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7岁的叶剑英元帅病危,医疗界由此爆发了一场牵挂一众大人物心绪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决定性战役之一,大家应该都十分熟悉,可这医疗界的“淮海战役”又是什么呢?医疗事件为什么能够被称作“淮海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叶剑英

1979年开始,此前身体一直十分健朗的元帅叶剑英,开始出现步伐不稳,走路摇摇晃晃,步幅渐小的情况。

不仅仅是腿,就连手都出现了异样的情况,写字时手不停地颤抖,有时甚至握不住笔。这可急坏了叶老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们纷纷劝叶老去做个全身检查。

相较于身边人的焦急,叶老则显得淡定得多。他总是乐呵呵地安慰身边关心的人,告诉他们自己只是最近忙太多工作了,没什么大碍,这些都是劳累后的正常现象,等自己忙完这一阵子就去配合检查。

话虽然是这么说,可当时正值拨乱反正之际,全国上下的军政事务危急,急需人来主持大局,进行有序地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叶剑英

作为开国元帅的叶剑英便义无反顾地挑起了主持的大梁,每天都将自己埋头于书案之中,处理事务,十分繁忙。根本就抽不出时间做一个全面系统的身体检查。

没有系统全面的检查,便无法对元帅的身体状况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工作人员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叶帅的身体事关重大,也惊动了当时主持日常工作的邓小平。

后来为了及时有效地关注叶老等开国元勋的身体状况,1980年,中央保健委正式成立。保健委定期派出医生,为叶剑英检查身体。

检查结果自然是叶老的身体存在问题。然而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一直未能真正确认病情和病因,专家、医生们都为此焦急不已。

图丨邓小平

可年迈的叶老元帅却表现得轻松豁达,反而在一次检查的过程中,与专家们开起了幽默的玩笑,说:“我可能是患上了什么疑难杂症,你们这么努力也找不出病因,应该很难治吧,那不如就叫它‘难治之症’?”

专家们一听到这话,纷纷笑了起来,气氛一时轻松了不少。同时他们也看见了叶老豁达背后强大的内心,更加坚定了要早日确认病症让叶老恢复健康的决心。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叶老的积极配合和专家们尽心竭力地查治下,病症终于确定下来,叶老患上的是“帕金森综合征”。

这种病最可怕的便是它的并发症,并发症里危害最大也最为易发的便是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引起呼吸道炎症,对于当时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叶剑英来说十分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帕金森病

后来叶剑英的病情果然进一步恶化了。

从1982年起,一到阴雨绵绵的天气,叶剑英元帅常常会感到呼吸困难,身体疼痛难耐,几乎无法正常处理工作。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便需要靠输液来缓解。

这可苦了叶元帅,老人的血管又细又硬,加上高频率的输液,叶老的手可以说是早已“千疮百孔”,这让本就困难的输液工作“难上加难”。

每每到了给叶老输液之时,那些小护士总是小心翼翼,愈发谨慎,仔细认真地寻找叶老手上的血管位置,希望“一击即中”能够减轻叶老输液扎针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输液

这时瞧上去最轻松的人反而是被输液的叶剑英。

当有小护士因为第一针没扎进去而慌张愧疚之时,他便会带着宽慰的笑意,温和地告诉对方:“没关系的,这不怪你,这个责任在我,是我的血管输液有困难嘛。”

听到叶老体贴的话语,护士们感动万分,他们常常聚在一起相互鼓励:“我们一定不能辜负叶老的信任,将鼓励宽慰化作动力,在下一次为叶老的治疗中做到最好!”

即使病魔缠身,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叶老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工作,他知道国家和人民需要他,他强大的责任感也不允许他自己放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叶剑英

叶老始终将国家和人民放在心中,在处理国事的一线奋斗,以身体力行,生动地诠释了诸葛孔明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国家和人民真正的榜样!

病魔还是没有放过尽心竭力的叶帅

1984年,被病魔深深缠绕着的叶帅,因为持续的操劳,病情再度加重。同年七月,叶老发起了连日不退的持续高烧,呼吸道堵塞,严重的肺炎同时引起了叶老身体其他器官的并发症状。

据当时担任中央保健委主任的王敏清后来回忆:“叶帅身体的各个系统几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症,我从医那么多年几乎从未遇到过如此棘手的情况,当时诊治的专家们都称这次的抢救为医疗界的‘淮海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叶剑英

专家组经过几个小时的讨论,决定在7月10日下午对叶剑英进行气管切开手术。这是当时的大家经过讨论商讨后得出的最安全最有把握的抢救方案。

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只是由于病情严重年迈的叶老没有立刻脱险,术后还需要密切观察病情的治愈情况,直到完全脱险。在术后观察期,所有在场人员的心绪都被叶帅的病情起伏紧紧系在一起。

所有的专家和医护人员都聚集在一个大厅里,对叶帅实行昼夜的监护。密切关注叶帅的病情变化,及时地做出应对策略和急救措施。

在病情最紧张的那几天,医护人员24小时都陪在叶帅的身边,实在撑不住了便就地在大厅里找个角落小憩个几分钟,然后继续投入紧张的监护工作中,没有任何额外的休息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医护人员

