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淇县西端云梦山起,沿着起起伏伏的山脉一路向北直到庙口镇夺丰水库,一条总长20余公里,覆盖卧羊湾、青羊口、上曹、仙谈岗等13个村庄的10万亩生态屏障,犹如绿色长龙焕发出飘逸灵动的新姿。

淇县山区造林三年磨一剑,今日终成锋。

淇县的山区绿化注定不凡。在淇县57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山区面积就有246平方公里,占三分之一还多,而且大部分山区立地条件非常差,不但山高坡陡,而且严重缺水、缺土,山区造林历来是该县国土绿化的重点,更是难点。

新的时代,新的伟力,召唤着淇县人民再续新的华章。2022年春天,淇县吹响了山区造林三年十万亩的号角。到2024年初夏时节,三年耕耘,终结硕果。

前有十万大军战太行,今有三年决战十万亩。薪火赓续,奋楫笃行,淇县山区造林再筑丰碑!

投入资金近6亿元,一场场造林硬仗在山区一线打响

这注定是一场硬仗,淇县做足了准备。

在组织上,连续三年,淇县县委、县政府均召开全体处级干部、乡镇(街道)及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高规格冬春国土绿化会战动员大会,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凝聚合力;每年冬春,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县政府常务(扩大)会议都将国土绿化作为优先议题进行研究,就重点任务、施工进度、后期管护等工作高强度推进与部署;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爬陡坡、穿荆棘,多次深入山区一线调研指导国土绿化工作,现场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淇县自然资源局更是把造林指挥部设在一线,规章制度上墙、办公设施齐备、管理人员驻守一线,靠前调度项目建设,做到工作在一线落实、办法在一线产生、困难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体现;建立项目例会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各施工单位汇报项目建设情况,当场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实行末位淘汰制,建立工程建设管理台账,以目标量化每日任务,倒排工期,凡推进不力贻误工期的取消施工资格,由进度快的队伍取代。

在资金上,淇县县委、县政府聚合本级财政、上级下拨、市场融资等多级资金。三年来,淇县累计投入山区造林资金近6亿元。其中,总投资9.8亿元的国储林PPP项目用于山区造林多达5亿元;努力争取中央、省、市上级林业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全部用于山区造林、封山育林、基础设施建设等;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进行专门奖补和带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山区生态的恢复不能完全靠植树造林单打独斗。为形成区域生态一体化系统治理,在沿线造林区域,淇县又配套做了两篇“大文章”。

一是利用省国土建设发展有限公司1.2亿元资金,实施北阳灵山片区土地开发与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完成废弃矿山整治3000亩,将昔日不毛之地变成了可耕地和宜林地;二是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投资3.5亿元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完成矿山修复治理、低质低效林改造面积3800亩。

科学绿化,创出富有淇县特色的“新质”方法

栽树是土活儿,但土头土脑地干却不行。太行山淇县段有的石头多,有的石漠化严重,有的土层极薄。山坡上半部与下半部也不同,混交林绝不是几种不同的树混在一起栽就叫混交。造林的成功需要科学的理念与“新质”的方法,因地制宜、一地一策才行。

淇县严格落实科学绿化方针,坚持适地、适绿原则,山区造林采用侧柏、黄连木、刺槐、五角枫等乡土树种,全部实行针阔混交模式栽植;坚持以水定绿原则,对水资源匮乏地区,实行低密度造林育林;坚持造飞结合原则,对立地条件差、人迹罕至的地方或造林后成效不足的薄弱地区实行飞播二次造林,三年来累计实施飞播补充造林3万亩。

在造林方法上,淇县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出多种符合当地实际的造林新方法。客土回填法主要针对没土的地方,外运客土回填后再栽树;蘸营养浆法是先用生根粉、营养剂和好一盆泥浆,栽树之前把根部在里面蘸蘸,让它裹上一层营养浆更容易成活;还有无纺布预装土法、薄膜覆盖法等。

针对特别困难地,淇县总结出造林“十字方针”:栽深,坑深须达到30厘米以上,埋深超过根部5厘米,栽后至少保留15厘米深土坑便于存水;扶直,树苗扶直后再培土,有利于苗木生长;踩实,越实越好,以用力提不起来为基本标准,土中无空气可促进苗木快速扎根;护坑,栽后于下坡处用土或石头设一个弧形坎,防止水土流失;放石,栽后围绕树苗根部放置3块石片,用于保墒、护墒,即使烈日暴晒多日,掀开石头,下面仍是潮土,效果极好。实践证明,造林采取“十字方针”后,冬季栽种的苗木开春即可生出新芽,夏季栽种的苗木15天即能生出新芽,用水量降低80%,成活率提高20%以上。

