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9年,杭州城里发生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灾荒,饿死了很多人,那情景真是惨不忍睹。

然而粮商们却趁机抬高米价,更加剧了饥荒的程度。

所有百姓都希望官府能够开仓赈灾,然而新上任的父母官非但一粒粮食不发,还觉得粮价太低,鼓励粮商们继续涨价,直接把米价又炒高了一倍。

一时间,奸商们拍手称快,感动的都要给这位‘青天大老爷’立碑修庙了。

外地的粮商们听说杭州的米价大涨,连夜全都把大米运进了杭州,准备狠赚一笔。

一时间整个杭州城水陆交通拥堵不堪,全都是运输大米的商队。

等到杭州城里的大米堆积如山的时候,这位新上任的知州突然下令,将官府粮库里的粮食全部发放出去。

有了免费的大米吃,谁还买高价米呢?

这一下子,那些准备发国难财的粮商们全都傻眼了,大米卖不出去,运回老家成本更高,只得降价销售,一来二去的,杭州的米价瞬间跌到了谷底。

然而,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就完了吗?

并没有,这位知州大人劝说当地的富户们,说往年人工费很高,不如趁着现在人工费很便宜,多盖房子,然后等年景好的时候再把房子给卖出去。抄底的机会难得,一定不要错过!

这位父母官自己也带头,雇佣工人扩建自己的衙门。

一时间,好几万人都有了工作,可以糊口。

接着,他又开始组织赛龙舟,大搞娱乐活动,吃喝玩乐,吸引外地人来杭州旅游。

很快,杭州城里到处都是小商小贩和到杭州来旅游的人,酒店家家爆满,一派繁荣复苏的景象。

这位父母官的神操作,直接把当时的北宋朝廷都看傻眼了!

哄抬米价,大兴土木,吃喝玩乐,大灾之年这些原本会被看做‘大逆不道’的贪官行为,却迅速的解决了灾荒问题,成功帮助百姓渡过了难关,就问你一句牛不牛?

而这位‘逆练道德经’的神人,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第一完人,范仲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啥说范仲淹是“北宋第一完人”呢?

范仲淹不但是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还是教育家,书法家,妥妥完美的六边形战士。

不过,说起范老师最让人佩服的地方,还并非他政治军事上一波又一波化腐朽为神奇的神来之笔。

而是他大公无私,坚守正义的精神。

把太后架在火上烤猛不猛?让皇帝吃草淦不淦?逼西夏国主吃土帅不帅?

没错!他就是这样man的汉子,我们先从他把太后架在火上烤说起。

官小胆不小,敢把太后架在火上烤

范仲淹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随母亲改嫁一朱姓人家。少年的他发奋苦读,26岁就考中了进士,成功入编。

在基层工作的那些年,范仲淹同志兢兢业业,大公无私,到哪儿也是五星好评!后来又在母亲去世的丁忧期间被母校应天书院聘回当老师。

因为范老师人品贵重,治学严谨,不但桃李满天下,更被举荐到中央给皇帝当‘大秘’。

当范老师刚进京做官的时候,北宋朝廷可不是皇帝说了算。

当时的皇太后刘娥临朝称制,只手遮天,仁宗宝宝12岁登基,都到了快考研的年纪了还只是个吉祥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娥

更过分的是,刘娥还贼喜欢cosplay,动不动穿身衮服,戴个冕冠,反串一把皇帝跑到太庙搞个祭祀活动,恶心恶心宋仁宗。

皇帝已经成年,早该亲政了,朝廷中正直的大臣们虽然心里都不爽,但这层窗户纸谁也不敢捅破,毕竟大家都是‘明白人’。

直到范仲淹来了!

一年冬至,宋仁宗准备带领文武百官到会庆殿给刘太后行跪拜之礼。

范老师听说后感觉三观尽碎,心说皇帝你是真龙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带领百官给太后行跪拜之礼,这有点太辣眼睛。

在家里关上门,处于孝道,你爱咋跪咋跪,但官方场合,庙堂之上,你如此操作就有些太折损天子的威严了。

他给刘太后写了一封信,让她讲点武德,赶紧把权力交给皇帝,皇帝已经20岁出头了,再这样耗下去太没节操。

他又给宋仁宗写了一封信,让他要点脸,千万不能干这种丢人现眼的事。

这一波操作直接把刘娥给气炸了!立刻将他贬出京城。

实际上,皇帝成年,太后还政这档子事是天经地义,但只要没人‘提醒’,刘娥还是可以继续‘难得糊涂’的主持大局。

但范老师提了出来,无异于将太后架在火上烤,不还政吧,显得自己太不要脸,还政吧,又非真心。

一时间刘娥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过这位堪比‘吕武’的北宋皇太后也是位狠人,直到临死那一刻也没把权力交给皇帝。

按理说,范老师经历了这一次教训后,应该学的‘聪明’点,不要再哪壶不开提哪壶。

然而,刚直不阿的他,这辈子也学不会什么叫圆滑世故,《宋史》中记载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当论起天下大事时,连生死都不顾的人,又怎么可能会掩盖正义的光芒呢?

