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领域中取得显著成就的人,往往会被尊称为“才子”。明朝时期,这样的才子层出不穷,而今天我们要特别提及的,是那位独树一帜、被誉为“鬼才”的徐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渭,字文长,因此也常被称为徐文长。他生于1521年,在绍兴府一带成长。他自称“南腔北调人”,而后人则尊称他为“青藤道人”,并将他的绘画艺术流派命名为“青藤画派”。徐渭不仅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书画家,还是一位军事家。在那个时代,他与杨慎等人一同被赞誉为“明代三才子”。

徐渭,自幼便身处复杂家庭环境,作为侧室之子,却由嫡母抚养,早年便经历了父亲离世和母亲被逐出府门的变故。这些经历使他深感寄人篱下的无奈,然而他天生聪慧过人,早早便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并因此被周围的人誉为神童。在这样的背景下,徐渭形成了既郁郁寡欢又孤高自傲的复杂性格。

在少年时期,徐渭虽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止步于秀才之位。周边人开始质疑他是否能如“仲永”般持续展现才华。幸运的是,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他得到了胡宗宪的赏识,成为其幕僚,开始涉足时政并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策略,军事才能也逐步得到展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命运多舛,就在徐渭的才华逐渐显露之际,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胡宗宪的倒台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使他精神接近崩溃,行为愈发狂放不羁。次年(嘉靖四十五年,即1566年),他因恍惚中见到妻子与一和尚私会,冲动之下杀死了妻子,因此被判入狱。

幸运的是,在友人的多方努力下,徐渭得以免除死刑,获得大赦。然而,出狱后的他精神更加不稳定,极度厌恶权贵,拒绝与之交往。尽管当时有许多权贵渴望得到他的字画,他却置之不理,反而更愿意用字画来换取邻人的一碗粗饭。

后来,徐渭与儿子之间时常发生争执,性格刚烈的徐渭便决定不与儿子同住,而是选择孤身一人前往山林野居,寻求宁静。可作为父亲,他内心深处仍希望儿子能有个好的前程,于是挥毫泼墨,留下一幅寓意深远的对联以勉励儿子:“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儿子看到这副对联时,却误解了父亲的用意,认为父亲在戏弄自己,反而更加生气。徐渭见状,淡然一笑,便甩袖回到了山林之中,继续他的隐居生活。

最终,在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徐渭在山林中离世,享年七十三岁。他离世时的情景,恰如他生前自嘲的那句话:“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徐渭逝世后,他那副神秘的对联再次被世人拿出来仔细研读。最初,所有人都感到困惑不解,两个看似一模一样的上联下联,一字不差,这样的对联究竟有何深意。然而,经过反复推敲,从字音和字义上深入挖掘,人们终于恍然大悟,不禁拍案叫绝,这的确是一幅千古绝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这副对联的奥妙在于其读音的巧妙变化。两个“好”字,在上联中分别读作三声和四声,而在下联中则反之,分别读作四声和三声。这种读音的变化使得对联传达出的意思截然不同,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幅对联流传至今,仍被许多家长当作教育孩子读书的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