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127年历史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上世纪50年代,商务印书馆从上海迁至北京后出版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书籍,其中,有陪几代人一起长大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也有在我国知识界、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等著作。伴随着展览、讲座、研讨会、新书发布会等众多文化活动的举办,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也已成为读者心中的文化交流中心。

50年代从上海迁至北京

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在上海创立,严复、梁启超、蔡元培、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众多文化名人都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24年,其图书馆“涵芬楼”藏书达到46万余册。在此基础上,商务印书馆新建了一幢五层大楼,建成了当时全上海乃至亚洲最大的图书馆——东方图书馆。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犯淞沪的过程中,商务印书馆被毁于一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60年代,商务印书馆在翠微路的办公楼。(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不过,商务印书馆并没有被这场劫难打倒,半年后复业,恢复了印刷生产。随着上海沦陷,商务印书馆不得不辗转于长沙、重庆、香港等地,但仍然坚守着图书出版的文化根脉,直至新中国成立。(2022年12月27日《北京日报》9版,《百年文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9年11月30日,《北京日报》3版

1954年,商务印书馆迁至北京。伴随着新中国出版发行事业的发展,商务印书馆翻开了新篇章。

编译出版外国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著作一直是商务印书馆的特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本报常刊登商务印书馆的图书广告,像《宇宙是什么构成的》《中东石油工业地理》《基础俄语读本》等,很多都是编译的。为了普及外国历史知识,196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套《外国历史小丛书》,主要面向具有初中、高小文化程度的成年人和青少年读者。这套小丛书的主编是时任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吴晗,编委有齐思和等史学界名人,作者队伍中还有大学、中学教师。小丛书出版后,非常受读者欢迎。(1962年5月18日《北京日报》2版,《〈外国历史小丛书〉开始出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5月18日,《北京日报》2版

编纂出版中外文工具书是商务印书馆的另一大特色。人们最为熟知的莫过于《新华字典》了。《新华字典》最初由新华辞书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3年、1954年出版了两个版次。1957年,《新华字典》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后,商务印书馆推出了多个修订重排本和重排本,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工具书。(2011年7月6日《北京日报》13版,《新版新华字典新增800多字》)另一知名的工具书是《现代汉语词典》。从上世纪60年代起,商务印书馆多次排印,几经修改,终于在1978年底正式出版。此后多年,《现代汉语词典》的年平均发行量保持在150万册以上,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还有当地版本印行,其印量之多、流行之广,在我国乃至世界辞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1996年7月18日《北京日报》7版,《〈现汉〉编修四十年》)

出版学术著作助力城市发展

改革开放后,商务印书馆秉承专业精神,出版了大量学术著作。

据本报1985年8月16日3版《推荐〈城市经济学〉》记载,当时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了英国人K·J·巴顿所著的《城市经济学》一书,该书比较通俗地阐述了城市经济学原理,探讨了环保、交通、住房、公共经济、城市规划等问题,对于我国当时进行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经济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8月16日,《北京日报》3版

为配合名著阅读,帮助读者了解学术名著产生的时代背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世界名人传记丛书》。据本报1993年7月7日7版《展示世界名人的心路历程》报道,从1992年起,商务印书馆选印了一批世界各国、各历史时期哲学、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等方面的著名人物传记,包括思想家康德、黑格尔,政治活动家拿破仑、罗斯福,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等人的传记。这些名人传记侧重知识性和科学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有助于增长知识、了解世界、陶冶性情,对学习和科研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80年代,商务印书馆英语译著编辑朱泱向中学生讲述自己刻苦学习外语,从一个初中毕业生成长为合格编辑的事迹。(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那个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在我国知识界、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这套丛书选入的都是世界各国自古以来享有盛名的学术著作,其作者都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一种思潮的先驱者或代表者,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这套丛书学术水平很高,发行量也很大,有的书发行量达到了15万册,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1996年3月11日《北京日报》6版,《汉译学术名著已出二百六十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6年3月11日,《北京日报》6版

1997年,商务印书馆组织国内翻译界高手翻译的一套丛书——《我知道什么?》出版。这是一套普及性百科知识丛书,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在法国相当有名。作者大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写得深入浅出,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读者可以学到很多有益的知识。(1997年8月10日《北京日报》4版,《大胆地求知》)

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这些书籍,既提高了国人的文化素养,也为城市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汉语盘点”向方块字行注目礼

进入新世纪,商务印书馆与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单位连年举办“汉语盘点”活动,不但彰显了汉语的魅力,还打造出一个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首届活动是以“汉语盘点2006——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2006年的中国和世界”为名拉开序幕的,旨在让人们关心中国和世界的同时,体会汉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据本报2007年4月23日13版《数十万人向方块字行庄重注目礼》记载,这次活动共收到推荐字、词1479个,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体育、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既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身边事,又有放眼全球的天下事。最终,“炒”“和谐”“乱”“石油”成为2006年度的关键字、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7年4月23日,《北京日报》13版

