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的阿勒泰》,忆起了些许久违的“淡”味和坦荡的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阅读李娟的散文时,从未想过这些文字可以拍成剧。电视剧总是要讲故事的,尤其是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而戏剧性的基础是情节:人物要有任务、有目的;故事推进过程中,要环环相扣、有因果;最好还能嵌入几个不错的反转。而这些是散文所“欠缺”的,但李娟的散文还是被改编成了电视剧。不知不觉间,《我的阿勒泰》改造着大众的观剧口味。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观剧——像我们的生活一样,越来越浮躁。我们生活,喜爱繁华盛大,迷恋灯红酒绿,向往功成名就;我们出发,通常是为了确切的抵达;我们的功利心越来越强,追求速度与效能;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有价”的,我们也为一切标价;我们向往“有”,总是通过确切可感的事物宣示人生的价值,更极端者,可以为此不择手段;我们必须是忙碌的,而且也越来越忙,一旦慢下来、“空”下来,便无所适从。

我们观剧,亦是如此。我们越来越喜欢“高密度”的故事、“高悬疑”的情节、“超复杂”的人设和“多反转”的人际关系。电视剧里的人,也是停不下来的,剧情人生甚或比现实人生更矛盾、更纠结,乃至一言一行都可能埋下伏笔,但凡有所不慎就“活不过三集”,“凶手”(坏人)总是在“我们”之中,不到最后时刻谁也没法盖棺定论……当下的电视剧堪称“人性万花筒”,剧中的人生可谓如履薄冰。看多了这样的剧,就像习惯了重油重辣、香气袭人,也再不能接受清粥小菜和简单烹调了。这些剧是“调味品”,为寡淡的生活增添了味道,亦同时破坏了味蕾。“五味令人口爽”,于是乎,我们越来越不适应平淡,曾经的清欢至味变得索然无味,纵唾手可得,也不屑一顾,转而不知疲倦地探求高潮和精彩。我们的心,疲惫不堪。——生活非要如此目标明确吗?电视剧非要这般情节密集吗?

有人说,《我的阿勒泰》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内耗。一部电视剧,或许无此“奇效”,但看这部“淡”味的剧,的确可以让人慢下来。剧中,每个人物都有其个性、主张和表达;他们的故事不紧密;他们有爱、有惧、有乐、有苦、有坚持、有失去……亦都不浓烈;在朗朗青天、苍茫草木间,人与天地、生灵、万物融在一起,尊重彼此、感受彼此、触动彼此;寻常生活的琐琐碎碎、点点滴滴,开始变得有趣、值得欣赏;生活在这里的人,无机事、亦无机心,故而既大也小,既清朗又浑融,是一切更是他们自己。

由此,人生的真谛终于露出一角来,并借主人公李文秀母亲张凤侠的口说:“你看看这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有人用,它就这么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嘛。”——是啊,人生到底“为什么”呢?又何苦要“为了什么”?屏幕前的我们,或许就是因此“上了头”、爱上这部剧,顺带忆起了些许久违的“淡”味和坦荡的自由。(李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