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文文博时空 作者 夏彬他是大唐盛世的开启者,他是能攻善射的统帅,他的施政纲领被历代所效仿,他开疆扩土被尊为“天可汉”,同时还是诗人和书法家,他就是威震四方的唐太宗李世民。

国家典籍博物馆最近推出的“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展,从“沙场战神·少秦王”“不世雄才·唐太宗”“万民之王·天可汗”“凡夫一面·李世民”角度,展现李世民的雄才大略。

展览包括249件展品,大家可以看到来自陕西昭陵博物馆的一级文物尉迟敬德墓志、微笑仕女图、贴金彩绘釉陶文官俑,宁夏固原博物馆的一级文物鎏金银壶,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一级文物石刻胡旋舞墓门等珍贵文物等。此外,国家图书馆还选取珍品馆藏北宋拓本《九成宫醴泉铭》、明洪武三年(1370)王氏勤有堂刻本《贞观政要》等配合展览。

01

家世:李氏家族的兴起

南北朝末期,关陇(今陕西、甘肃一带)及其周边的贵族门阀势力逐渐崛起。西魏晚期,实际掌权者宇文泰为加强军权和中央集权,设置八柱国、十二大将军,成为政权的领导核心。自此,关陇集团成为纵横中国近200年的贵族势力,北周、隋、唐三代皇帝都出自于此。

关陇地区,似乎是历史命运转舵者的所在地,当商纣王昏聩腐烂之时,周文王从这里崛起,由西向东击败了纣王;而东周战国乱世,又是秦始皇一统天下。南北朝割剧之势,又将由来自关陇的李唐王朝完成历史的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北朝后期,李氏家族兴起的关键人物是李虎。李虎在北方的动乱中追随北魏权臣宇文泰,成为宇文氏家族倚靠的“八柱国”之一。李虎死后,其子李昞继续在西魏、北周得到重用,并在北周时作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被赐胡姓大野氏,待到北周末年丞相杨坚掌权,才还复本姓李氏。

李昞子李渊自少袭封父爵唐国公,娶宇文泰外孙女窦氏,深得建立隋朝的隋文帝杨坚与其妻文献皇后独孤氏的喜爱。李渊就是隋文帝杨坚的外甥,杨坚是他的姨夫。

隋朝在大业(605年-618年)年间,由于隋炀帝滥用国力,加之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导致民变四起。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任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晋阳宫监,以北备突厥。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灭亡的形势不可扭转,于是生出取而代之的念头。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觉得时机成熟的李渊杀死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于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七月,李渊与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挥师南下,先后破霍邑(今山西霍县),渡黄河,向西南挺进。当时,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因此李氏父子一路势如破竹,在同年十一月占领长安,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杨侑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之变中被杀。五月,李渊逼恭帝禅让,李渊称帝建国,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隋朝灭亡

唐朝的国号为“唐”,曾是晋的古地名。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被追封为唐国公,其后爵位传至李渊。李渊以尊“隋”为名起兵,在隋恭帝杨侑禅让后便以“唐”为国号,定都长安。因国君姓李,故称李唐,尊称为大唐。李渊即唐高祖。此后,高祖册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渊

唐朝肇建的过程中,高祖的长子李建成有较大的贡献,但次子李世民的军功更为卓著,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史家认为高祖能得天下,倚靠的是李世民之力。随着李世民威望的提高,他与李建成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在这个过程中,高祖的表现优柔寡断,加剧了兄弟间的争斗。这一斗争最后以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伏兵于玄武门,发动军事政变,射杀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而告终。事变后,李渊册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九日,高祖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传奇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世民

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即皇帝位之后,年号贞观。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621年六月,22岁的李世民班师凯旋,他身披黄金铠甲,排列一万骑兵,穿铠甲士兵三万人,前后部都敲鼓吹号,在太庙贡献俘虏的二伪主窦建德、王世充以及隋朝器物车乘。李渊认为自古以来旧的官阶与特殊功劳不相称,于是另外发徽号,以表彰李世民的功勋德望。十月,加李世民“天策上将”封号、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之上。增加食邑二万户,连以前的共计三万户。赐给金车一辆,王公之衮衣和冠冕一套,玉璧一双,黄金六十斤,前后部鼓吹及九部之乐,仪仗四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626年9月4日),李渊传位给李世民,27岁的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位。派司空、魏国公裴寂在南郊烧柴祭天,大赦天下。贞观元年(627年)正月一日,改元,由此开启了“贞观之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贞观十五年(640年)六月十九,在太微垣天区出现彗星。二十六日,太宗宣布停止来年的泰山祭祀天地活动。避离正殿、减少膳食。七月初七,赦免北周和隋朝的名臣及忠烈之士的子孙在贞观纪元以后被流放的人。