从那以后,“汉语盘点”活动每年都会举办,并设置网民推荐、专家评审、网络票选等流程,最终产生年度热门字词。比如,2007年度,“涨”“民生”“油”“全球变暖”分列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国际词第一。(2008年3月1日《北京日报》8版,《130万投票盘点2007年热门字词》)2008年度,“和”“改革开放30年”,“争”“华尔街风暴”分列年度国内字、国内词、国际字、国际词第一。(2009年3月2日《北京日报》13版,《2008年“和”“争”二字最热》)2011年度,“控”和“伤不起”、“债”和“欧债危机”分列年度国内字词和国际字词首位。(2011年12月15日《北京日报》15版,《“汉语盘点2011”揭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6年,读者在北京图书大厦购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10版《新华字典》。(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2012年度的“汉语盘点”活动,还首次权威公布了当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十大新词语、十大网络用语。“十八大”“美丽中国”“正能量”等入选十大流行语;“莫言热”“甄嬛体”“骑马舞”等入选十大新词语;“中国好声音”“舌尖上的中国”“最炫民族风”等入选十大网络用语。“这些流行词语,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显示了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的脉动,显示了我们现在语言的一些新的生长点。”时任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说。(2012年12月21日《北京日报》14版,《“梦”当选2012年度国内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2年12月21日,《北京日报》14版

从第一届活动开始,“汉语盘点”每年都有上百万人次的网友参与。这些热词、流行语出炉后,有的在生活中频繁使用并愈发显现出语言活力,有的虽然语言功能减弱甚至消失,但也担当起记录社会发展的功能,或者成为专家、学者专题研究的参考。《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新版本时会收入新词,像“给力”等词就出自这项活动。(2013年11月28日《北京日报》17版,《用语言之尺,丈量世道人心》)

作为举办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最具权威的语言活动之一,如今,“汉语盘点”活动已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新涵芬楼打造读者“客厅”

2003年,商务印书馆创办106周年。位于王府井大街、原来的商务印书馆读者服务部所在的小楼挂牌涵芬楼书店,隆重开张。

新开张的涵芬楼书店是一栋风格清爽的灰白色小楼,店名牌匾由启功先生亲笔题写,营业面积约1500平方米,店面敞亮、格调高雅,上架图书总计4万余种,主要包括工具类图书及人文社科类图书。(2003年7月8日《北京晚报》19版,《涵芬楼书店重张开业》)从那以后,涵芬楼书店经常举办展览、讲座、研讨会、新书发布会等文化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3年7月8日,《北京晚报》19版

2007年,涵芬楼书店聚集了20多位出版界大腕,他们都是从业数十年的老出版人,老友相聚,聊着出版业的风雨历程,也点评最新出版的《亲历出版三十年——新时期出版纪事与思考》。(2007年6月11日《北京日报》13版,《宋木文〈亲历出版三十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4年1月20日,《北京日报》11版

2014年,涵芬楼艺术馆开馆。开馆首日,展出了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范扬的人物、花鸟作品25件,以及涵芬楼艺术馆馆长刘文哲的35件写生作品。在浓郁书香中赏书画作品,很多参观者都觉得是一种享受。(2014年1月20日《北京日报》11版,《老字号书店首次涉足艺术市场》)

201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俄罗斯抒情诗选》在涵芬楼书店举行首发式。俄罗斯诗歌爱好者们听闻消息纷纷赶来,齐声朗诵了普希金的经典诗篇《大海》,现场气氛热烈至极。(2017年7月6日《北京日报》12版,《〈俄罗斯抒情诗选〉集纳400余首精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涵芬楼书店。(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2020年,在新文化运动105周年之际,“亚东图书馆遗珍——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在涵芬楼艺术馆启幕,亚东图书馆藏陈独秀、胡适等9种重要文献尘封百年首度结集面世,令参观者大饱眼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对公众开放。(图片来源北京日报)

2023年,位于涵芬楼书店二层的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正式对公众开放,展出面积400余平方米,含图片700余幅、文字7万余字,以及各时期重要出版物、历史文献、20世纪20年代上海宝山路商务总部建筑群模型,以及“四部丛刊”书柜等展品,第一次较详细地展示了商务印书馆126年的企业史及文化出版史。(2023年2月20日《北京日报》12版,《人手一本的〈新华字典〉从这里诞生》)

涵宇内大智慧,与吾邦共芬芳。如今,涵芬楼书店就像商务印书馆的“客厅”,迎接读者挑选、品读自己喜欢的书。不仅如此,这里更像一个文化交流中心,赓续百年文脉,浸润读者心灵。(完)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商务印书馆官网、新华社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