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石家庄5月22日电(记者白林、张粲、张涛)白洋淀是华北最大淡水湖,素有“华北明珠”的美誉。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73种。记者近日了解到,民间志愿者在雄安新区新鸟类发现中发挥重要作用。

52岁的贾国永是雄安新区雄县西大坞三村村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白洋淀人。他从小就喜欢坐在淀边,看水鸟。“白洋淀的沟沟壕壕和鸟类,我都熟悉。”

在贾国永的记忆中,白洋淀曾经水质一度变差,甚至干淀。“雄安新区设立后,水质清了、鸟类多了。”在白洋淀里寻鸟如今成了贾国永最大的爱好,他两三天就去淀里一次,多的时候,一天去一次甚至两次。

让贾国永骄傲的是,他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花脸鸭。雄安新区设立后,他发现了8种新鸟。

  这是2023年7月19日在白洋淀拍摄的鸟类。新华社记者 郝建伟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2023年7月19日在白洋淀拍摄的鸟类。新华社记者 郝建伟 摄

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达279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73种。

“73种新发现鸟类中有26种是由10名志愿者观测发现的,他们年龄主要在四五十岁左右,有教师、民间协会人员、媒体从业者、当地鸟类保护工作人员等。”雄安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草组副组长康易通说,“在雄安新区,像贾国永这样的民间爱鸟志愿者大概有1800人,这些人在新区鸟类监测、鸟类救助和爱鸟宣传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康易通说,志愿者新发现鸟类以后,经过初步判断,将照片报送给当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由当地组织3位及以上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权威专家进行鉴定,并与新区鸟类数据库比对,鉴定后确定是否为新发现鸟类。

贾国永回忆,2022年9月,他像往常一样,划着小船在淀内巡游,发现在一个废弃的养鱼池内,有几百只没见过的鸭子。“这群鸭子四周都是芦苇,人进不去,况且它们怕人,人一离近,它们就飞了。”因此,他穿着一身伪装衣,爬到附近的柳树上拍摄。

2022年9月至11月,为了能多角度拍清这种鸭子,贾国永前后去了六次,每一次拍摄都在2至3小时。最终经专家鉴定,这群鸭子是国家二级保护鸟类花脸鸭。

贾国永向记者展示,在一个15人组成的志愿者微信群里,时不时就有人发送鸟的照片。“大家找新鸟的干劲足,找到新鸟感觉很光荣。”贾国永说,为了让他更好地拍鸟,县里还给他配了一台相机。

近年来,雄安新区采取措施鼓励公众发现新鸟类。康易通说,对于新发现鸟类的拍摄者,由属地主管部门对其进行表彰,颁发荣誉证书等,在新区营造浓厚的爱鸟护鸟氛围。

康易通说,早期新鸟主要由志愿者发现,2022年以来,新区不断提升鸟类监测能力并结合现场巡查等途径,专业人员发现新鸟比例逐渐增加,约60%的新发现鸟类是由专业人士发现的。

据介绍,白洋淀野生鸟类增加至27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0种,国家“三有”保护和其他级别鸟类217种。2023年新发现鸟类28种,是雄安新区设立后发现鸟类新种类数量最多的一年。

“白洋淀新发现的鸟类中,有旅鸟和留鸟。旅鸟在迁徙过程中,经过白洋淀进行短时间的休整,继续往南或者往北飞。留鸟是在白洋淀越冬,育雏,一年四季都能发现的鸟类。”康易通说,比如青头潜鸭就是留鸟,去年他们拍摄到了青头潜鸭育雏的视频,经过了一年的监测,白洋淀四季都有青头潜鸭的身影。

据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介绍,河北在白洋淀划定9块鸟类栖息地,开展2个鸟岛建设。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安家”白洋淀,种群数量由最初的个位数增加到今年2月的285只。

  这是2022年7月22日在白洋淀拍摄的青头潜鸭与白眼潜鸭。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2022年7月22日在白洋淀拍摄的青头潜鸭与白眼潜鸭。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鸟儿是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他们用翅膀给白洋淀的生态环境点赞。”康易通说,近年来,雄安新区大力实施水质净化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白洋淀环境逐年转好,水更清了,草更绿了,树更多了,鸟儿的栖息地增加了,安家落户的鸟儿自然也就多了。

据悉,白洋淀水质已连续三年保持Ⅲ类,淀区水位保持7米左右。白洋淀鱼类已恢复至48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21种,中华鳑鲏、乌鳢等土著鱼类全淀广泛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