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9月的一天贺龙,叶剑英,鹿钟麟三人齐聚中南海丰泽园,此次是毛主席做东,设宴款待几位朋友。

四人坐在一起一边拉家常,一边谈国事,场面其乐融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席,饭已经准备好了!要不要上菜?”

“再等等,还有一位客人没到!”

这位迟到的客人是谁?毛主席为何对他的年龄如此挂心?

冒名进黄埔第一人

1903年1月13日凌晨,位于湖南石门县的南岳寺村内一片沉寂,村民们早已沉入梦乡,突然天空电闪雷鸣,磅礴的大雨倾泻而下。

一户农家里亮起了微弱的灯光,隐约有妇人痛苦的低吟声传出来。

她叫陈英教,43岁,此时正在经历生产之痛,撕心裂肺的疼痛让她几乎要晕过去,在半睡半醒间,她似乎看到了一条蛟龙腾空而起,吓得她瞬间清醒过来。

突然大雨骤停,小小的山村恢复了宁静,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也接踵而至,陈英教生下了一个男孩,男主人郑定琼为他取名为“郑洞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洞国

对于这个老来子,夫妻两人异常疼爱,由于母亲生他时梦见了蛟龙,因此“蛟儿”便成了郑洞国的乳名。

郑洞国从小便非常聪颖,即便家中清贫,父亲还是决定送他去读书,希望他将来真的能如蛟龙一般,大有作为,郑洞国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7岁进私塾便能熟读《四书》和《五经》,14岁考入石门中学。

1919年,五四运动的热潮袭来,郑洞国放下书本,走出教室,怀着爱国之心走上街头进行爱国宣传,目睹国家危弱,遭受列强欺凌,他下定决心有机会一定要弃笔从戎,用武力报效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会议上,孙中山先生提出要在广州黄埔创办一所军官学校,一直对孙中山有仰慕之情的郑洞国得知这个消息后异常激动,进入军校不仅能够近距离接触偶像,还能报效国家,一举两得。

当时的郑洞国正在位于长沙的湖南省商业专门学校读书,这个学校是他刻苦努力考进去的,但是相比于军校的魅力,这个学校不值一提,就在他兴致勃勃去找好友王尔琢,想要邀他一起去广州时,却发现他早已南下广州了。

郑洞国心急如焚,找同学借了60元钱,背上行囊便一路南下了,等他到达广州时已经4月份,在他兴高采烈前往招生报名处的时候,却被泼了冷水。

原来报名已经截止,希望落空,郑洞国十分沮丧,在街上随便找了一家旅店住了下来,准备留在广州当兵,等下次军校招生的时候再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洞国

就是这么巧,郑洞国刚住进了旅店,便巧遇了王尔琢,原来他住的旅店是一位湖南人开的,这次从湖南来的考生基本上都在这里落脚,看到老同学神情沮丧,王尔琢连忙询问他的情况,在得知他错过了报名后,也心急如焚。

“你要不要顶我的名字去考?我当初报了两次名,现在我被录取了,就还有一个名额可以用!”

就在大家都急得焦头烂额时,一直站在王尔琢旁边的一个同学突然开口说道,他就是黄鳌,王尔琢这次是和两位同学一起来的广州,一位是郑洞国在石门中学的同学贺声洋,一位是来自湖南临澧县的黄鳌。

黄鳌在报名的时候为了保证万无一失,便报了两次名,他很幸运第一次就通过了考试,如今看到老乡郑洞国因错失报名机会而焦急万分,便建议其顶替他的名字去考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洞国(中)

“洞国,我觉得你可以考虑一下黄鳌的提议!”

黄鳌说完后,贺声洋率先出声说道。

这个机会对于郑洞国来说可谓绝处逢生,他没有丝毫犹豫,顶着黄鳌的名字迈进了考场,并顺利通过了考试。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6月份军校正式开学,当四人前往学校报到时,才发现郑洞国和黄鳌竟然都被分在了二队,真假黄鳌被分在同一队,贺声洋忍不住出声调侃道:

“真是缘分呐!”

