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一篇标题为《最终我坐着轮椅被推出了首都国际机场》的文章刷了屏,害人不浅的“笑气”因此走进了公众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可我看这记性不太好——才过了不到4年,又冒出来了?

前段时间某网红直播被曝光“打气球”,不少人在底下求科普,天真地问:啥叫打气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剧情:直播的网红姓邱,4月4日,他称韩某曾经沉迷“打气球”,还表示有图有真相,贴出了证据。画面里的韩某面色难看,躺在一堆气球中间,看起来好像刚唱了一首「卡路里」:

每天起床第一句,先给自己打个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韩某当场反驳,言下之意是邱某当时也在“打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二人的恩怨纠葛还是部连续剧,早在去年6月,「公安部禁毒局@中国禁毒在线」就点了他俩的名,批判了笑气在年轻群体中成为时尚的怪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你说什么叫“打气球”?

已知:打气球 = 吸笑气,笑气 = 新型毒品;

可得:打气球 = 吸毒啊孩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笑气,学名一氧化二氮,被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发现于17世纪末。它无色,微甜,吸入后会给人带来短暂的快感,同时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损伤。

17世纪末的科研水平大家都懂,人们只发现了它带来的快乐,没研究明白副作用,于是很多欧洲贵族都拿它“助兴”,助着助着,就脑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办法,谁让笑气比大麻成瘾性还强呢!

后来,笑气的镇痛效果让它在医疗领域站稳了脚跟,作为手术用的麻醉剂,经常在牙医手中出现。再后来,笑气成了食品添加剂,在蛋糕裱花、咖啡制作等需要打发淡奶油的场合,笑气效果拔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牙科诊所、医疗机构、甜品店、咖啡店的用气需求,过去想买笑气超级容易,连相关资质都不需要,直接就能从工厂订购,量大还便宜。

你甚至能在某宝上直接下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遭到曝光之后,买卖笑气的难度略有提高,请注意啊,只是“略有”,最多从“大张旗鼓”变成“小心谨慎”,那些不该卖的东西,还是在流通。

商家将“笑气”改头换面,以“奶油气弹”、“奶油气囊”、“奶油耗材”等名目进行销售。有些网购平台,也只是简单屏蔽了“奶油气弹”这个关键词的检索,并未将相关产品下架。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特地去某宝上搜了一下,相关产品的买家互动如下。可以看出,还是有人不死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我又去找了找相关新闻,妈耶,只能用四个字形容——“触目惊心”!

目前看来,4年前「女留学生吸食笑气失禁瘫痪后坐轮椅回国」的新闻而已经无法起到警示作用,新一代年轻人为了寻求刺激而吸食笑气的案例比比皆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4月28日,黑龙江齐齐哈尔,两男一女躲在小区、学校周围吸食、贩卖笑气被民警查获后拘留。

2021年4月13日,湖南岳阳,警方逮捕非法贩卖笑气人员6人,缴获笑气400升。

还是2021年4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几名学生在宿舍存放2箱笑气,被处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校内人士称发现笑气时未开封,因未抓到吸食现场所以没报警,学生表示笑气是用来烘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往前,今年年初,《今日说法·笑气还是毒气》节目中报道,杭州大学生小刘因吸食笑气导致瘫痪。

当时,小刘只有19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节目里,神经内科医学专家表示小刘这样的病几乎无法治疗,很有可能落下终身残疾。专家还表示,他们医院从2017年开始,接诊了很多例和小刘相同经历的病人,而且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禁毒力度如此之大的中国,为啥笑气这么嚣张?主要是因为它还没有被列入毒品范畴。虽然吸食笑气的危害不亚于吸毒,但依旧不能叫做吸毒,只能算“非法使用危险物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呢,千万别想着擦边儿和钻空子,《今日说法》中,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曲新久表示:

大家所公认的毒品清单并不是封闭的,只要能够归到精神和麻醉药品当中,并且能够使人成瘾,对人体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的,就可以作为毒品对待。

在那些“打气球”的年轻人的意识中,笑气是“身份的象征”。玩过没有?没玩过都不好意思跟朋友打招呼。玩过的,也分三六九等,小罐不够嗨,大罐才牛掰,加上某些网红的负面引导,才有了今日的乱象!

还是那句话,法律只是道德的底线,吸笑气即使在法律层面不算吸毒,但它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年轻人,千万别为了十秒快感,终身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