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顶级会展,正在成为一线城市的标配。

北京有服贸会,上海有进博会,广州有广交会,深圳有什么?

答案是:文博会

文博会的全称是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创办于2004年,每年5月在深圳举行,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它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国家电影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深圳市人民政府承办,是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从2023年开始,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与文博会同期举办。

01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位于大湾区几何中心的狮子洋畔,它是当今全球最大规模的单体建筑,仅一期总建筑面积达到160.5万平方米,足足有6个“鸟巢”那么大。

5月23日至5月27日,第20届文博会暨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就在这个全球最大规模的建筑召开。

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高规格的文博会与文化论坛,敏锐的观察者发现,最高规格的金融论坛放在了北京上海,而最高规格的文化盛典却放在深圳

要知道,深圳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建市才40多年,文化资历可以说很浅,甚至曾经还被戏称为“文化沙漠”。这样一个年轻的城市,何以承办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市中心

首先,这要归功于深圳的远见,早在2003年,深圳在国内率先提出“文化立市”的战略,并于次年开风气之先,举办第一届文博会。

这就叫抢占先机,要知道,20年前的中国,很多城市连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区别都没搞清楚。

由于思路好、立意高,首届文博会在报批立项便得到了国家高度关注,一年内经历了3次“升格”,由深圳市到广东省、再到国家主办,成为第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展会。

自此之后,深圳在文化方面多次获得荣誉。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设计之都”称号;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此外,深圳还连续六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02

第二,深圳所在的广东,是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大省,这是深圳敢于举办文博会的重要底气。

2023年,广东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2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1/6(17.36%),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第一。

不仅如此,广东全省拥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1.08万家,占全国1/7,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额约占全国2/5。在文化产业9大门类中,广东在7个门类的营收,占全国比重都超过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20届文博会大湾区馆

举几个例子,2023年,广东全省游戏产业营收2450.8亿元,全国占比超过80%;2023年,广东文化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约1.05万亿,全国占比超过1/4。

2023年,广东游戏游艺设备产业的营收规模约 152.7 亿元,同比增长 88.1%,占全国游戏游艺营收总规模的98.7%,可谓一骑绝尘。

再比如,中国灯光音响等演艺设备产品已占据世界80%以上市场份额,广东占据全国市场份额超70%,广州一个市就占了广东市场份额的80%。

动漫产值方面,广东约占全国1/3的份额,稳居全国第一,《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猪猪侠》等脍炙人口的“粤产”动漫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

数字音乐方面,凭借QQ音乐、酷狗音乐等平台,广东成为中国数字音乐的最大供应方,相关产值约占全国50%。仅广州一个市,音乐及相关企业就有2900多家,数字音乐总产值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可见,广东在数字音乐、动漫、游戏、文化制造业等新兴的文化产业门类,在全国都是霸榜级的存在。

03

当然,深圳能搞出搞文博会,除了抢占先机,以及广东省的支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圳有着中国城市中最好的市场运作机制

市场机制是干什么的?给订单!

举个例子,深圳有个著名的油画产业基地,叫做大芬村,它的崛起就和文博会有很大关系。曾任大芬美术产业协会名誉会长的周峰回忆,“文博会后,订单就像雪片一样源源不断地飞向大芬。”

再比如,河南开封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文博会,没想到一举解决5800万元“万岁山·大宋武侠城”项目启动资金问题;郑州歌舞剧院创作的精品舞剧《风中少林》,通过文博会与国外数十家演艺机构商谈和签订了演出意向和合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年头,还有什么比订单更具吸引力?全国文化企业之所以愿意跑深圳,答案不言自明。

有人说,文化一到深圳,就变成了产业,变成了活的文化。

只有将文化变成产业、变成订单,文化传承才能获得源头活水,才能生生不息,这也是国家举办文博会的一个重要意义。

近年来,文博会越来越不满足于博览会的功能,而越来越具备向交易会的功能。过去20年,文博会累计总成交额超2.8万亿元,已成为世界看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超级枢纽。

04

这两天在逛文博会的时候,我还有一个新的感受,在深圳以及整个广东,文化与科技,正在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化与科技没什么交集,前者是文科生在搞,科技是理科生在搞,原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

但在本届文博会上,你能看到,挂在墙上的李白竟然会说话了,就连苏轼、爱因斯坦,以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能和观众打招呼。这就是将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AI相框,它在国际上非常受欢迎。

再比如,你还能看到会跳英歌舞的机器人,英歌舞原本是潮汕地区的民俗,在今年春节假期就火爆网络,这次亮相文博会,居然有个环节是机器人来实现,非常的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比如,这次我逛了文博会,才发现之前看过的一些大电影,比如《流浪地球》、《飞驰人生》等电影作品里的特效,都是来自深圳一家科技公司的支持。

可见,在深圳,乃至整个广东的文化产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文化+科技,用科技的手段来搞文化,为文化产业创造了新的形态、新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博会江苏展区,会唱戏的“数字人”

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重新定义了文化产业

在广东搞文化产业,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音乐、影视等门类,而扩展到灯光音响、动漫动画、数字音乐、在线出版、网络游戏、文化制造业等多个领域。

广东的文化产业,也重新定义了科技与文化的关系:科技可以从文化中来,然后融入文化、成为文化,最后壮大文化。

比如机器人跳英歌舞这个发明,就是受到潮汕民俗的启发,以后人们欣赏英歌舞,就不再局限于真人演出,还可以看机器人表演,让更多的人知道英歌舞。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不仅没有消灭文化,反而把文化发扬壮大了。

而这种奇妙的组合,离不开文博会这个精彩的平台;而文博会的出现以及持续举办,也离不开深圳这片神奇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