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外长会开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谈到了上合下一步的扩员方向,直接点名了蒙古,表示蒙古应该成为下一个加入上合的候选国。他专门强调,不只俄罗斯这么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成员国,也是这么认为的。

【拉夫罗夫点名蒙古,希望后者能够正式加入上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拉夫罗夫点名蒙古,希望后者能够正式加入上合】

拉夫罗夫还话里有话地表示,只要看一下地图,就能发现蒙古的地理位置,可以跟上合的地缘空间有机结合。这里的潜台词似乎在说,蒙古既然只有中俄这两个邻居,加入上合本该是“应有之义”。

乍一看,拉夫罗夫是在鼓励蒙古尽快下定决心正式加入上合,但听他的口吻,与其说是在征询蒙古的意见,更像是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

而且从去年到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在与蒙古互动时,往往都会特意提一句,希望能在上合框架下,进一步加强与蒙古的互动。俄罗斯这边干脆很早就表示,如果蒙古转为正式成员国,好处只会更多,只要蒙古开口,俄罗斯就愿意帮助蒙古转正。

结果话说到这份上,蒙古态度依然十分暧昧,就是不肯给个准话。

【上合秘书长曾表示,希望蒙古进一步参与上合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合秘书长曾表示,希望蒙古进一步参与上合合作】

这里补充一句,蒙古是上合最早的观察员国之一,在这个位置上一待就是二十年,迟迟没有转正。

按理说,蒙古有且只有中俄这两个邻国,又长期与中俄保持密切合作关系,要加入上合没有任何阻力可言,但蒙古自己一直在瞻前顾后。究其原因,跟他们推行多年的“第三邻国”战略不无关系。

说穿了,在中俄之间,蒙古想靠西方走出第三条路,实现对这两个邻居大国的外交“再平衡”。但这条路没那么好走。以蒙古的体量而言,与西方走得越近,受对方渗透的风险就越高。而西方跟蒙古套近乎,最终都是冲着中俄来的,所以造成的后果,反而是要中俄共同承担。

蒙古跟中俄保持距离,那对西方还有不菲的利用价值,但积极参与中俄主导的多边互动框架之后,西方就失去了见缝插针的机会,再跟蒙古打交道,综合评估起来是得不偿失。

【蒙古外长几年前曾表示,没有加入上合的打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古外长几年前曾表示,没有加入上合的打算】

蒙古无非是担心,自己加入上合,相当于进一步向中俄布局靠拢。落在西方眼里,相当于蒙古已经用实际行动“选边站”,那他们也会重新考量与蒙古打交道的利害得失。

而在与中俄进一步加强合作以后,蒙古就没法在西方那边待价而沽,利用自己特殊的地缘位置,跟美欧国家讨价还价。

实际上,蒙古与西方各种眉来眼去的小动作,中俄一直都看在眼里。之所以不怎么在意,一方面是因为蒙古还算分得清主次,知道把跟中俄的务实合作关系放在最高优先级;

一方面西方国家再怎么偷偷摸摸,无论是他们主动上门,还是蒙古出去找他们,都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中俄领空。

【蒙古一边跟中俄务实合作,一边用价值观跟西方套近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古一边跟中俄务实合作,一边用价值观跟西方套近乎】

应该说,蒙古推行“第三邻国”战略的动机是可以理解的。一个小国夹在两个大国中间,换做是谁都得担惊受怕。也就是这几年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蒙古才能沾中俄合作的光,吃到了不少红利。中俄蒙三边合作,也是在这个时间段里正式确定了战略方向。

中俄最近互动频频,蒙古也该主动跟进,而不是拖累三边合作的后腿。普京访华之后,中俄蒙天然气管道正式达成协议,可能只是时间问题。中俄蒙走廊这一大项目,很快也会提上日程。

而且这段时间,中蒙又进行了一次联合军事演习,从具体项目来看,大有为后续合作“保驾护航”之势。

种种迹象表明,中俄蒙的三边合作,需要顺应地缘格局的新变化,蒙古不能再抱着老黄历不放,一边要吃中俄多边合作的红利,又要同上合保持距离,靠价值观向西方示好。

蒙古以前不愿意加入上合,无非是觉得自己靠与中俄合作就够。但这段时间,蒙古不仅是与中俄互动,又开始与中亚国家讨论经贸合作。所以这一理由已经不再成立。

【蒙古与上合互动,也要顺应地缘格局的新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古与上合互动,也要顺应地缘格局的新变化】

而且正如拉夫罗夫所说,从地图上看去,上合成员国,基本已经覆盖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结果在东北亚,还存在蒙古这么一块“空白”。如果蒙古能够主动填补进来,上合在亚太的整体布局就能连成一条线。蒙古的战略资源,也能够通过上合平台“走出去”。

整体而言,不只是中俄,上合其他成员国,也基本乐见蒙古能够基于国家发展的长久利益出发,主动摆脱“第三邻国”战略的自我禁锢。

换句话说,在蒙古转正问题上,随着中俄等成员国的态度都愈发坚决,蒙古打马虎眼的空间越来越小。俄罗斯现在已经把话挑明,无论是从什么角度考虑,蒙古都没有第三条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