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希台)长青湖滩平岸绿,景色怡人;新农村绿树掩映,分外祥和。

小满大满江河满。5月中旬,小满节气前后,雨水充沛。在韶山市清溪镇长湖村,随着降雨量的增加,村上的小河小溪、小塘小坝,都是流水潺潺,波光粼粼。

而在几年前,长湖村没有这样的美景。

曾经的长湖村,是一片淤塞的土地,水库枢纽破败、渠道淤塞渗漏、骨干山塘淤泥沉积,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长湖村辖区无大江大河过境,水资源匮乏,农业灌溉用水均来自村里的12口山塘和毛冲塘水库。为彻底改变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近年来,长湖村坚决“不等不靠”,村“两委”积极引导群众广泛参与乡村建设,突出基础设施补短板,不断完善水利设施。

“兴修水利,资金是关键。”长湖村党总支书记王双介绍,由于村集体经济财力有限,如果等着上级资金拨付后再动工,势必给村上的发展造成长远影响,“不能等,只有发动村民自筹,才能解资金短缺之愁。”

围绕“乡村振兴、水利先行”发展思路,长湖村创新“乡贤+”模式,走出了“乡贤捐赠一点、村民自筹一点、村集体支持一点、政策奖补一点、向上争取一点”的“五个一”新路子。

2022年,长湖村乡贤为全村水利建设捐款50余万元,村民自筹100万元,利用秋冬农闲时间对11口骨干山塘和水库进行清淤整修,其中重点打造水域面积达36亩的长青湖,不但有利农田灌溉,还为村集体增收注入了新活力。

据估算,仅2022年,韶山市4个乡镇的村民通过自筹资金等方式投入上千万元,对300多处水塘、水渠开展清淤和修缮,数万人次参与其中。

基层事务“挑大梁”的是人民群众。

一项事关村民集体利益的工程建设,充分调动了全体村民的积极性,这是农村水利建设的成功,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模式。

韶山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从2023年11月开始就对需要整修的山塘、渠道、泵站启动建设,坚决“不等不靠”,多方筹集项目资金,赶在春耕之前完成山塘建设100处以上、泵站7处,整修灌溉渠道7公里,确保了春耕生产用水需求。

2024年,韶山市计划推进农村小水源蓄水能力恢复工程建设367处,新建或者修复泵站7处,提升山上经济作物灌溉水源保障3400亩。

治水而不止于水。韶山将充分利用为数不多的“小水源”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多种业态积极服务乡村振兴,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创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