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之上,一座横跨两岸的宏伟大桥,即将以24公里的身姿傲视苍穹,它跨越的伶仃洋,曾是文天祥笔下的“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张张照片见证下,天堑变通途。深中大桥通车在即,袁宏明又一次带着他的相机站在了不远处。取景、调焦……快门的定格声响起,镜头中,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在伶仃洋的潮涌间静静伫立。而他与这座桥的故事,伴随着这座大桥从无至有,已经持续了六年之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年的光阴于历史长河仅是微澜一瞬,但对于袁宏明和他的镜头来说,却是两千多个日夜的陪伴与守望。从第一根桩基的沉入海底,到海中钢箱梁悬索桥的缓缓成型,袁宏明的镜头,记录的不仅是钢铁与混凝土的堆砌,也是时间与空间交织下,人类意志与自然力量相互试探、协同共生的过程,更是对建设者汗水与精神的致敬,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的秋天,袁宏明全家搬到了航城街道领秀花园,一个距离深中大桥通道只有200米的居民小区,天气好的时候,从袁宏明的家中就可以远眺深中大桥的全貌。“我们家都变成观景台了,很多邻居、朋友都会特意过来看看大桥的建设进度,大家都很关注和期待”。从2018年开始,他一直坚持拍照记录这个家门口的“超级工程”的建设过程。袁宏明说,这些年来,看着深中大桥由模糊的轮廓渐变成清晰的骨架,再到最后的羽翼丰满,感到特别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能捕捉到更多珍贵的瞬间,他还特意买了一台望远镜,架在了观察视野最好的卧室窗户边。从2018年“深中通道”建设到航城区域起,他没有错过每一个关键建设节点,每次拍摄完成后他都会精心挑选做成对比图发在朋友圈。“我打算等深圳大桥通车那天,把照片集合起来做一张长图。”日积月累之下,他准备为深中大桥做长图的照片数量已经超过上百张。随着正式通车之日越来越近,袁宏明也格外激动。“2000多天,看着大桥一点点建起来,它就像我的老朋友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0岁的袁宏明,从部队退役转业到深圳工作,退休后搬到了航城街道生活。聊起以前出行的曲折,他就像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滔滔不绝。“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会儿,要去趟中山,得先开车到虎门,接着排队等轮渡,有时忙完了事,错过了最后一班船,就不得不在中山或是广州住上一宿,第二天才打道回府,那感觉,可真是‘人在囧途’的真实写照。”

时序更迭,如魔术师之手,高速路网悄然织就,广深高速、沿江高速穿梭在大湾区的繁华中,虎门大桥、南沙大桥次第耸立,袁老还特意掐过表:“从宝安直接上高速,跨桥过江到中山,不塞车需要1小时30分钟。”90分钟的车程,不仅丈量了空间的距离,更见证了时代的速度,其言谈之中,满是对便捷的赞叹。而现在,出了家门口,就是通往深中大桥的内环路,2分钟就能上大桥了,30分钟就能到中山,将来这路一通,我一定要带着家人一起去深圳周边走一走。”话语间透着一股子兴奋劲儿。他还预测,开通当天,大桥两岸肯定会特别热闹,大家都会争着去尝鲜,而他会像以往一样,在这个属于深中大桥最重大的时刻,在他的专属“机位”,定格下它盛大的启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悠悠荡荡珠江水,划开了东西两岸,时代的笔触终究在深中大桥的落成上勾勒出了新的图景,可以预见,它将如同一位巧匠,在波涛间折叠起过往的冗长与等待,将漫长的旅程缩短。清晨的海风,携带着上班族轻松的笑语,穿越大桥,只余下对新的一天的期许。而傍晚,归心似箭的足音在桥面上回响,家的温暖与晚餐的香气,已提前在空气中弥漫,而东西两岸的城市间,经济、文化与情感的河流,因这座大桥而更加湍急与宽广。

那段关于等待与颠簸的故事,轮渡与夜宿的旧时光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高速公路的延展,大桥的巍峨,它们不仅重塑了空间的版图,更重新定义了时间的价值。袁宏明用镜头书写了一部关于变迁的散文诗,深中大桥,这条横跨珠江口的巨龙,正与两岸的居民一同书写一个关于连接、发展与希望的故事。

采写:南都记者 潘莹瑜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