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思明区莲前街道前埔北社区地处厦门岛东部,该社区党委依托社区五大网格先后成立了9个小区党支部,实现对7个生活小区组织的全覆盖。近年来,社区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睦邻‘融·洽’细‘治’入微”为目标,以“多元协同共治”为策略,遵循“近邻互动-近邻互助-近邻互惠”的“近邻”党建体系建设发展规律,通过⾃上⽽下与⾃下⽽上相融合路径,激活并深化多元主体社区参与,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共同体。

逐步实现居民个体组织化

社区治理共同体打造第一步重点就是思考如何推动居民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初步建立信任关系,逐步实现居民个体组织化。

基于此,前埔北社区与社会工作者一方面以社区党员群体入手,将骨干党员志愿者发展为协同伙伴,充分发挥党员群体的榜样模范作用,带动其他居民群体社区参与。如在有资源、有条件的前埔一里西小区协同小区党支部书记共同打造“陪伴邻”近邻生活馆,依托“陪伴邻”公共空间活化,将小区积极居民整合起来,组建“红管家治家志愿服务队”,并以居民需求为服务切入点,促成共同活动的行动,开展便民活动上百场,打造“益邻日”品牌,整合包括空调机、饮水机等爱心物资用于支持空间建设,小区党支部因此也获评思明区近邻党建先进小区党组织,小区支部书记陈亮获思明区近邻党建先进小区党组织书记。

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北区有邻”口述史汇编志愿计划,积极宣传老书记及其他积极居民社区志愿服务优秀或典型事迹,包含3场线下志愿服倡导活动,5期线上志愿服务故事,及每季度社区服务宣传栏好人好事风采展,其中有2篇志愿服务故事获国家级杂志《社会与公益》刊载,树立榜样和模范,在社区层面倡导志愿服务精神,进而吸引更多的潜在普通居民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中,为更广泛的居民个体组织化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推动居民组织服务志愿化

如何逐步将居民对康乐服务的关注点转向社区弱群关怀,深化社区参与责任意识,是社区治理共同体打造的第二步重点,即推动居民组织服务志愿化。

基于此,前埔北社区与社会工作者一方面针对社区治理层面新的社会组织如红管家志愿者服务队,注重引导加强队伍组织内部管理规范建设,包括完善组织架构、分工、议事会制度等,树立典型,培育先锋社区社会组织。

另一方面,协同红管家治家社区社会组织,发起社区首届“益朵花微公益创投”,带动社区治理层面原有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首届微公益创投报名队伍有5支,服务涵盖助老助幼、环境倡导、辣妈成长等领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还将服务经验编写成《社区微公益创投服务指导手册》,探索社区志愿服务从“碎片化”到“项目制”,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逐步实现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

在这样氛围的影响下,激起了小区层面自组织业委会的服务热情,通过社区党委牵头,搭建“与邻取经”平台,通过线上组建互助交流群,线下定期开展互助议事会,创建“社区+小区+多部门+社工”联动机制,围绕小区公共议题,完善互助支持网络建设,开展专项志愿服务,促进小区善治。如国贸新城小区在业委会自治带领下,小区邻里氛围和生活质量稳步上升,2023被评选为厦门市“最美小区”之一。

推动在地社区治理主体发展活力

社区治理共同体打造的第三步重点是在持续资源挖掘基础上,实现社区治理主体自治化,即推动在地社区治理主体发展活力,实现自我增能。

基于此,前埔北社区与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聘请优秀老党员志愿者担任社区“公益助力员”,并发挥老党员扎根社区、了解社区的优势,协助社区搜集和反馈“社情民意”,充实和完善社区居民需求库,为更广泛的社区惠民行动提供方向,并拓展至社区自组织核心成员,组建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智库,围绕志愿服务发展、社区治理难点和痛点等公共议题每季度开展议事讨论会,提升民主协商意识。

另一方面,在莲前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党委支持下,与福建省同心慈善基金会合作,成立厦门市首个“益邻同行”社区发展基金,并通过重启社区近邻慈善市集,整合社会资源13万多,实现社区自我造血,也逐步将零散商家资源有效联动起来,组建社区爱心商家联盟(目前已有50多家),构建邻里“微商圈”,更好回应社区发展需要的同时又为商家的社区参与提供平台。同时还通过完善社区相关机制建设,如信息共享机制、“培力计划”社区志愿服务继续教育机制等完善,不断完善社区自治支持,凝聚社区多元力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共同体。(龚彩虹 熊小艳 陈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