当宋仁宗好不容易熬死刘娥后,很快,他也领教了范老师的耿直。

至公至正,不偏不倚

熬死了刘娥,宋仁宗总算长出了一口气。

毕竟不是自己的亲娘,还压制了自己这么多年,仁宗宝宝心里的委屈那可大了去了。

亲政后,他一面把当年替自己说话的范仲淹给召回了京城。

另一面就开始狠狠收拾之前太后一党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仁宗

说起来太后刘娥,那也是个传奇人物。

她开局地狱模式,父母双亡,还在襁褓中就被寄养在了母亲的娘家。

稍微长大点刘娥就当了歌女,靠卖艺为生,15岁那年嫁给了蜀地的一个银匠。

后来那银匠带着刘娥到汴京讨生活,穷到实在活不起的时候,竟把她给卖了。

然而这波操作,直接让刘娥飞长枝头当凤凰。刘娥的买主,正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的手下。

手下将刘娥献给赵恒,赵恒一见刘娥,立刻爱上,宠爱了一辈子。

赵恒有多宠爱刘娥呢,刘娥虽然被前夫抛弃,但心里还念着人家,后来飞黄腾达了,还要认前夫做‘哥哥’。

身为现任的赵恒居然一点也不嫌弃,对‘前夫君’礼遇有加,封官进爵。

在刘娥当了皇太后以后,那更是任人唯亲,广植党羽。

在其临朝称制期间,还有臣子上书,请刘娥‘依武后故事’,魏国公程琳更是露骨的给刘娥献《武后临朝图》。

这一桩桩一件件,那都是仁宗宝宝心里的伤啊。

故而在他亲政后,不但狠狠收拾了太后一党的人,甚至只要一提到跟太后搭边的事,都全盘否定,厌恶至极。

一时间,满朝的文武大臣们都跟风儿,轰轰烈烈的开展‘批太后,表忠心’活动。

然而这个时候,范老师又站出来说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仲淹

他劝宋仁宗,当年太后还是做出了很多业绩的,没功劳有苦劳,没苦劳有疲劳,没疲劳不还有牢骚嘛,你这么糗太后,让别人看你多不孝啊,这点政治高度还是要有的嘛。另外,朝中墙头草的歪风邪气也必须遏制住啊!

实际上,孝顺与否另当别论。关键的问题是,刘娥作为北宋王朝11年的实际统治者,虽然有一些缺点,但整体上还是比较有作为的女政治家。

她推行的一些政策,进行的一些改革还是可圈可点的,如果因为厌恶刘娥,就把她前期的工作全盘否定,那肯定是不明智的。

范仲淹至公至正,不偏不倚,理性客观的态度,让他总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貌,洞悉问题的底层逻辑。

所以,他的仗义执言,绝非单纯的热血上头,而是不受情绪支配,不受他人干扰,坚定维护真理的勇气和决心。

这一点,和历史上很多一根筋,只顾着跟上面硬刚的大臣们是很不一样的。

举两个例子,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在范仲淹没考中进士,还在应天书院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大BOSS宋真宗来应天府视察了。

所有的学生都跑去看热闹,想一睹皇帝的‘天颜’,只有范仲淹不为所动。

有的同学很好奇,问他为啥不去看,怀疑他不是‘老六’就是‘小黑子’。

而范仲淹却说,书念好了,早晚能看到,书念不好,看到又有啥用?