贞观十七年(642年)十一月初三,在京城南郊举行祭天大典。初六,赐予聚饮三天;因凉州获得象征祥瑞的玉石,对凉州施行赦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正月,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告诫他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唐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李世民任人唯贤,向来被后世所称道。他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鎏金三梁进德冠,藏于昭陵博物馆。1971年昭陵李勣(徐懋功)墓出土的文物。李勣随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破东突厥,灭高句丽,历三代皇帝而一直荣宠不衰,死后享国葬荣典,三梁进德冠自是御赐之物。

冠径19.5厘米,高23厘米,是中国目前可见最早的唐代帽子。很薄的鎏金铜叶作骨架,以皮革张形,皮革之外再帖上很薄的皮革镂空的蔓草花饰。顶部有三道鎏金铜梁,两边有对称的三对中空的花趺。上面一对中空花趺是留作贯簪导用的,簪导贯发髻,遂将帽子固定在头上。下面两对中空的花趺,前边一对穿上带子,系在腭下,后边一对系上丝绶,在脑后打结,垂于背后,这样帽子便很牢固地戴在头上。帽子的后边下沿有一方孔将帽沿破开,孔又盖活页,这是用来调节帽径大小的。这顶三梁进德冠看起来很重,实际只有八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03

万国来朝的长安城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改大兴为长安,此后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

唐长安城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7.27平方公里,是如今西安城墙内面积的9.7倍,西汉长安城的2.4倍,元大都的1.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长安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唐长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3万人。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外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贯通十二座城门的六条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而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则是一条标准的中轴线,它衔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城的明德门,把长安城分成了东西对称的两部分,东部是万年县,西部是长安县,东、西两部各有一个商业区,称为东市和西市。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把居民住宅区划分成了整整齐齐的110坊,其形状近似一个围棋盘。

04

修订法律,影响深远

唐太宗修订法律,对后世影响深远。鉴于《武德律》已不能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唐太宗李世民刚一即位,便命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在《武德律》的基础上修订新的法典,经前后10年的时间,于贞观十一年完成,颁行天下,称为《贞观律》,全篇共十二篇,500条。

《贞观律》对《武德律》的改动包括:第一,废除斩趾酷刑,增设加役流;第二,大大减少了旧律中重刑条款的数量;第三,缩小了族刑、连坐的范围;第四,确立了五刑、十恶、八议、请、减、赎、当、免及化外人有犯、类推、死刑复奏等基本原则和制度。

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高宗李治命长孙无忌领衔,以《贞观律》为蓝本,修订并颁布了《永徽律》。稍后,鉴于当时中央和地方在审判中对法律条文理解不一,李治又下令对《永徽律》逐条逐句进行统一而详细的解释。这些内容称为“律疏”,附于律文之下,于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行天下,律疏与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这部法典当时称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之为《唐律疏议》(简称《唐律》)。

《永徽律疏》是唐高宗秉承李世民遗训,在贞观立法原则的指导下,按照《贞观律》的基本精神修订的。直至唐玄宗时,人们仍然认为《贞观律》与《永徽律疏》是“至今并行”的。由此可见,《唐律》实际上是定型于贞观时期,而完善于永徽年间。《贞观律》和《永徽律疏》的制订和颁行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们确立了中国古代刑法的规范,并且影响遍及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各国,乃至在世界法律体系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独树一帜的一大法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避免错杀无辜,李世民设立了“九卿议刑”制度,这在法律史上尚属首次。要求死刑案件必须由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官员和尚书九卿共同讨论决定,旨在防止冤枉错杀的发生。

贞观五年,他将原有的死刑复审制度“三复奏”改为“五复奏”,以加强对死刑案件的审查力度。李世民曾因愤怒错杀了大理丞张蕴古和交州都督卢祖尚,此后深感自责和后悔,认为即使有“三复奏”的规定,也未能有效防止误杀,因此决定实施“五复奏”,即在判决前二日内进行复奏,并在执行当日再进行三次复奏,以确保决策的审慎,避免冤案。

同时,他还规定了即使法律判定应当处死的犯人,如果门下省认为有值得同情的也可以上报皇帝,寻求减免死刑的机会。这些改革意在改变隋末轻易定罪的局面,体现了李世民对生命价值和司法公正的高度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律

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29人。贞观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290人。这一年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第二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结果,第二年秋天290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北宋拓本 国家图书馆藏)

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就是由魏徵撰文,刻于唐贞观六年(632年)。内容描述了“九成宫”的历史背景及其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赞美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与文化修养,同时也强调了他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还详细记录了在皇宫中发现了甘甜清澈的水源——醴泉的过程,并引经据典解释说,这种水源的存在正是由于皇帝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从而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太宗帖,此帖由唐太宗摹王羲之墨迹书写,形神兼备,潇洒秀丽,颇得王羲之笔意。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05

