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第3884

作者 |餐饮老板内参 七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低价面包,一地鸡毛

九块九的低价风,又又又又吹到了面包店,烘焙圈又出了新店型。

杭州本土面包品牌MOKATOWN(莫卡乡村)推出了9.9元甄选面包店。店开在杭州西湖区的一商业中心,占地45平米。门店大招牌上印着俩贝果和“9.9甄选店“几个大字,简单粗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店里多数产品都是9.9元,一小部分在10元以上,包含了贝果、可颂、碱水等五个品类。

门店晒出了精选的用料,包括安佳淡奶油、日清面粉等,但也有挑剔的消费者质疑,“泡芙里的奶油感觉是植物奶油,或者可能是动物奶油掺植物,没有那种丝滑的感觉”。

当然,9.9元的低价面包店并非啥新鲜事,或是新模式。在高价面包掀起巨大的舆论之下,低价面包早就开始风行,烘焙赛道的分级也悄然开始。

像华莱士创始人华怀庆的二次创业项目——可斯贝莉,早在2020年就创立了,主打的就是性价比,4个装的蛋挞只要15元,一盒老婆饼打完折不到10元,6个椰蓉小面包只要10.5元。

高性价比背后是可斯贝莉的前店后厂模式,中央厨房预制的冷冻面团运送到店,再在门店现烤现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可斯贝莉已经开出了258家店,门店集中在福建、广东与浙江。2022年融资的时候,可斯贝莉计划2023年底扩张至300家门店,3年内达到1000家门店规模。但2024年快过去了一半,才开了14家新店,千店目标,遥遥无期。

打败性价比的,唯有更高的性价比。能冲击“可斯贝莉”模式的,是当下仍在风行的四五元面包店,甚至低到了2元,全国各地都在开。门店里2元的原味面包是引流款,大部分面包都是三四元的。

低价面包店的出现,像是对烘焙品类高价之风的一种反抗。走进一家装修精致的面包店,随手选两三个面包,一结账就是三五十,一买一个不吱声。

2元面包店让人有一种实现面包自由的“假相”,但口味与产品质量的巨大落差,让消费者不再复购。似乎2元面包只能提供一次性的情绪价值,并不能持续“温饱”,也不会有持续性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从业者提到,“2元面包如果不‘科技狠活’是不可能挣钱的,你可以拿动物黄油和人造科技植物黄油价格对比,还有添加了膨松剂,30g整出60g面团大的狠活,之前做面包没添加过那玩意。”

但在社交媒体上,2元面包店大赚特赚的案例风行,“一个月入14万,这是我做过最对的决定!”视频中是门大赚特赚的好生意,视频的评论区吵翻了天。

“赚加盟费、设备费、装修费、原材料费……还以为赚面包钱的啊……实话会所烘焙行业看着诱人,谁干谁知道”

“设备俺送,装修你找施工队装,还给你出设计图和施工图,割韭菜葬良心的活俺不干。”

2元面包大赚特赚的原因并非面包走量,而是“教人家开店赚钱”,就是一次收取个八千一万,2-3天学会开店,然后你就可以开始做加盟,卖教程,继续“骗”下一波韭菜。

低价面包这个圈,不光有产品品质的“大滑坡”,也有手法粗暴的加盟骗局,一地鸡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击”的冷冻烘焙,面包价格还能再低

消费者对面包价格的锚定,不光来自身边的低价面包店,还来自于盒马、山姆等零售渠道的商超,一大包麻薯29元,一个贝果只要3元多,巧克力麦芬只要5元,价格便宜,品质也不差。商超的烘培产品正挤压着面包店的生存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来自咖啡、茶饮的日常套餐促销,为了提高客单价,几乎所有的品牌都在上“饮品+烘焙”。像奈雪的茶的早餐套餐,一杯茉莉初雪或美式 + 贝果或吐司或核桃提子包,只要9.9元,tims咖啡略贵一点,咖啡+贝果的套餐在19元左右……

这两个渠道面包价格能维持低价的原因,在于冷冻烘焙的快速发展。相关数据显示,2013-2022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3.87%。

产品前期在工厂完成部分步骤后,冷冻处理,配送到门店,再现场烘烤,虽然也是“预制”,但还原度远高于大家正在“口诛笔伐”的预制菜。

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大大降低了成本,冷冻烘焙的产品价格往往会降低30%~80%,这也是一杯咖啡+面包9块9还能挣钱的原因。

从冷冻烘焙的渗透率来看,未来面包的价格还有降价的空间,当前,中国冷冻烘焙的渗透率最高可以到10%,相较于其他国家的30%—50%,这个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价面包”,为什么惹了众怒?

当咖啡、奶茶品牌打起了价格战,9.9元的低价已经不是下限,面包还是“月薪两万,吃不起面包”的样子,实现面包自由,仍然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我们在“讨伐”高价面包时,我们在“讨伐”什么?

这几年不少老牌烘焙品类的退市,我们不难看出烘焙品类正经历一波大洗牌,这之后必将出现品类分级,精品面包店与平价面包店“平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不同价位提供着不同品质的产品。

但绝不是通过稀缺食材的噱头来抬高产品的价格,或者虚造出什么面包仙人的炒作噱头,再雇人排队,营造出热销的假象,做一锤子买卖。在消费者越加理性的当下,价格与价值极其不对等的产品必然会被热议,会被推上风口浪尖。

梳理低价面包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看出哪哪都有产品质量的伏笔。高价面包的反面,并不是一味价格的降低;低价面包的反面,也不是不顾产品品质的“科技与狠货”

价格只是表象。相关报告显示,贵价面包的原罪,58%以上都是产品一般,其次是面包小和需要大排特排地排队(也就是对过度营销的反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讨伐”背后,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其实是用更加平价的价格,买到符合其价位的、更好吃的面包。2面面包店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只是一时的,他们并不是无脑的接受低价。

据艾媒咨询的《2023年中国烘焙食品行业现状及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每周至少购买一次烘焙食品的消费者占比达到93.2%,其中每天购买烘焙食品的消费者达6.6%。另外,相比2021年,每周购买4-6次的消费者占比提升。

数据表明,面包逐渐成为一种“主食性”需求。从这一角度看,平价的、高品质的面包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正如无印良品的理念,物有所值,通过去除不必要的加工和设计,提供基本且真正需要的产品。

是时候,让面包回归面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