不得不说,他这种只抓关键点,只看底层逻辑的态度,注定了日后必将会成大器。

还有他母亲去世的时候,选择了一块坟地,风水先生却说,这块坟地是绝地,将母亲葬进去会断子绝孙的。

然而范仲淹却说,既然是块绝地,那就由我家来承担吧,如果命中注定断子绝孙,那迁坟也没用,于是就坚持把母亲葬在了那里。

后来,范仲淹生了四个儿子,后代更是兴旺发达,谣言不攻自破。

由此可见,智者不惑,理性客观,这才是范仲淹至公至正的底色。

不过也正因为他的至公至正,刚直不阿,太爱讲真话,让自己屡遭排挤。

连皇帝宝宝对他也是又爱又恨。数年间,将他贬出去又召回来,召回来又贬出,在中央和地方反复往跳。

让皇帝吃草,让西夏国王吃土

宋仁宗并非昏君,也知道范老师是大公无私的忠臣,但有些事也确实让自己太难堪了,不得不贬他。

明道二年,江淮大旱,蝗虫满天飞,灾民遍地跑。

范老师忧国忧民,给皇帝上疏,让他赶紧派专人去赈灾,救百姓于水火。

而仁宗皇帝沉溺于后宫美色,整天莺歌燕舞,完全不当回事。

后来在范仲淹一次又一次的催促下,也是被搅烦了,直接说既然老范你操心这事,那就派你去搞定吧。

范仲淹到了灾区后,开仓赈灾,免除赋税,发动百姓自救,很快就把灾情平复了下去,让大家渡过了难关。

本来是立了大功,仁宗也挺高兴,然而等范老师回朝复命的时候,直接给宋仁宗搞了个‘烧鸡大窝脖’,差点没被气死。

他给宋仁宗带回了一捆野草,告诉宋仁宗之前灾民们没有粮食吃,就是靠吃这些野草度日。

他让宋仁宗一定要尝一尝这野草的味道,还特别强调,不但皇帝要吃,特别是后宫那些妃子们也要吃。

可能我们今天人觉得这话也不算过分,但在古代朝堂上议论的都是国家大事,很少提及后宫的妃嫔们,毕竟那属于皇帝的私生活。

而范仲淹这么说,明显就是讽刺宋仁宗荒淫无度,只知道沉湎美色。

宋仁宗被气坏了,感觉范仲淹管的太宽了,直接把他贬出了京城。

之后,范仲淹在睦州和苏州把地方民生搞的红红火火,仁宗又想念他了,又把他召了回来。

就这样,范老师被贬出去又召回来,反反复复,都快成家常便饭了。

不得不说,是金子到哪里也发光,而且不仅在理政上,在军事领域,范仲淹更是超级牛人,直接以‘老子天下第一’的强势逼着西夏国王吃土。

到底咋回事呢?

公元1038年,也就是北宋的宝元元年,西边边疆出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夏国主李元昊称帝,脱离了跟大宋的藩属关系,还在后来的三川口战役中大败了宋军,把大宋的面子按在地上摩擦。

彼时的大宋已历经三朝,进入了第四赛季,之前跟辽国打,输!跟吐蕃打,输!现在连曾经的西夏省队也打不赢!

仁宗心讲话,这还要点脸不了?国家队谁也赢不了,成了给全国人民科普地理知识了。

于是,范仲淹又走马上任了,被派去西北对付西夏。

他和铁哥们韩琦俩人作为两个副统帅,一个镇守延州(即今天延安),一个镇守宁夏南部,都是西夏南侵的要冲。

只不过,二人关系虽铁,但战略观点却发生了严重的分歧,配合的并没有那么想象中那么默契。

韩琦认为,西夏虽然猖獗,但毕竟是小国,所有军队加起来也不到十万,我大宋地大物博,应该主动出击,直接干就对了,消灭其主力,实施灭国战。

而范仲淹的观点则不同,他并没有被表面的GDP高低蒙蔽了双眼。

范仲淹至公至正,冷静客观的分析底层逻辑,认为不能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而要采取守势。

实施灭国战,那当然爽,谁也想,但问题哪有那么简单?

首先,西夏国建立于宁夏的银川,气候恶劣,山高路远,地形极其复杂。

如果宋朝军队深入其腹地,很难找到他们的主力,还极容易被分割,伏击,最终全军覆没,简直就是帝国坟场的节奏。

其次,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不行,长期的承平日子让很多士兵从来没上过战场。而且重文轻武下,缺乏良将,不具备大纵深主动进攻的能力。

反观西夏,以骑兵为主,步兵跟上,非常彪悍,而且极善于打伏击战和运动战。三川口战役,宋军就是被西夏骑兵包了饺子。

另外,西夏国虽然小,但他的军工技术并不落后,和大宋是保持同一水平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边境的群众基础太差,羌族也好,汉族也罢,因为战火连年,生活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根本无法协助宋军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所以,范仲淹采取的策略是:第一,在延安一带多筑壁垒,加强防御工事;第二,发动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第三,发动民族统一战线,全民皆兵,全民练兵。

范仲淹在延安的那几年,本着以打持久战的方针,建造了将近70座大型防御工事,并且将它们连成一片,形成了一个小型的‘万里长城’。

事实证明,这一招对李元昊的骑兵起到了极大的遏制作用。

同时,随着他的努力屯田,原本荒芜的陕北地区成了一片‘好江南’!成功的解决了军粮问题,不用再从内地运粮。

最牛的是,范仲淹不再从内地征兵,内地的士兵过来后水土不服,思乡情切,很难有战斗力。

他发动民族统一战线,就地招募当地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士兵,这里是他们的家乡,他们保家卫国的意识强,神圣不可侵犯,更能形成战斗力。

