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主席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特地叫来秘书,带着礼品去京报馆探望一位故人,除了告诉他这个人的名字叫“汤修慧”之外,什么都没有说。秘书疑惑地问:“主席,这个人是您的什么人?”

毛主席顿了顿,望着窗外深情地说道:“她是我的师母,她的爱人是我当初在北大打工时的恩师,邵飘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邵飘萍

北大恩师,专门拜访

1936年7月,毛泽东在接受埃德加斯诺的采访时曾深情地说道:“我在北大的时候,邵飘萍对我的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可惜1926年被张作霖杀害了。”

毛泽东的这番话,可以说是对恩师的最好的想念。众所周知,毛泽东曾说过,对他帮助最大的就是李大钊、陈独秀、杨昌济等人,不仅给他传达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而且打开了他思想的大门,在他心里,邵飘萍对他的帮助,和这些人比起来同样重要。

1918年,从湖南一师毕业的毛泽东,风华正茂,和同学们商量后打算一起赴法勤工俭学,以寻求救国之道。杨昌济告诉毛泽东,国外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在自己的国家有可以学习。杨昌济曾在国外留学多年,见解十分独到,毛泽东综合考虑了导师的意见,最后决定留在国内,探索自己国家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1918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会员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遥想那个年代,辛亥革命前后,我们的国家千疮百孔,风雨飘摇,毛泽东可以留下来探索本国的问题,可见其精神之伟大。到北京后,毛泽东开始了穷困的北漂之旅,没有工作,没有住处,陪着自己的只有那些被自己看了几百遍的书籍。最后在杨昌济的推荐下,把毛泽东介绍到了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工作,月工资仅仅8块大洋。

当时蔡元培给北京大学的图书馆李大钊写了一封信说:“守常先生大鉴:毛泽东欲在本校谋一半工半读工作,请设法在图书馆安置一个书记的职位,负责整理图书和打扫房间,月薪八元,蔡元培即日。”

毛泽东入职后,看到这琳琅满目的书籍简直高兴得不得了,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可以看到这么多的书。向来嗜书如命的毛泽东一下钻在了书的海洋,白天读了晚上继续读,几乎整日整夜都不睡觉。

李大钊也是一个爱书之人,几天的时间内,李大钊发现有个学生经常秉烛夜读,怀着惜才爱才的心理,李大钊主动和这个学生攀谈,才知道,这就是蔡元培说的那个湖南青年毛泽东。毛泽东告诉李大钊,他从小就看过了四大名著,来到这里工作,真的是大开眼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李大钊

虽然刚开始只有几次简单的交流,但李大钊从毛泽东的身上发现了太多太多天赋和潜能,他和陈独秀交谈的时候说:“仲甫,我告诉你个秘密,我发现了一个人才,就在我们的图书馆。”陈独秀听完后说:“就是那个‘二十八画生’?”李大钊高兴地点点头。

9月的一天,金秋送爽,正致力于北大文科改革的陈独秀来到北大图书馆,找李大钊商量其事,他一走进李大钊的办公室就看见一位身材伟岸、浓眉大眼、目光犀利的年轻人站在李大钊的身边。李大钊介绍说:“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毛泽东!”

陈独秀眼前一亮,几天前他就听说北大图书馆来了一位才子,今天终于看到了,陈独秀连忙说:“你就是润之?那个‘二十八画生’?”毛泽东点点头,李大钊也赶紧介绍说:“润之,这位,就是北大大名鼎鼎的文科学长,也是《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先生。”毛泽东一听,心里瞬间一股暖流。

陈独秀告诉李大钊,毛泽东在湖南的时候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写得十分深刻,他的文采和对书籍的热爱,远远超过北大的一些学生。李大钊听完后,打算给予毛泽东一些切实的资源,让毛泽东尽快融入北大的学习氛围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邵飘萍

一天,毛泽东还没有下班,李大钊高兴地来到图书馆找到毛泽东说:“润之,我知道你特别喜欢新闻,我再给你推荐一位老师,他叫邵飘萍,是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创始人,刚好有一堂他的课,我给你办了听课证。”毛泽东惊喜不已,拿着听课证眼睛里直放光。“可是我还有下班。”李大钊说:“你快去吧,这里有我。”

看着毛泽东那种学习的劲头,李大钊心里欣慰不已。在邵飘萍的课堂上,毛泽东主动发言,用犀利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新闻的观点,遭到了北大学生的不满。“你一个打工的,凭什么发言。”很显然,这堂课的学生中抱有羡慕的成分,邵飘萍这才知道,原来这个思想独到的年轻人不是北大学生,他意味深长地说:“毛润之同学不是北大的学生,但他的观点比你们任何人都要有创新性。”

