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我们常去市场买来炒鸡蛋的大红番茄,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相连?如何以有限素材,比如“丝、食、史、市”四个字,营造朗朗上口的乐趣,并重现人间烟火气?如何在南越国水闸“遗址”观赏一场千年前的大雨?

以“博物馆”为设计研究和实践场域,探索文化遗产和科学知识的创新性阐释和传播路径,这些广美师生作出了“回答”:5月24日,在2024年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第一期上,记者看到了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看见海丝路——重拾文化遗产”展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见海丝路——重拾文化遗产”毕设展览现场。

该院信息与空间教研中心师生团队,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内容,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开展深度合作,带来的这个主题展览,利用多种媒介、从多维层面带你“看海丝”。

脚下地图,有你熟悉的街道或生活区域吗?展厅地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广州史迹点地图,六个展品按地点被布置其中,它们分别是《“蕃”踪难觅——广州海丝城市生态遗址游戏化游径》《千年带货王——广州海丝虚拟文物游径》《“读”物——以数字素描绘制广州海丝文物》《“丝、食、史、市”——海丝食物文化交流展》《虚语——南海神庙碑文虚拟景观》和《“负距离”——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展示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负距离”——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展示设计,内有乾坤。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导、信息与空间教研中心主任曹国媛在现场对记者表示:“此次‘毕设’我们引入一种新型的博物馆理念——生态博物馆理念,将承载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和重要文物: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光孝寺、南海神庙及码头遗址、怀圣寺光塔、清真先贤古墓及其内部展品为切入点,探索与城市环境和社区的和谐共生的文化传播策略,即注重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的同时,强调与现有环境、当地居民及观众的紧密联系,通过可参与式展览设计,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性和文化的多样性;通过主动式学习设计,突出地方特色,做到保护与传承并重,激发互动体验和文化遗产的动态发展。”

比如,在“丝、食、史、市”中,设计者以食物作为出发点,联想到人们日常交易食物的主要场所,选定广州海丝遗址附近的五个菜市场为展览场域,将海丝、食物、历史、菜市场、展览进行融合创新,尝试在菜市场的楼梯墙、价格牌和宣传栏上作内容展示。在“负距离”中,以展柜+遗址模型,模拟了原址保护于光明广场负一楼的南越国木构水闸,观众直观看到“遗址”全景,并能从水滴状的孔隙中看见声光电效果的风雨声,依赖展厅布景“身临其境”拍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国媛在介绍“丝、食、史、市”。

记者同时了解到,本次毕设展览也是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与南汉二陵博物馆的馆校共建成果之一,后者提供的专家团队,在毕设的整个流程,都给予了师生海丝及广州历史的关键性学术指导。

采写/摄影: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