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2024年第三届“伊春生态日”举行。自2021年12月,伊春市将每年的5月23日设立为“伊春生态日”,成为全省第一个设立生态日的市地。近年来,伊春市聚焦答好“林区三问”新答卷,坚定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届“伊春生态日”活动现场(伊春市委宣传部供图)

向“新”而行 高质量转型发展步伐更快

五月的上甘岭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是一幅精美的画,山林叠翠,溪流潺潺。今年“五一”假期,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伊春市共接待游客40.3万人次,旅游收入 3亿余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 65%和 69.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溪水公园水上乐园(伊春市委宣传部供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伊春不仅拥有400万公顷的浩瀚林海,还有着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雪满人间、霜落长河,冰雪与森林的“协奏”将小兴安岭的冬天渲染得意境丰富,恍如童话世界。

近年来,伊春市深耕森林生态康养旅游主业,努力在全省率先打造中国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多措并举、多点发力,着力提升“人和心,总有一个在伊春”的更新、更优旅游体验,持续叫响“林都伊春·森林里的家”品牌。

今天,一个“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正日臻完善——林都机场改扩建完成,伊嘉旅游主廊道全线贯通,11条旅游风景道辐射全域。未来,随着哈伊高铁、鹤伊高速的竣工,伊春市将融入哈尔滨“两小时生活圈”和全国高铁旅游网,也将顺接起哈伊高速、伊嘉公路,从而串联起更多的景区景点。同时,智慧旅游建设加快推进,“全市旅游一张网”加速形成。

伊春市先后获评“中国全域旅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康养旅游城市”“2023中国冰雪旅游城市12佳”,成为全国仅有的5个、中国北方第一个“中国天然氧吧城市”……锚定在全省率先打造中国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向“绿”而行 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筑得更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峰山景区(伊春市委宣传部供图)

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

巍巍小兴安岭,松涛阵阵。全世界的红松60%在中国,中国红松半数以上在小兴安岭,伊春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林群落,被誉为“红松故乡”。

伊春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进“资源-资产-资本-财富”转化,资源转化核心项目库入库项目77个、总投资980.4亿元。全市森林资源特许经营权转让项目贷款到位资金17亿元。大力发展“碳汇经济”“氧吧经济”,溪水林场被确定为国家森林碳汇试点单位。

走进伊春森工上甘岭林业局公司红松种苗繁育基地,一株株红松苗正在轻基质网袋里茁壮成长。这种轻基质容器新型育苗技术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传统的红松培育方式。

在伊春森工美溪林业局公司轻基质生产车间,职工们利用草炭土、珍珠岩、控释肥按一定比例配方做基质。

“轻基质容器苗透水和透气性好,培育出的苗木根系更发达,病虫害少,有极强的适应宜林环境能力,可缩短育苗培育期,且不受造林作业季节的限制,可随时造林,造林成活率也将大幅提高。”美溪林业局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卓雷介绍。

普通红松苗需育苗4年才可上山造林,运用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育苗周期可缩短至2年零2个月,成活率达95%以上。天然红松至少需要40年才可结果,采取顶芽劈接的技术,对4年苗进行嫁接,10年便可结果,12年达到丰产,松塔成为林区职工群众的“致富果”。

如今,像这样的红松种苗繁育基地伊春市共有12个。近十年间,伊春市新增红松果材兼用林7.78万公顷,新增红松纯林0.61万公顷。

伊春森林蓄积年均净增100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83.8%。小兴安岭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根据评估,伊春森林与湿地资产总价值达1.6万亿元。

伊春市持续深化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推动森工企业聚焦森林资源保护经营主责主业,实现生态共治、资源共享、产业共建、民生共保。建立“林长+河湖长+田长”联动机制,“三到位、全覆盖”森林资源源头管理做法在全国推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青湿地风光(伊春市委宣传部供图)

伊春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52万平方公里,接近市域总面积的一半,构建起“1+61”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体系,2023年完成森林湿地保护修复综合治理项目19.68万亩,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个、67万公顷,覆盖率居全省前列,红松、云杉、黄菠萝等针阔叶树种遍布峰峦山谷,中华秋沙鸭、白头鹤等珍稀禽鸟鸣唱山水之间,梅花鹿、紫貂等珍稀野生动物栖居密林深处,消失几十年的野生东北虎重现山林……

伊春用青山作“笔”、以绿水为“墨”,勾勒出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业兴人和的美丽画卷。2023年,伊春市被命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伊春实践中,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向“富”而行 林区职工收获更多“金山银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友好蓝莓产业园(伊春市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友好蓝莓产业园积极引导园内企业,由蓝莓鲜果销售逐步向集果蔬采摘、旅游观光、休闲餐饮于一体的“农庄”式经营方向发展,通过打造“伊春蓝莓”品牌、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职工,闯出一片市场,走出了一条多元化发展新路子。

铁力花香骊城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的玫瑰花种植大棚内,花农们正有条不紊地给越冬地栽玫瑰通风、松土、施肥,一排排玫瑰枝条绽放。

“今年共种植玫瑰花大棚200栋约60万余株,鲜花产量在200万株以上,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增加玫瑰花的产品附加值,推出纯天然的玫瑰花茶,为产品深加工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该产业在种植、采摘、包装、销售等多个方面为附近村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为伊春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甘甜可口的白桦汁,被誉为“生命之液”,伊春市白桦林资源丰富,总面积达24.87万公顷。依托丰富的白桦树资源,伊春市桦树汁产业的发展既实现了青山常绿,又提高了林区效益。

每到桦树汁采集最佳时节,伊春嘉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地每天有近百名工人加紧采集,为桦树汁产品生产储备充足原料。

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游客越来越多,整个溪水林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家院也由1家发展到近30家,形成“溪水农家院一条街”,民宿集群,远近闻名,而且家家生意红火。曾是林场采伐工人的张茂林在停伐后,探索出种植香瓜的成功经验,并带动42户109名林场职工加入香瓜种植的“甜蜜事业”,共同致富。

林场党员方桂茹头脑灵活,把种木耳攒下的积蓄全部拿出来,将自家的8间房屋进行改造,办起了民宿。在旅游旺季,一房难求,收入不断增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都号”旅游专列(伊春市委宣传部供图)

被赞誉为“移动的五星级酒店”的“林都号”开始运营,“森林大厨房”加快布局设点,“伊春蓝莓”入选国家首批地标保护与发展典型案例,桦树汁饮品、刺五加浸膏备受市场青睐,“九珍十八品”森林食品俏销全国……如今,越来越多的森林食品在市场立足,如同插上了翅膀,从林间飞向全国、走上百姓餐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份有关绿色的伊春答卷,将继续在绿水青山间续写。(伊春市委宣传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