课后,邵飘萍专门去请教了李大钊和陈独秀,刚好蔡元培先生也在,听到他们在议论毛泽东,蔡元培笑着说,我早就从杨昌济老师口中得知,毛泽东不简单,大才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青年毛泽东(左四)在北京

为了努力学好新闻,毛泽东努力查找各种资料,甚至专门去拜访邵飘萍。北大新闻研究会于1918年10月14日成立,时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的毛泽东在《北京大学日刊》上看到有关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并招收会员的《校长布告》后,随即报名参加,成为该会第一届学员,并获得了该会“听讲半年”的会员证书。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研究内容包括:新闻之范围、采集、编辑、选题,以及新闻通信法,新闻通讯社之组织。该研究会每周举行两次活动,为此毛泽东专门去拜访了邵飘萍,刚走进邵飘萍的办公室,就看到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名句,毛泽东感受很深。

除了在课堂上听邵飘萍讲课,毛泽东还经常去邵飘萍的家里讨教,邵飘萍的夫人日后回忆说:“有时候邵飘萍在午睡,毛主席就在客厅等待,他彬彬有礼,邵飘萍亲切地称呼他为‘小毛’,那时,毛主席是北大职员,平易近人,到我家里来,很有礼貌,叫飘萍为先生,叫俺邵师娘。”

通过跟随邵飘萍学习,毛泽东学习了中西方新闻学基础理论,接受了现代传媒理念,初步掌握了采访写作,出版发行的“十八般武艺”,1919年夏,毛泽东因为母亲病重,不得不和各位恩师暂时告别,临走的时候邵飘萍告诉毛泽东:记者要“秉笔直书,宜达民意”,“主持公道,不怕牺牲”,平行要完全独立,要有操守人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邵飘萍(左)和妻子汤修慧

后来,毛泽东回长沙创办《湘江评论》,邵飘萍所传授的知识,给了他不少的帮助。毛泽东也因《湘江评论》而声名鹊起,毛泽东对邵飘萍的半年授课之恩,一直怀念在心。

这年冬天,毛泽东重返北大,邵飘萍这时撰写了《新俄国之研究》与《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两本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毛泽东读过深受启迪。作为新闻学研究会的会员,毛泽东几乎是每课必到,虽然时间不长,但毛泽东一个“外来人”成了邵飘萍最得意的学生之一,两个人也发展成了真诚的朋友。

1924年,邵飘萍在北平政法大学讲授新闻才放学,这年底,又陆续增设了《京报副刊》等副刊多达12种,其中著名的就有鲁迅主编的《莽原》,更是给冯玉祥直接影响。日后冯玉祥将军曾感慨地说:“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

莫不想,这句话在十几年后,在毛泽东的身上,成为了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毛泽东

毛泽东一支笔杆子,吓退十万大军

邵飘萍对毛泽东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在北京大学期间,毛泽东撰写了大量的富有战斗性的新闻评论和报道,树正压邪,激浊扬清,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李大钊和陈独秀对毛泽东文章高度重视,说毛泽东的政论和通讯信手拈来,气势磅礴。

不想,这位对毛泽东影响巨大的恩师,却不幸遇害。1926年4月24日,因为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军阀统治的种种黑暗,邵飘萍被捕入狱,在狱中邵飘萍非常坚决,最后被“严刑逼供”“胫骨为断”,26日,张作霖以“勾结赤俄”的罪名,在北京将邵飘萍枪杀。

当时毛泽东正在湖南领导革命运动,得知消息后,毛泽东流下了无奈的泪水,因为邵飘萍是一位中共秘密党员,为了保护他,他的身份从没被公开,如今他以自己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理想,时年40岁。后来中共北京地委机关报《政治生活》和其他报刊发表了称通过悼念邵飘萍的文章,毛泽东握紧拳头,发誓一定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1927年,毛泽东带领队伍上了井冈山,在这里,他编辑了《新闻简讯》等,对红军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时事教育,不久后,他在瑞金又创办了机关刊物《红色中华》等,这些都是得益于恩师邵飘萍的教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毛泽东在陕北

毛泽东的新闻稿,一有新闻之规,二有政治之势,三有文字之美,资料显示,在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还有“一支笔杆子吓退十万兵”的故事。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后,蒋介石于月底飞抵北平和傅作义密谋,打算兵分三路偷袭石家庄西柏坡驻地,代号为“穿心战术”。

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都在远处作战,石家庄无异于一座空城,守卫毛泽东的部队加起来不到五百人,周恩来收到密令后,马上作出指示,迅速保护毛主席撤退。但傅作义十万大军来势汹汹,面对着黑云压城的现状,现在撤退已然来不及,西柏坡情况十万火急。

毛泽东在10月24日收到北平地下党发来的急电后,马上下达指示,一方面中央机关做好撤离准备,一方面等待他的命令。在远处作战的指挥官们,都马上派兵从太原天津等地迅速向西柏坡靠拢,保护毛主席撤退。

