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国民党将领,却在新中国担任着兵团司令的重要职务。在授衔大会上,他三番五次推辞上将军衔,认为自己不是党员,不应凌驾于众多党员将领之上。然而,主席却大手一挥,说了一句令人难忘的话:"别人可不授上将,他必须是上将。"这位将军的经历究竟有多传奇?他为何能获得主席的高度赞赏和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从晋绥军基层军官到国民党高级将领

董其武,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在山西河津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个秀才,家中藏书丰富。董其武从小就在父亲的熏陶下,勤奋好学,尤其喜欢研读兵书,立志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

1924年,董其武考入了山西军阀阎锡山创办的太原陆军讲武堂。在校期间,他刻苦钻研军事理论,勤学苦练,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佼佼者。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晋绥军任职,从一名基层军官做起。

在那个军阀割据,战火纷飞的年代,晋绥军也难以独善其身。1930年,董其武跟随他的长官傅作义,参加了震惊中原的"中原大战"。在这场军阀混战中,他亲眼目睹了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苦难。他看到一个个村庄被烧毁,一片片农田被践踏,数不清的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这一切都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人不应该是军阀们的提线木偶,我们应该为民除害,为国尽忠。"董其武暗暗发誓,他要做一名真正的革命军人,为人民谋幸福。

然而,命运弄人,董其武刚立下这个誓言,一场更大的灾难就降临到了中华大地上。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武装侵略。

当时的董其武已经是晋绥军的一名营长了。他义愤填膺,主动请缨,要求到前线抗击日寇。在抗日战场上,董其武冲锋陷阵,屡立战功。他带领部队在长城一线与日军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新的长城。

董其武的英勇善战很快引起了上级的注意。1937年,他被提拔为团长,率部参加了平型关大捷。在这场战斗中,董其武指挥得当,与部队密切配合,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毙伤日军数百人。平型关大捷,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而董其武,也因此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了抗日战场上的一员猛将。

随后的几年里,董其武从团长升到了旅长,再到师长,一路高升,成为了晋绥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与他的长官傅作义配合默契,在华北大地上运用游击战、运动战等灵活战术,与日军周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