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完早饭,我们夫妻二人就出发去巡山了,这是每天都必须要做的工作。”祁连山国家公园寺沟管护站古古拉管护点生态管护员叶抓西才郎告诉记者。作为一名管护员,每天要在自己所负责的区域内进行日常巡护,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拾捡垃圾、林木病虫害防治、森林草原火灾排查、救助野生动物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夫妻二人进行日常巡护。摄影:孔令磊

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的古古拉管护点位于青甘两省交界处,海拔3400多米,属祁连山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距离门源县城约130公里,管护区内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

古古拉管护点成立于2017年,距离寺沟管护站30公里,在该管护站三个管护点中条件最为艰苦。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且较远,尤其在遇到大雪时机动车无法行进,管护员只能长期守在管护点。食物和煤块等物资需要长途跋涉从外面运送进来,饮水则就地取材,在河边打水,遇到结冰期,还需要把冰块打破,拿回屋内融化当作饮用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青甘两省交界处的古古拉管护点。摄影:孔令磊

在管护区内有些地方灌木茂密,摩托车无法到达,叶抓西才郎和他的妻子只能绕很远的山路步行才能到达。“外出巡护一个来回十几公里,需要大半天时间,有时候赶上雨雪等恶劣天气,甚至需要一天时间。”叶抓西才郎看着远处的山峰说着。在叶抓西才郎厚厚的巡山日志中,清楚地记录着每天巡山的点点滴滴。

今年54岁的叶抓西才郎本是门源县珠固乡东旭村的一名社会(兼职)管护员。2020年,叶抓西才郎来到离家16公里外的古古拉管护点,成为了一名生态管护员,至今已有4个年头了。生态管护员需要住在管护站或管护站下设的管护点,管护区域内每月要完成22天的巡护时间,每月工资3600元左右。

据叶抓西才郎介绍,初到管护点时,日子十分难熬,这里每年只有2个月时间有牧民在这里放牧,其余时间几乎见不到人影。刚来时,管护点还有一名生态管护员,后来离开了,只剩下叶抓西才郎一个人。一天的巡护完成后,没个人说话,手机也没信号,太阳能发电也用不了很长时间,很是无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管护点内的日常生活。摄影:孔令磊

2023年5月,经过向上级部门申请,叶抓西才郎的妻子宋成芳也来到了古古拉管护点,成为了一名生态管护员。有了妻子的帮助和照顾,叶抓西才郎的日子才算丰富一点,“两个女儿也有自己的工作,我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就想着去管护点,两个人相互有个照应,最起码每天能有个说话的人。”已结婚32年的老两口告诉记者。

于是,夫妻两人承担起了古古拉管护点的管护任务。叶抓西才郎管护面积为7000亩,宋成芳管护面积6000亩,两人一组,每天带着智慧巡护终端、望远镜、水壶、干粮、雨具等外出巡护。巡护过程中,对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及时做好巡护记录,并用智慧巡护终端保存相关情况,到管护站等有信号的地方上传汇报。

由于巡护路上山路陡峭难行,管护员有些磕磕碰碰甚至受伤在所难免。2023年9月,夫妻二人在巡护过程中,妻子宋成芳意外滑倒,造成脚面骨折,恢复了将3个多月才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臂章代表着责任。摄影:孔令磊

除了日常巡护之外,夫妻两人还要进行法律法规、管控要求等常规业务学习的任务。此外,向周边的牧民群众进行森林防火、动物保护等知识的宣传也是常态。“休息回家时,我们还经常提醒村里的群众不要乱扔垃圾,告知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一名社会(兼职)管护员到一名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几年来,叶抓西才郎的环保责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夫妻长年驻守在祁连山腹地,以山林为家、湿地为伴,跋山涉水、兢兢业业,用心守护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他们的故事,简单而朴素。

祁连山国家公园像叶抓西才郎这样的生态管护员还有很多。作为绿水青山的守护人,一代代管护员无怨无悔,默默守护着祖国的绿色屏障,守护着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的家园。

来源:青海新闻网 作者:孔令磊

编辑:冯丽娟 责编:鲁东 监制:马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