毛主席丝毫不慌,他于一天后,递交给新华社一篇新闻稿,向全国播出,第一篇是胡乔木同志起草的,名为《蒋傅军妄想突袭石家庄》,这篇稿件中,毛泽东很犀利地指出了傅作义的阴谋诡计,毛泽东也断定,傅作义必然会慌神。

果然傅作义得知后,一时间六神无主,这件事本来就是秘密进行的,毛泽东怎么会知道?如今全国都知道了,岂不是要瓮中捉鳖?蒋介石命令傅作义,不要管其他,直扑西柏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毛主席的新闻稿

不料,从10月26日到29日,毛泽东连续发出三篇新闻稿《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做好迎击傅军进绕》《蒋傅军已进入保定以南》《评蒋傅军妄想偷袭石家庄》,其中把傅作义的行军路线,军官名字一一公开。

傅作义得知后,咬牙切齿,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马上停止队伍不敢前进,最后害怕中了毛泽东的计谋,迅速命令3个军10个师10万多人迅速撤离。等傅作义反应过来,解放军已经赶到西柏坡,原来毛主席用的是“空城计”,这段历史,成为了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1945年到1949年,在国共的巅峰对决时期,是毛泽东一生为新华社写新闻稿最多的时期,他被誉为了“新华社首席记者”,毛泽东说:“这一切,我要感谢我的恩师,邵飘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毛主席在西柏坡

不忘恩师,追为烈士

1949年4月20日,在渡江作战即将发起时,英国“紫石英”号军舰由东向西,闯进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不顾解放军警告,强行溯江上驶,双方发生激烈炮战。毛泽东命令,强烈还击!

不久,停泊南京的英舰“伴侣”号下驶接应“紫石英”号,被击伤后仓皇向东逃窜,英国远东舰队副总司令梅登中将率旗舰“伦敦”号和快速舰“黑天鹅”号溯江西上,被解放军炮火击伤后东逃。三次炮战毙伤英军11人,包括舰长、副舰长4人(一死三伤)。长江炮战事件,震惊世界。

随后,百万雄师全面渡江,对国民党残余乘胜追击,南方各地相继解放,当胜利的消息传到北京,毛主席眼眶模糊,全国解放在即,他又想起来了那些为了革命而牺牲的亲人和战友了,还有那些对他帮助极大的恩师,对于新闻来说,莫过于邵飘萍。

在这百忙之中,他亲自批示说:“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并妥善解决家属的生活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专门让秘书去探望邵飘萍的夫人汤修慧,毛主席嘱咐秘书:“他是我恩师的爱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毛主席在北平

汤修慧得知毛主席的关怀,泪如雨下,时间已过几十年了,毛主席知恩图报,依然记得,汤修慧告诉孩子们,一定要记住我们全家的恩人,毛主席。毛主席从秘书口中得知后,欣慰地说:“邵飘萍才是我的恩人啊。”

对于自己的恩师,毛主席从来没有忘记,他说:“我在北京的时候,李大钊、陈独秀、邵飘萍等人,是我真正的老师。”

1958年1月21日,毛泽东同新华通讯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谈话时指出:“做报纸工作的,做记者工作的,对遇到的问题要有分析,要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态度。记者的头脑要冷静,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这是邵飘萍对青年毛泽东曾嘱咐过的。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两年前,已经是81岁高龄的毛主席在会见外宾的时候,再一次深情地提到了邵飘萍。他说:“我是邵飘萍的学生,他对我的帮助很大。”言语中体现了毛主席对恩师的无限怀念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邵飘萍塑像

1983年5月10日,邵氏后人,邵飘萍的孙子邵澄等人突然收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一张珍贵的《革命烈士证明书》,并被告知说,这是毛主席生前批示的。邵澄得知后激动不止,没有想到这么多年,祖国还记得他的爷爷。

不仅如此,中央派人通知说,上级已经批示可以将邵飘萍的遗骨移入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年后,邵飘萍的遗骨正式被移入八宝山革命公墓。当邵澄把这个消息告诉汤修慧的时候,老态龙钟的她也大概听懂了,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邵飘萍后人

1986年3月2日,96岁的女报刊活动家汤修慧,毛主席的师母,在家中病逝,最后经过中央批准,将汤修慧的骨灰也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和邵飘萍合葬。这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正式确认邵飘萍的政治面貌为中共秘密党员

入党时间:1925年春
入党介绍人:李大钊

在邵飘萍诞辰100周年,殉难60周年之际,全国新闻领导在金华婺州公园为邵飘萍铜像揭幕,现场邵氏后人泣不成声。

如今,邵飘萍已经离开我们95年了,但他的名字依然不会被后人忘记,一如毛主席说过的那句话: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我的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