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戴晓丽(中)和同事在车间 。  受访者供图

【美德耀苏城】

人物名片

戴晓丽,常熟市尚湖镇湖庄村居民。2002年,她丈夫开办家庭小作坊经营不善,背上了上百万元债务。戴晓丽辞去工作,同丈夫一同振兴小作坊,历经8年时间,还清所有债务,用行动颂扬信义美德。

本报记者 叶永春

上午忙完公司的事,下午和义工们一起包粽子、煮粽子,并将煮好的粽子一户一户送到村里的老年人、残疾人家里——在常熟市尚湖镇湖庄村,这是戴晓丽极为寻常的一天。如今是义工还是企业负责人的戴晓丽,在当地为人们所熟知和钦佩,不仅在于她的热心,更在于她的信义,以及她靠执着拼搏还清上百万元债务的故事。

欠钱要还 一分钱都不能少

戴晓丽的信义故事,可以追溯到14年前。她老家在江苏淮安,年轻时到苏州打拼,与丈夫顾卫新组建了家庭,并把家安在了常熟。

成家后,戴晓丽在常熟一家皮件厂上班,她丈夫顾卫新有心自己创业,便开了一家做伸缩缝装饰的小作坊。但小作坊开了没多久,由于合作方“跑路”而部分货款未能收回等原因,小作坊的资金链出现了问题,经营陷入困境,对外欠下货款及劳务费上百万元。

“一下子欠了那么多钱,没有想过能不能还得上,只想着欠了钱总要还,做人是要信誉的,再说别人也是辛苦钱,要换位思考。”当时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戴晓丽辞去了在企业还不错的工作,到小作坊和丈夫一起设法还债。他们先向亲戚朋友借钱用于周转,依照轻重缓急,先将着急的欠款还清。

“特别是过年的时候,大家都需要用钱,我们能还的先还一点,还不上的,也要和人家打个招呼,说好会慢慢还上。有的人不是特别着急用钱,还会安慰我们,让我们不要太着急,人在慢慢挣,总能还上。”但亲戚朋友家并不都宽裕,借来用于周转的钱也得尽快还上,这一点,戴晓丽和丈夫心里有数。

于是,戴晓丽和丈夫继续将希望寄托在那家小作坊上,靠着一起跑单接活、加工制作,慢慢地让小作坊恢复了活力,经营上逐渐有了起色。从2002年欠下巨额债务起,她和丈夫吃苦在先、还债在先,直至2010年,终于将最后一笔数万元欠款送到债务人手上。至此,上百万元欠款全部还清。

坚持创业 有付出总有收获

2002年至2010年这8年,对戴晓丽夫妇而言,是为还债而拼搏,但换个角度看,又何尝不是坚持创业,并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回望那8年,戴晓丽感叹有付出总有回报。“带着样本和传单,全国各地到处跑,浙江、上海、北京、陕西,跟着合作过的施工队走,哪里有工地就去哪里谈,而且那时候自己没有车,出门全靠火车和公交车,还经常在车上睡着了坐过头,吃饭常常跟着工人吃路边摊,还经常吃坏肚子。”那些年,戴晓丽记不清和丈夫跑了多少工地,常常半个月不回家,偶尔回趟家,也是联系供货商下单加工。而为了节省开支,她家很少买菜,自家种菜养鸡,只要保证儿子长身体的营养,夫妻俩能有个温饱就够了。

正是靠着不懈拼搏,戴晓丽和丈夫不仅还清了欠款,还让生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网络发达之后,就不用各地跑了,通过网络就能接单和下单,加上之前做出了口碑,有了固定的客户群体,生意基本稳定。”在此基础上,戴晓丽和丈夫在当地的工业园租下了约2000平方米的厂房,雇用了工人,进一步扩大经营,经营内容除了原有的伸缩缝装饰,还做金属制品加工,为服装企业等制作货架等,让企业成为了当地产业链中的一环。

如今每天上午,若无其他安排,戴晓丽会去公司,调度收货和发货,并根据客户要求,联络供应商确定规格、尺寸等。“收件、排单、统计、送货,公司十几个员工,做事都很熟练,不需要操太多心了。”戴晓丽说。

回馈社会 用服务照亮生活

债务还清了,企业步入正轨,戴晓丽依然很忙。2020年,她加入了常熟尚联公益服务社,成了一名义工,累计志愿服务时长已达1032小时。

今年端午节期间,她上午忙完企业的事,下午就和众多义工一起,买粽叶、包粽子,煮好粽子后,再给村里的老年人、残疾人送去。“村里的老年人还是挺多的,他们行动不便,多去看望看望,老人家开心,身体更健康。”这些年,戴晓丽在常熟创业、生活,以及和众多义工一起用志愿服务照亮更多人的生活,她已完全融入了常熟,而“常熟好人”这一称号,或许是对她的无私付出所下的最好的注解。

除了给老年人、残疾人包粽子、送粽子,戴晓丽还常常出现在敬老院、卫生院。当老年人需要体检时,人们看到她站在人群中,正维持着秩序,引导老年人完成体检项目;而遇到“清洁日行动”、妇女两癌筛查等,她又一次出现在人群中,穿着红马甲,认认真真做着志愿服务。正因如此,她还被评选为常熟尚联公益服务社2023年度优秀志愿者。正因坚守信义,奋力拼搏,积极回馈,戴晓丽这位常熟的“尚湖媳妇”,正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所认可,并继续通过自身实际行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