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新形象工程”,不仅能窥见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官员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满腔热情”,更给全社会敲响了一记警钟:严查之外,我们需要更多作为。

是什么让这些“新形象工程”层出不穷?这些规模宏大、造价不菲的工程之所以能够堂而皇之地运作,背后必有其落地生根的土壤。因此,斩草除根还不够,对于这些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新形象工程”,要连其滋生的土壤一并铲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多“新形象工程”从一开始就诞生于程序不规范、论证不充分、群众无参与、决策无集体的“一言堂”之中。缺乏全面系统论证、科学统筹调度以及充分的落地条件,这让很多“新形象工程”往往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

比如,甘肃省榆中县市民公园耗费巨资,却建在偏远的郊区,周围人迹罕至不说,建成后多年竟然“闭门谢客”。在面对追问时,当地官员坦言“专家评审是适度超前”“还没想好怎么用就先建了”。这种手比脑子快的“行动派”,让偌大的项目丝毫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倒成为当地政绩宣传的“光彩一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维影响决策。杜绝“新形象工程”,首先思想上要培育正确政绩观。重显绩,更要重潜绩、重实绩,看当下,更要看长远、看全局,努力强化“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使之逐渐成为干部队伍中的“主流价值观”。

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要真正下沉到人民群众中去,必须求真务实,倾听民之所求,解决人民的急难愁盼,才不至于决策之时缥缈悬浮,浪费资源。以统筹全局、符合现状的眼光,慎之又慎,真正为一方百姓谋福祉,办大事。

铲除“新形象工程”滋生的土壤,主观上要改造思想,客观上要完善制度,特别是政绩考核机制。要持续调整“唯GDP论英雄”的模式,更多元全面地进行干部考核;微观上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地方具体实践进行针对性指标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譬如,有些地方经济指标宜更突出,有些地方宜更侧重生态指标,有些地方民生问题则相对迫切……这些都要“量体裁衣”,让考核更精准、更符合地区实际。

进一步而言,一段时间以来,问责、追责不够有力也是导致大批“新形象工程”的重要因素。因此,杜绝“新形象工程”需要问责、追责的剑刃更锋利。去年底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六项纪律。其中特别提到: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要从重或者加重处分。

事后追责必不可少,但责任前置、事前预防才是关键和根本。这就需要将各种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和实施真正纳入到程序化、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该论证的论证,该听证的听证,该投票的投票,多问问专家的意见,多听听群众的声音,多看看同类示范项目的运营方法,集体决策,慎重决定,全面构建起遏制“新形象工程”的坚实防线,让行政决策回归科学、符合实际、造福人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