郑洞国无奈地苦笑,他接下来的日子不好过,果然在惶惶不安中,第一次出操,当教官点到黄鳌时,两声“到”接连响起,不过其中一个声音略显紧张。

假名字的事情让郑洞国寝食难安,无法安心学习,经过慎重考虑,他主动向学校说明了此事,并讲明了前因后果。

幸运的是他的行为得到了校方的理解,并未追究他冒名顶替之事,并恢复了他的名字,郑洞国终于光明正大地成为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他也成为了唯一一个冒名进黄埔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威名赫赫的抗战将领

1924年11月,在黄埔军校进行了5个月的学习后,郑洞国顺利毕业,之后便加入了东征大军,扫荡军阀陈炯明。

第一次上战场的郑洞国便极其勇猛,主动加入了敢死队,在枪林弹雨中爬上了淡水城,受到了当时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青睐,任命他为潮州野战医院党代表。

1938年3月,在徐州会战中,第二师师长郑洞国审时度势,放弃了在运河以北临城一线集结队伍歼击敌人的原定计划,接受参谋长舒适存的提议,将队伍拉到了运河南岸占领阵地,与运河北岸的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正在指挥作战的郑洞国没有注意到一发炮弹正冲着他的方向飞过来,等众人发现时为时已晚,两名卫兵立刻以身护住了郑洞国,他才勉强逃过一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性命虽无大碍,但是左胸被击中,震得他几乎要晕厥,当卫生员给他脱下衣服要包扎时,惊讶地发现郑洞国的身上并没有伤口,他衣服口袋里的一枚银币呈现弯形。

郑洞国没有想到他口袋里的银元竟然救了自己的性命,他也与死神擦肩而过,事后调查才知道原来是身边一个没有经验的小参谋身上带的望远镜在阳光下反光,使敌人发现了他们的位置,才有此一劫。

就在郑洞国想着如何解决敌人猛烈的炮弹进攻时,炮兵营带着12门榴弹炮匆匆赶来,刚好可以解燃眉之急,他命令炮兵狠狠地打对面的日本人,为刚刚枉死的战士们报仇。

12门榴弹炮的火力极强,纷飞的炮弹如骤雨一般砸在了敌人的阵地上,日军伤亡惨重。

见此情形,我方士气高涨,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日军仓皇撤退,郑洞国命令部队全线反击,并亲自带人追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战不仅消灭了大量的日军,更是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与此同时,也为军队调动兵力,调整战略部署计划赢得了时间。

1938年末,在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上,郑洞国因为在徐州会战中的突出表现被升为第五军副军长,从营长一路升到军长的位置,他经历了九死一生,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洒下了青春。

1948年辽沈战役时,郑洞国临危受命,蒋介石任命他为东北“剿匪”司令部副总司令和吉林省副主席,当时长春已经被解放军围得水泄不通,很多国民党军官们也产生了厌战的情绪,想要投诚。

郑洞国也十分痛苦,他一直认为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家应该休养生息,与民更始,但是无可奈何地还是卷入了内战之中。

想当初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他走上街头和人民群众一起分享喜悦,并参与了跳舞,吃水席等浩大的庆祝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晚他也曾潸然泪下,兴奋得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却不想快乐的日子是那么短暂,如今骑虎难下,不知该何去何从。

1948年10月上旬周恩来向毛主席介绍了郑洞国的情况,他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中英勇杀敌,战功卓著,最重要的是他为人正直,立场坚定,不曲意媚上。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曾调其前往重庆当他的侍卫长,郑洞国对这位领导十分不满,不愿与其同流合污,但又不能直接顶撞,只能以自己愚笨,不擅长内卫的事务为由婉言谢绝了。

周恩来认为可以争取郑洞国,他是黄埔第一届毕业生,战功赫赫,威名远播,如果他能率先起义投诚,将会对黄埔系军队造成巨大的影响,从内瓦解对方。

毛泽东认同了这个提议,周恩来给东北的罗荣桓致电:

“现既已动摇,可努力争取之。”

随后更是亲自写信劝降郑洞国,在信中周恩来表示希望他能不忘当初参加革命的初衷,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举行反蒋大旗,弃暗投明,加入人民解放军,回到群众的队伍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10月21日,郑洞国所在的兵团放下武器,向解放军投诚,长春和平解放,毛主席在致电东北局时专门指出:

