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他的世界那么小

小到似乎只有一块小小的试验田

他的梦想那么大

大到想让亿万人吃得饱

他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年前的今天

2021年5月22日

袁隆平院士逝世

从此,春种秋收

都和怀念有关

“跌跤就跌跤,我再爬起来再干就是了。”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发生了严重饥荒

1950年,我国水稻平均亩产只有141公斤

谁来养活当时6亿人口?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曾就读农学系的袁隆平发现了

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

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

他将其播种到试验田里

结果却大失所望

稻子高的高、矮的矮

穗子大的大、小的小

这次育种,以失败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隆平却在失败中看到了希望

既然有天然杂交稻的存在

就有培育出“人工杂交稻”的可能

为此,必须打破水稻自花授粉的天性

1964年7月,水稻进入花期

两个月的时间里,袁隆平用手检查了14万株水稻

一共找到6棵水稻雄性不育株

为杂交水稻的攻关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但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

“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的努力

前八年都失败了

“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

失败了就失败了

我这是在探索,跌跤就跌跤

我再爬起来再干就是了。”

有心人,天不负

1970年11月23日夜里

袁隆平助手发现了“野败”植株

经过两年的试验

利用“野败”转育取得了重大进展

雄性不育性可以100%遗传

也就是说它们的后代都是雄性不育株

这最终成为杂交水稻研育最关键的一步

这一步,袁隆平走了十余年!

1973年,江苏省苏州市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

袁隆平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进展》

标志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

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

“我做了一个梦。”

袁老常说自己有两个梦想

一是禾下乘凉梦

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他的一生都扎根在农田

为实现两个梦想而奋斗不止

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分别实现了

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

2020年实现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每出席论坛

袁隆平就会像个孩子一样

开心地聊起“禾下乘凉梦”

“这是一个真实的梦

我曾经梦到自己种的水稻

跟高粱一样高

穗子像扫把那么长

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

哎呀,我好高兴

太阳晒起来

我和我的助手就在稻穗下乘凉……”

这位一生逐梦不停步的老人

一稻济天下、苍生谋稻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次采访中

主持人问袁隆平

“您是不是害怕,有一天饥荒再次来临。”

袁隆平斩钉截铁地回答

“不可能了!”

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与大面积应用

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对

“谁来养活中国”的最好回答

“我要退休了。”

袁隆平的妻子邓则说

袁院士直至八九十岁都几乎没提过退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世前一月,袁隆平在湘雅医院住院

入院之初

他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今天多少度?”

有一次,护士说28℃

他急了

“这对第三季杂交水稻成熟有影响啊。”

去世前两月,在三亚南繁基地

因腿脚不便、不能下田的他拿起显微镜

仔细观察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

袁隆平把一生都“交”给了杂交水稻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袁隆平留给中国种业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隔三载春秋

袁老在大家脑海里“音容依旧

还是那身朴素的衣服

依旧站在曾抚摸过无数次的稻浪间

禾下逐梦

一梦一生

袁老,我们想您了!

来源:农民日报综合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人民日报评论等

监制:梁冰清 编辑:刘婉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