盛唐气象

除了唐太宗的文功武略,展览还展现了唐代的甲胄、服饰、乐舞等,从多方面展示大唐盛世的多姿多彩。

·唐代甲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兵部是唐朝六部之一。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设立甲坊署专门负责盔甲制造。唐朝标准是着甲士兵占军队总数的60%,比前代有很大提高。《唐六典》记载唐代铠甲有十三种:“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鸟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阜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

“明光甲”为唐十三铠之首,胸前和背后有金属圆护,打磨的极光滑,颇似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故名“明光铠”。根据敦煌莫高窟264窟彩塑天王像所着铠甲复原,由1590片鱼鳞甲和644片长条甲编缀而成。

明光甲制作复杂,首先将铁制成甲片;之后打札、粗磨、穿孔、错穴、并裁札、错稜、精磨;甲片加工完毕后,用皮革条编缀成甲。里面还要挂衬里,防止磨损皮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 鎏金剑鞘,剑鞘很长,通体鎏金,并有奔牛、奔狮及瑞草图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 白陶武士俑,武汉博物馆藏。高鼻深目,浓眉须髯,头戴盔帽,身穿战袍,外着铠甲,面容有胡人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 彩绘釉陶将军俑,一组两件,昭陵博物馆藏。头戴尖顶盔,盔顶有小孔,原应插羽翎。着明光甲,左手扶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彩绘红陶将军俑,头戴尖顶盔,有护耳,身着虎头明光战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铠甲骑马俑,乾陵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尉迟敬德墓志,现藏昭陵博物馆。由盖、底两部分组成,志盖厚23.1厘米,底边长120厘米,四杀饰缠枝牡丹纹,体量丰硕,石色晶莹,雕刻细腻。

尉迟恭,字敬德,朔州鄯阳县人,祖籍太安狄那(今山西省寿阳县)。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墓志以飞白体书写,“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尉迟府君墓志之铭”25字, 其墓志盖上的文字为“飞白体”,是全国仅有的一块飞白体墓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尉迟敬德,至今在民间仍是门神的形象,另一个为秦叔宝。

·唐代服饰妆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彩绘文官俑(左)、彩绘武官俑(右)

彩绘文官俑,头戴高冠,冠饰缠枝宝相花纹,穿朱色高领交衽阔袖长衫,高领的外襟边及袖边饰连续宝相花图案,朱红色长衫下边饰蔓草宝相石榴花纹,束白色腰带,下着白色裳,足蹬高头如意履,履饰蔓草花纹。双手持璋于胸前,面容温和,肃然恭立。彩绘武官俑,穿紫色外翻绿色高领阔袖交衽长衫,双手持挂于胸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男子章服制度,当时时兴腰挂鱼袋,内有鱼符。鱼符早在隋代就已经出现,但其作为一种身份象征放入鱼袋中作为一种确定的制度则是到唐代才确定下来。唐代的鱼符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其形为鱼,分左右两片,里面刻有官员的姓名、在何衙门任职、官居几品、俸禄几许,出行享受何种待遇等,比隋代仅有姓名、官品的身份证要完整得多。鱼符分为三种:一为“铜鱼符”,二为“随身鱼符”,三为“交鱼符”。

唐代最受人喜爱的帽子是幞(fú)头,它还是从鲜卑头巾改进的。在《步辇图》中,唐太宗李世民和另两位朝臣戴的就是幞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彩绘釉陶男立俑 昭陵博物馆藏,双手捧红色包裹,面容清俊,姿态文雅,面带笑容,是唐俑精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灰陶女佣,头发为双螺髻

篮彩女立俑,昭陵博物馆藏。女佣梳高髻,墨描眉目,朱红点唇。身穿小领窄袖长袍,长袍施深蓝彩,遍洒白花团,花团中又略点淡棕色。衣褶清晰,气韵生动。特别是蓝彩,在早期唐三彩中极为罕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女子化妆顺序示意图: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母雕花头饰,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正面阴刻一朵牡丹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葵边鸾兽铜镜,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镜背面铸有相对的鸾凤和神兽,鸾凤展翅欲飞,神兽四肢腾空,极富动感。特别是铜镜合金中锡成分比较多,因为颜色净白如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鸾双雀镜,鸾呈站立状,雀呈飞翔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帽女骑马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戴羃䍦帽女骑马俑。唐代前期,妇女骑马或出行还得带着“羃䍦(mi lí)”,近似于面纱,用来遮蔽面貌,不让路人窥探。羃䍦作为一种独特的古代帽饰,在历史上延续了近50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彩女骑马俑,昭陵博物馆藏。头戴饰有连枝梅花图案的翻沿胡帽,身穿圆领窄袖襦衫,系长裙,足蹬小蛮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乐舞

