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有这样两名海归创业者,她们用爱与智慧——

守护孩子们的纯真笑颜(千行百业看海归)

孙亚慧 刘 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6月12日 第 10 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崔硕(左一)给参加研学活动的孩子讲解硅化木的形成。
  受访者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覃俪在辅导学生。
  受访者供图

童年,总会给人留下许多快乐美好的回忆,一直以来,儿童教育是许多留学生选择回国创业时的重要领域之一。

有这样两个海归,一个创办亲子农场,倡导自然教育;一个深耕特殊教育,为学龄前阶段有相关需求的孩子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回归社会、融入社会。

今天,一起听她们讲述自己与孩子们的故事。

崔硕——

给孩子童年添野趣

仲夏时节,万物并茂,在北京房山的幽兰山谷间,蝴蝶翩跹飞舞。清风拂过水面,拂过草丛,在午后的阳光下拨动着五彩缤纷的风车,拨动着悬挂于院落枝桠上的风铃,与山涧里一声声悦耳清脆的鸟叫虫鸣,合奏出一曲曲灵动乐章。

正是在这里,崔硕带着孩子们徒步山野、溯溪捞鱼……“我希望能给孩子们一个充满野趣的童年,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童年。”被问及创办野趣童年教育品牌的原因时崔硕说。

15年前,崔硕在海外完成学业不久,便回国加入了父母创办的农业智能设备公司。但没过多久她就发现,自家为了展示公司产品而做起的农场始终处于经营不善的困境。

作为家中的独生女,崔硕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在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先后读过6年市场营销的她,一直在寻求破局之道。

2015年,在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后,崔硕更深刻地意识到,如今的孩子们对乡村和田园知之甚少。但是对孩子成长而言,认识大自然、体验农业生活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新西兰留学时,我发现那里的孩子与大自然关系非常亲密。有些孩子回家就可以喂鸭子,在田地里尽情奔跑。”崔硕说。

创业思路逐渐清晰起来,崔硕决定打造一家亲子农场。

从最开始的简单农事体验,到将乡村旅游、亲子活动等融为一体,在崔硕眼中,一草一木都是教具。如今,农业自然教育和亲子旅游是她重点发力的领域。她考察过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自然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农事教育和农耕体验模式。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22年5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当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正式升级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政策层面的引导与重视,让崔硕更坚定了要将亲子农场认真做下去的想法。

以自然教育为手段,围绕研学和劳动教育,崔硕联合一起学习自然教育的同学,共同开发出包含自然、农耕、科技、体能等在内的课程体系。课程融合了中国传统节日与节气文化,让孩子们在农场和营地感受野趣的同时,也能进行科学探索,培养自然美育,提升综合素质。同时,她结合劳动教育新课标提出的10个任务群,推出“劳动盒子”材料包,并录制了培训课程一起送到校园,帮助提供劳动教育资源和服务。

4年前,崔硕打造的研学基地成为河北省第一批省级劳动教育基地、研学基地,她还记得自己去申报挂牌时的场景。“当时我抱着一大摞自研课程资料和开展活动的照片,工作人员吃惊地看着我说:‘原来你们做了这么多事啊。’我说:‘对!我们一直在做。’当时心里可骄傲了,美滋滋的。”崔硕笑呵呵地说。

一路走来,崔硕遇到过许多未曾预见的挑战。但随着80后、90后父母群体的壮大,崔硕看到大家对素质教育的需求正不断增强,这让她铆足了干劲儿继续向前闯。“我们会结合孩子的成长需求推出更多课程,希望他们在大自然中能找到更好的自己。”崔硕说。

覃俪——

特教老师会“魔法”

“所有孩子,当你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他们都可以学习。”覃俪说,这是她从事特殊教育以来时刻牢记的一句话。

覃俪,是湖北省武汉市范德堡之家儿童发展中心的创办人,也是一名特教老师。她本硕阶段就读于美国范德堡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毕业后,又先后在尼日利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加坡办事处参加过特教援助。海外多年的学习与实践锻炼,让覃俪积累了丰富的特教经验和技能。2019年,她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湖北武汉办学,当时,这个决定让身边不少朋友感到惊讶。

“我一直想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回到家乡,为孩子们出一份力。当人们跟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接触不多时,可能会存在刻板印象,甚至觉得他们能力差。但事实不是这样,他们只是需要额外的支持。”覃俪说。她希望能把患有孤独症、语言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轻微脑瘫和社交障碍的孩子在出现症状的早期筛查出来,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抢救性干预,让那些能力还不错的孩子回归社会,融入社会。

创业伊始,覃俪踌躇满志。但在真正经历了申请办学资质、培育团队人员、与家长协调沟通等一系列“实战”后,覃俪方才觉得,创业的每一步都像“踩到了仙人掌”。

国外的教学模式遭遇“水土不服”、学校人员短缺、任职差异化、教师培养周期长……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覃俪还经历过招生数量骤减,学校的运营一度十分艰难。

一个午后,想起创业路上遍布荆棘,覃俪坐在公园里不知何去何从。这时,打开许久未看的社交媒体平台,一位母亲的留言给了她温柔的抚慰。留言里先表达了对覃俪的问候和关心,然后说,“Leo已经读二年级啦,他很喜欢阅读,而且现在非常非常自信。”

Leo是覃俪曾经教过的一个患有孤独症的男孩。相识之初,Leo暴躁易怒,基本无法与人正常交流,而现在,他可以安静阅读。Leo母亲的留言,让覃俪觉得心里暖极了。

“坦白说,我们这个领域不好做。但无数个这样的瞬间,是支撑我继续下去的动力。”覃俪说。

帮助了一个孩子,就是帮助了一个家庭。覃俪希望推动普特融合教育,让更多孩子能有回归社会的可能和发展空间。回国创业至今,覃俪已经做了50多场社会融合活动,还开展了线上线下科普讲座,帮助家长和普教老师了解特殊教育。此外,她还通过给地方两会建言献策等途径,提升社会对融合教育的认知。

孩子从大哭大闹跑出教室,转变为可以安坐并产生社交欲望,提升学习认知……一次次令人欣喜的变化,是覃俪最开心的时候。

如今,她创办的课堂已陆陆续续为100多名孩子提供了干预服务,其中有40%已回到普通学校。同时,覃俪积极通过提供个训课程入园服务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促进学前融合教育发展。

“对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来说,懂他们的人就像有‘魔法’,能让孩子们产生奇妙的变化。每个善举,都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覃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