“郑洞国为黄埔高级军官,此次又率部投降,要给以礼遇。”

受到毛主席宴请 主席亲自为他点烟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日理万机的毛主席抽出时间下了四张请帖,邀请贺龙,叶剑英,鹿钟麟,郑洞国来家中吃饭。

前三位同志拿到帖子后都十分高兴,期待着和主席共进饭菜,唯有郑洞国拿到那张烫手的帖子后焦躁不安。

在一大会议上,毛主席刚刚提议他当选国防委员会委员,此时宴请他不知为何事,因此他十分紧张,以至于当晚失眠,等到沉沉睡去已经很晚,第二天不可避免地迟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毛主席并不是第一次宴请,他经常通过这种方式和党内外各界人士坐在一起,听听各方面的声音,更好地了解大家的想法。

当郑洞国拿着请帖,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中南海丰泽园时,屋内传出了愉悦的笑声,可以看出来主席和叶剑英等人聊得十分开心。

就在他踌躇要不要现在进去时,眼尖的毛主席看到了他,立马站起身一边吩咐身边的警卫员通知厨房上菜,一边热情地招呼郑洞国。

“洞国,快进来呀!就差你了哟!”

听着主席那熟悉的湖南乡音,郑洞国感到十分亲切,紧张的情绪也舒缓了下来,深吸了一口气,迈步进了室内,和众人一一打过招呼后,便坐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洞国,你的这个名字真的好响亮呦!”主席笑着调侃道。

叶剑英,贺龙,鹿钟麟也附和地点点头,之后大家便哈哈地笑了起来,看到气氛如此融洽,郑洞国也主动向大家讲述了他出生时的场景,将他的乳名“蛟儿”也告诉了众人,接着又是一阵愉悦的笑声响起,郑洞国也跟着笑了起来。

“你吸烟吗?”毛主席拿出了一盒香烟递向郑洞国问道。

其实郑洞国和主席一样都是烟的喜好者,看他那希望的眼神,毛主席轻轻笑了起来,递了一支烟过来。

就在他想要去茶几上找火柴时,毛主席主动从沙发上站起来,从口袋中掏出火柴,来到郑洞国身边,为他点上了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是主席随意的一个举动,却让郑洞国大受震撼,呆愣了许久,他从未见过如此随和的领导人,在蒋介石手下多年,从未受到过这样的礼遇,看到主席如此亲切,他终于放松下来,和伟人攀谈了起来。

“主席,我想问您的马列主义是如何学得这样好的呢?”

毛主席笑着说:

“这个嘛,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拜人民为师,我当年学习马列主义以后,认为自己已经是个革命者,但是当我到煤矿上和那里的工人交谈时,人家都不搭理我,工作无法开展,我也是想了很久才明白,我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总当自己是个先生,这样怎么能够做好群众的工作呢?思想要发展,立场要转变,放下架子,主动拜人民为师,马列主义自然就学会了!”

毛主席的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让郑洞国瞬间茅塞顿开,卸下了思想上的包袱,说到如何学习马列主义,叶剑英,贺龙,鹿钟麟三人也各自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鹿钟麟

时间很快便到了傍晚,众人依依不舍地站起身与毛主席告别,在大家即将踏出丰泽园的大门时,毛主席突然叫住了郑洞国:

“郑洞国同志,你今年有51岁了吧?”

听到毛主席的问话,郑洞国感到很纳闷,主席怎么关心起他的年龄了,不过还是回答道:

“是的,我是1903年出生的,今年刚好51岁!”

毛主席对着郑洞国谆谆教诲道:

“还很年轻呀!还有很多时间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做事情,希望你能够当好这个国防委员会委员,为咱们新中国的国防事业作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洞国没有想到毛主席会如此看重他,眼圈泛红,强忍泪水,斩钉截铁地说道:

“请主席放心,我会拜人民为师,努力听取人民的声音,也会努力工作,为我们的国防事业增砖加瓦!”

后来郑洞国真的开始拜人民为师,真正走上了爱国,爱人民的道路,直到1991年去世之前,他曾多次向人提及这段毛主席教他“拜人民为师”的故事,更是感慨毛主席对他的知遇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