唐代乐器有300多种,受胡人影响比较大。多才多艺的唐太宗还创作了歌舞《秦王破阵乐》等乐曲,但《秦王破阵乐》不仅是乐曲,里面还含布阵兵法,惜已失传。

《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据唐刘餗《隋唐嘉话》《旧唐书·音乐志》《太平广记》卷二百零三等记载,620年,秦王李世民破叛将刘武周,解唐之危,河东(山西永济)士庶歌舞於道,军人利用军中旧曲填唱新词,欢庆胜利,遂有“秦王破阵”之曲流传于世,后编入乐府。

李世民登基后,亲自把这首乐曲编成了舞蹈,再经过宫廷艺术家的加工、整理,成了一个庞大的、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在原有的曲调中揉进了龟兹的音调,婉转而动听,高昂而且极富号召力。

贞观初(627),唐太宗诏魏徵等增撰歌词7首,吕才协律度曲,订为《秦王破阵乐》。贞观七年,李世民亲制《破阵舞图》,对舞蹈进行加工: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往来刺击,以像战阵之形,舞凡三变,每变为四阵,计十二阵,与歌节相应。也就是说,这支曲子不仅是舞蹈,里面也蕴含着阵法。

唐太宗令吕才依图教乐工120(一说128)人,披甲持戟,执纛演习,定名为“七德之舞”。凡宴三品以上的官员及“蛮夷酋长”,于玄武门外奏之。擂大鼓,声震百里,气壮山河。后用马军2000人,引队入场,尤为壮观(《通典》卷一百四十六,《唐会要》卷三十二等)。同时有大型的宫廷乐队伴奏,大鼓震天响,传声上百里,气势雄浑、感天动地。这个歌舞使百官看了都激动不已,兴奋异常。在表演这个舞蹈的时候,连外国的宾客都禁不住跟着手舞足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十部伎是燕乐的总称。《九部乐》为隋代燕乐,定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包括《清商伎》《西凉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和《礼毕》。唐代《十部伎》在此基础上加上《燕乐》(《景云河清歌》)、换《礼毕》为《高昌伎》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袍笼冠男骑马乐俑,昭陵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骑马乐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彩绘釉陶男骑马乐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彩绘釉陶男骑马乐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彩绘釉陶女坐俑,昭陵博物馆藏。头梳双螺髻,双手抱一细腰鼓,跪坐,做击鼓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抱琵琶俑,武汉博物馆藏。女佣头挽螺髻,身着窄袖对襟襦裙,束腰,腰带前飘。双手抱琵琶,琵琶外裹包袱,中结蝴蝶结,雕塑技法细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彩绘釉陶男骑马长啸俑,昭陵博物馆藏。此俑共两件,均头戴红风帽,一手捂嘴,一手扬起,仰天长啸。唐代,啸是一种专业技能,在手指、口型及舌尖的配合下发出不同的歌啸,用于仪式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敦煌莫高窟第112窟南壁东侧的《伎乐图》,这个舞乐图中的乐队只有六人,左面三人演奏鼗鼓、横笛、拍板,右三人演奏箜篌、阮咸、琵琶, 相对坐在平台上,手的动作准确优美。中间一舞伎,束高髻,戴宅冠,着羽裤,腰东带,披长巾,反握琵琶,吸捉右腿,翘起拇趾,一边手弹琵琶,一边应着拍节而舞,随着舞姿旋转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刻胡旋舞墓门,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更多文物】

展览中有一件来自法门寺、难得一见的秘色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 五瓣葵口大内凹底秘色瓷盘,法门寺博物馆藏。

造型有如一张收口的荷叶,加上厚薄运城的胎体和莹润可人的青绿釉色,呈现了“无中生有,似盛有水”的效果。秘色瓷是唐朝晚期浙江越窑烧造成功的一种质量上乘的青釉瓷器,专供宫廷使用,因其制作工艺秘而不宣而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周 鎏金银壶,表现的是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之战,在中亚阿富汗铸造,在甘肃固原出土,这件器物的内容发生地、铸造地、存留地,是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生动再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隋 灰陶四神像画砖:青龙、白虎、朱雀(下)、玄武(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琉璃舍利棺,抬棺力士为典型胡人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贴金彩绘釉陶文官俑,下为局部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贴金彩绘武官俑,下为局部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圆雕菩萨立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鎏金菩萨造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饰件,主体为两只大雁展翅高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花马及配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鸱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 三彩七星盘,茶器,由茶盏、托盘、茶壶组成,组成七星捧月的画面。

观展攻略

展览将从5月1日展出至8月25日。此展为收费展览,观众可以通过关注国家典籍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获取购票信息。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地铁四号线、九号线、十六号线国家图书馆站

四羽箭与六神马:唐太宗武功传奇

唐朝仕女的一天

胡人少年的一天

将进酒,杯莫停:如何打开一场“粟特风”的饭局?

丝路之舟:改变欧亚大陆的粟特人

图片 | 夏彬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