽全力救治孔宪权参谋,不能放弃任何一线希望。他是我们革命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挽救他的生命。”

医护人员接到命令后,立刻展开了紧张而有序的救治工作。他们不顾一切地给孔宪权进行手术、输液、止血等治疗,但是情况却并不乐观。孔宪权的伤情太严重了,他的身体已经严重受损,生命垂危。医护人员们虽然拼尽全力,但似乎还是无法挽回他的生命。

就在大家都觉得孔宪权已经没有希望的时候,奇迹却发生了。经过医护人员的不断努力和精心治疗,孔宪权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他渐渐地恢复了意识,开始能够说话和进食了。医护人员们都非常高兴,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孔宪权终于挺过了这一关。

清醒后的孔宪权对医护人员表示了由衷的感激之情。他说:“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命,我以为自己再也回不来了。但是我知道,革命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我不能就这么放弃。我相信党还需要我贡献一份力量,我也相信自己一定可以为党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级领导也非常理解孔宪权想要随兵作战的迫切心理,但是由于他的伤势过于严重,需要长时间的康复和休养。于是,他们决定将孔宪权留在贵州的一个善良的老乡家里慢慢养伤。

这位老乡非常善良和热情,他对待孔宪权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在孔宪权养伤的期间,他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给他做好吃的、洗衣服、打扫卫生等等。孔宪权对老乡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觉得自己能够遇到这样一位好心人真是太幸运了。

然而,孔宪权的伤势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他的脚走起路来已经一瘸一拐了,这让他感到非常伤心和失落。他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在战场上奋力拼杀了,这让他感到非常遗憾。

三、联系老战友

在那之后的日子里,孔宪权挥别了热情好客的老乡家,独自踏上了在贵州地区的新生活。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再回到那个熟悉的部队,所以,他只能选择找一份工作,自力更生,养活自己,尽量不给组织增添任何麻烦。

孔宪权开始四处寻觅工作机会,最终,他选择做了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