另外,就地招兵,父母妻儿都在一起,不但打虎亲兄弟,战场父子兵,而且不会因为夫妻分居闹心,影响战斗力。

最关键的是,他们打仗的时候可以打仗,不打仗的时候就种地,两不耽误。

西夏士兵之所以厉害,主要还是骑射太猛,然而军队的数量总是有限的,而人民群众是汪洋大海,只要能把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调动起来,再强的军队也是浮云。

于是乎,范仲淹就采取了一项措施。

他把银子包起来,挂在树上让老百姓射,或者做移动靶,只要能射中,这银子就归他。

一时间,放牛的、种地的、卖艺的、算命的、庙里的尼姑和尚统统都来射箭。

甚至于,一些民间小纠纷,谁对谁错也用‘辕门射银’来解决。

一些犯了错的人,也可以通过射箭来减免惩罚。

要知道大宋穷的就只剩下钱了,根本不缺银子,如此操作下,陕北一带的军民,一个个都成了神箭手。

西夏国主李元昊面对范仲淹是无语到极点,他每次来都讨不着便宜,到处都是飞矢,甚至有一次坐骑都被射中,摔倒吃土,差点儿被范仲淹生擒。

更要命的是,范仲淹绝非单纯的防守。他也主动出击,以魔法对付魔法,大玩游击战,麻雀战,频繁骚扰,占了便宜就跑,绝不贪大掉入包围圈,反而引着西夏军队屡屡掉入伏击圈被歼灭。

这一来二去的,把李元昊搞的彻底没脾气了。一时间,李元昊本人,边疆少数民族,还有边疆汉族,都尊称范仲淹为‘老子’,说他天下第一,胸中有百万兵。

宋朝‘老子’这个词的概念跟我们今天不一样,是对上年纪人的尊称。

这李元昊在范仲淹的防区讨不到便宜,就去要实施灭国战的韩琦那里碰运气。

李元昊还是故技重施,他把主力部队藏起来,然后派两万人到韩琦那里去引诱。

果然韩琦沉不住气,派出大军迎面出击。

西夏军假装撤退,宋军追击,追了三天三夜,来到了一个叫‘好水川’的地方,西夏军不见了,只是在路中间有很多大箱子,里面还传出了‘咕噜咕噜’的动静。

宋军打开箱子,一时间里面飞出了无数只鸽子,登时暴露了位置,西夏军主力倾巢而出,将宋军全歼。

这一次惨败,让韩琦对范仲淹是彻底的心服口服。从此以后,他完全学习了范仲淹的防御策略,后来也成为了西夏人的噩梦。

西夏人害怕韩琦,更害怕范仲淹,称呼他们为‘韩范’。

还编了一句顺口溜:“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吓破胆!”

范仲淹因为在西北边疆立下了奇功,被仁宗召回朝中担任副宰相。

随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变法运动也展开了。

庆历新政,忧心天下

宋朝到了仁宗时期,三冗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呢?

国家财政的五分之四都要用作军费,这明显就是畸形到了极点。

而且,宋朝官泛滥成灾,进士大批量生产只是一方面,买官送官才可怕。

买官自不必说,宋朝有些权贵家的孩子还在襁褓中,就已经皇恩浩荡的被送来了官服,成功入编吃皇粮了。

如此操作,沉重的赋税只能让老百姓来承担。

大宋的赋税夸张到什么程度?一个70岁的老寡妇,守寡了几十年,为了避免交人头税,也要被儿孙连夜送到一个老光棍家里成婚。

宋仁宗也是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决定让范仲淹来搞新政改革,裁撤冗官,重振国本。

变法一开始,范仲淹大刀阔斧,裁撤了一大批昏庸无能的官员,启用了大量有作为的官吏。然而他这么操作,自然也就得罪了权贵阶级,开始拼命的抹黑范仲淹和支持他的其他大臣们。

比如,他们诬陷范仲淹结党营私,诬陷欧阳修乱伦,甚至还让人模拟字迹,伪造范仲淹一伙人谋反的罪证。

宋仁宗耳根子软,好话能听进去,坏话也能听进去,一来二去的,也对范仲淹有了看法,认为有朋党之嫌。

原本能挽救大宋颓势的庆历新政,只执行了一年就夭折了。

不得不说,这既是对范仲淹的重大打击,更是大宋国运的悲剧。

然而,被贬出京城的范仲淹并没有意志消沉,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并身体力行,继续发挥着自己逆天的才能为百姓们排忧解难。

杭州城里的神操作,就是范仲淹在庆历新政失败后的神来之笔。

当然,范仲淹这一生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传奇无数,杭州的‘名场面’只是他一生功绩的缩影而已。

故而,我们今天人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并非只是情怀,更有济世安民,匡扶社稷的卓越能力和超强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