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摄影记者 邹斌

见习记者 杨月妍

通讯员 罗曼 田勇

实习生 王芷怡

“师者父母心,桂梅校长有大爱,是孩子们的好‘妈妈’。”“世界是多元的,希望普特融合教育被广泛推广,祝福江夏特殊教育学校越办越好。”

连日来,极目新闻持续报道武汉市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王桂梅的事迹后(详见前日报道),引发广泛社会反响,读者纷纷为“桂梅”校长点赞。近日,极目新闻记者多方采访,在同事眼里,她大胆创新;在学生眼里,她胸怀大爱;在女儿眼里,她是伟大的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事:她的办学理念总是与时俱进

“王校长十分干练,从纯聋人教育到培智教育,从培智教育再到融合教育,她的办学理念总是与时俱进。”采访中,学校党务办公室主任潘双琴用手机一字一句地打字与记者交流。

王桂梅是看着潘双琴长大的,1995年,她入职江夏聋哑学校(江夏特校前身)时,有听力障碍的潘双琴正在上五年级。2002年,潘双琴通过单考单招考取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四年后,她毕业选择回到母校任教,与王桂梅成为了同事,彼时的王桂梅已成长为学校党支部书记。

潘双琴在上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双琴在上课

“王校长总是给予我们青年教师极大的信任,她总能发现别人的长处。”如今已是学校党务办公室主任的潘双琴告诉记者,学校内有很多工作和活动,“王校长也放手让我去做,给予我很大的信任和信心。”

“我俩是江夏特校的两头‘老黄牛’。”和王桂梅共事30年的郑小平笑着说道。从进入特校,郑小平一直带的是听障学生。2008年,学校开始招收一些有智力障碍、自闭症的孩子。“老师们都没有经验,王校长说我可以,便把这个重担交给我了。”

王桂梅(右)在组织召开学校行政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桂梅(右)在组织召开学校行政会

在摸索如何教育好这类孩子过程中,王桂梅鼓励他们大胆去尝试,勇于创新,去寻找合适的教材,开设新的课程。这中间有支持他们工作的,也有不太支持的。王桂梅就鼓励她把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一些故事记录下来,形成独特的教育故事。“当时我有点灰心,但按着她的方法去尝试了。”在王桂梅的鼓励下,郑小平先后写了十余万字的博客,“由此我慢慢体悟出做特殊教育到底困难在哪儿,如何去解决”。

王桂梅在教孩子握笔写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桂梅在教孩子握笔写字

“热心、激情、奉献、有情怀。”从同班同学到搭班管理学校,副校长韩圣桥十分了解王桂梅。他告诉记者,不管是在读的,还是已经毕业了的学生,“王桂梅一直在尽自己能力帮特殊孩子们实现梦想”。

学生:她一直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韩圣桥告诉记者,他一直在关注特殊孩子的就业情况,据他了解听障学生的出路是很狭窄,“对他们来说,追求自己喜爱的东西是非常奢侈的事情。”

徐恋(右)到学校看望老师王桂梅(徐恋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恋(右)到学校看望老师王桂梅(徐恋供图)

然而,对于武汉光谷一家知名理发店的首席造型设计师徐恋来说,却是幸运的。“她是我的引路人,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徐恋是王桂梅带的第一届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他的家人想让他从事餐饮类工作,但年轻的徐恋有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理发师。”为了说服父母,徐恋来到学校请王桂梅帮忙做工作。

王桂梅知道后,便去到徐恋家中,和他父母沟通,最终如愿进入理发行业。如今,他已经成为理发店里的金牌理发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为了支持他的事业,王桂梅还特意到他店里办了会员,让他帮忙设计造型。“感谢王校长培养我们,守护我们这群孩子。”徐恋认真地在手机上打出这一行字。

女儿:妈妈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小时候对特殊教育没有概念,长大以后才发现其实这个行业其实很不容易。”在女儿钟昕屿眼里,妈妈王桂梅一直是自己的榜样,“妈妈从事特教三十年,把学校一步一步建设成现在的样子,光是能够一直坚持就让我觉得敬佩。”她说。

潘双琴老师带着学校在“三寸园”上实践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双琴老师带着学校在“三寸园”上实践课

在她印象中,妈妈王桂梅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比如本来只是在家里听妈妈提了一嘴,觉得能在学校开发一片菜地,让孩子们体验。”钟昕屿以为是在开玩笑,没想到很快学校就真的有一片菜地了,取名为“三寸园”。这片菜地如今变成校园里很受欢迎的一片区域。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