在混交林营造上,为防止树种间出现排斥现象,淇县针对不同立地条件,反复进行科学试验,确定了以片状针阔混交林为主的方式。朝阳山、龟背岭等片区采取了侧柏、白皮松与五角枫混交,成效非常好,五角枫第二年长出近1米新枝。

造林成活率95%以上,山区困难地造林“淇县模式”在全省推广

造林成效主要取决于后期管护。在建设中,淇县坚持“以成活论英雄”理念,从机制、体制上源头把关,综合施策。该县把“三分造,七分管”的造林理念贯彻到了资金拨付上,拨款方式由原来“七三”制调整为“三七制”,原来施工队得了70%大头后,甚至都不要后续的30%了,因为后续管护成本高不划算。现在把它反过来了,栽完后只拨很少一部分,大头放在管护期,要想把钱挣到手,必须搞好管护,一反一正效果完全变了样。

根据山区绿化地势复杂、面积大、区域广等特性,淇县自然资源局组织力量研究制定了《关于切实加强山区造林验收的意见》。该意见推行系统抽样法开展山区绿化验收工作,即以小班为单位划出网格,规律、均匀选取样地,所有样地全部卫星导航定位,根据样地检查结果形成验收结论。该办法化繁为简,易操作、易追溯,克服了山区绿化成果难以量化核实的难题。

树要成活,关键在水。淇县针对项目区面积大、区域广的特点和难以开展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采取了以补代建,用“化整为零”的方式解决用水难题。他们以施工小班为单位,按照统一标准自行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进行资金补助,效率大幅提高,短时间内便架设各类灌溉管道50余公里,修建蓄水池100余座,保证了苗木浇水需求。

淇县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林长制作用,各级林长制成员单位上下联动,切实加强封山禁牧和森林防火工作。县政府连续三年发布禁牧通告,累计发放、张贴宣传单1万余份。在防火上,建立了“人防+技防”和县、乡、村三级防控体系,所有新造林区全部被纳入全县森林防火监控系统,有人24小时值班盯守;县政府成立了专业森林防火队,乡镇政府与村“两委”成立了森林防火专职巡护队,开展立体式巡护,每到清明、春节等节假日,所有通山的大道或小道均设有防火点,明火一律不得进山。

一系列“组合拳”的打出,使三年十万亩造林成活率在95%以上,创了纪录,取得了山区困难地造林重大突破,为全市乃至全省在山区困难地造林上贡献了“淇县模式”。

20余公里的绿色屏障,串起山区生态蝶变的立体画卷

来到淇县西部山区,放眼望去,原来一座座水资源匮乏、石漠化严重的荒山被数百万株新绿覆盖,漫山遍野的树显得分外青翠。

20余公里的绿色屏障,串起一幅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的立体画卷。沿线卧羊湾、青羊口、上曹、仙谈岗等多个村庄创成市级以上森林乡村,带火了乡村旅游;沿线形成了青羊口、鹿台寺、南四井、凉水泉、小滹沱等多个林果基地,一路花果飘香;顺着这条绿色长廊,淇县云梦山、朝阳寺、古灵山3个4A级景区连接得更加紧密。

2022年,以造林成果为蓝底的金牛岭片区顺势开建的郊野公园,景观形象初具雏形,游人如织,成为附近有名的网红打卡地。

2023年全省科学绿化现场会在淇县集中观摩,受到全省广泛赞誉。

2024年,淇县太行山困难地造林先后被中央、省、市媒体报道。

三年十万亩,这是淇县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笃行不怠的实践;三年十万亩,这是淇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拳拳之心;三年十万亩,这是一场意气风发的生态蝶变!

望着满眼的翠绿,更应该铭记的是每一位平凡的劳动者。

山区造林没有捷径。山区造林成绩是靠人力一点点去取得的,苗是一棵棵背上去的,坑是一个个挖出来的,树是一棵棵浇出来的。数百万棵苗木,需要千万次的呵护,而这需要千万次的人力付出。三年来,每年用工高峰时达2000余人,他们从四方汇集而来,不惧艰苦、风餐露宿,面对恶劣的劳作环境,一锹锹、一镐镐,硬是将山川变了个样。

面对万千株随风摇曳的绿苗,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正是由于这些平凡的劳动者艰苦卓绝的努力,才造就了如此伟大的工程,重山染绿奋斗者才是最亮的底色。

征衣未解再跨鞍。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们又将目光锁向更深处的北部,去年冬季又开始了第二个十万亩的征程,计划再用两年到三年的时间,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打造完成北起庙口镇庙口村南到县界沿太行山的第二个十万亩生态防护林带,筑牢全县西部山区生态屏障。

“山区造林没有捷径,我们唯有苦干实干拼命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为人民群众奉献更多的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方无愧于时代,不负盛世!”淇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马成明表示。(淇县县委宣传部供稿 作者:杜习忠 汪丽娜 李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