在这期间没有一个医护人员喊苦喊累,平日里叶帅为国为民的付出他们都真切地看在了眼里,对叶帅是打心里的佩服与尊重。

中央也对叶剑英的病情十分重视,中央的胡耀邦总书记亲自做出指示:要尽一切力量全力进行抢救,全国上下的医疗部门通力配合抢救工作。

同时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中央通知各方相关部门取消今年的八一建军节有关庆祝活动,停止准备其他的庆祝活动。

并且联系了人民大会堂等场所的着手准备花圈、追悼会等与葬礼相关的活动,还让王敏清与毛泽东纪念堂管理局保持着密切联系,让他们提前准备遗体的保护工作,以防万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叶剑英(左)

面对叶老严峻的病情,在所有人都以为没有转机之时,专家组却没有放弃希望,他们仍在研究分析叶老的病情,竟然真的让他们找到了突破口:呼吸道病症的有效解决便是这场“战役”打赢的关键“突破口”。

呼吸系统的诊治专家,他们首先便想到了广东的“那位”。如果请他来驰援,叶老的病情有很大的把握能够转危为安。

中央当即同意叶剑英病情治疗专家组的请求,向广东医疗部门发动紧急调令,要求广东的专家连夜赶往北京对叶剑英的病情进行诊治。

那名专家在收到调令的十小时后顺利到达北京,迅速地对叶老的病情进行了全面的了解核查,毫不拖泥带水的拿起“武器”,组织身边的医护人员,正式打响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广东专家赶往北京

8月10日,经过了紧张激烈的多次抢救,叶老身体的各项指标终于回归到了正常水平。

那位广东专家从病房出来,擦了一把头上的汗水,接着摘下口罩,如释重负的告诉守在病房外翘首以盼的众人:“叶老元帅的病情稳定下来了,人已经脱离了危险。“

大家都兴奋地在病房外小声欢呼起来,更有小护士甚至忍不住哭了出来。

他们都知道这场医疗界的“淮海战役”在这位广东呼吸专家的指挥下,赢得大捷。而这位虽是临危受命,却能冷静沉着指挥得当,从而力挽狂澜挽救回了叶元帅生命的专家,正是钟南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钟南山

钟南山,出生于广州的医学世家。他的父亲钟世潘,精通儿童呼吸科,是广州有名的医生。

钟南山的父亲不仅医术高明,还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曾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公然的反抗无为昏庸的国民党政府,拒绝了国民党卫生署要求他带领全家搬往台湾的命令,毅然决然的留在了广州

并且于解放军入驻广州之时,主动将自己掌握的资料上交给有关部门,为新中国的医疗事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为在医疗世家出身的孩子,钟南山不负众望,子承父业。并且在医学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于1955年,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医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钟南山

在人们传统刻板的印象里,学医的男子往往比较文气儒雅,不擅长运动。如果你这样来看待钟南山的话,那便大错特错了。

在大学时,一次偶然的比赛,差点改变了钟南山的行医轨迹。1958年,钟南山离大学毕业还有一年。

那一年的他,意外的被选去代表学校参加第一届全运会的400米跨栏赛。本来学校派他去是秉承着“重在参与”的精神,没想过一个医学生在高手如云的全运会上能取得什么成绩。

临出发前医学院的院长还对年轻的钟南山说道:“小钟啊,你别有太大压力,放心尽力地跑就行了,你肯出战就是我们学校的骄傲。”却不想在全运会400米跨栏的赛场上,钟南山这一跑,直接给学院跑了个全国第一的金牌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钟南山

钟南山的跨栏成绩,直接打破了当时的全国纪录。

北京体委被钟南山的表现惊艳到了,当时就对他极力挽留,希望他能够加入体工队,为中国的竞技体育增添一份力。当时运动员的待遇在全国来看都是比较好的,说年轻的钟南山对此没有一丝心动肯定是假的。

不过出于对医学的热爱对救死扶伤志向的不懈追求,他最终还是拒绝了邀请,继续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投入医学。

有时候人与人的差别就是那么大,钟南山不仅在医学方面天赋异禀就连体育也不落下。可是他从来没有因此骄傲,反而更加的努力,让自己的天分得到充分的利用,为中国的医疗事业添砖加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钟南山

一直以来呼吸类疾病都是威胁我国国民生命安全的重大隐患。在多年的行医实践中,钟南山发现了我国对呼吸系统疾病研究不够重视的“漏洞”。

虽然说医生早已看惯了生离死别,可当看见病人因为呼吸系统引起的疾病饱受折磨之时,钟南山还是感到十分愧疚,恨自己的医术不够高明,不能缓解他们的痛苦。

那时的钟南山便暗自下定决心,要专攻呼吸系统疾病,拼尽全力减轻病人痛苦。

后来钟南山得到了机会,进入了由老专家侯恕主导成立的慢性支气管炎研究小组。正式将这一领域作为自己的专攻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钟南山

在加入小组的第二年,钟南山凭借自己的天赋和努力,顺利地得到了公派去英国留学,接受呼吸科教授弗兰利教授指导的机会。

初到英国的钟南山,怀揣着满腔热血向弗兰利教授请教问题,可弗兰利却看不起这个从“落后”中国来的“黄毛小子”,根本不承认他的医师资格。

弗兰利直接明了地告诉他自己看不起钟南山:“不要跟我提学习两年的事情,我最多容忍你在这里呆八个月,八个月后你哪来的回哪去!”教授的歧视让钟南山倍感屈辱和不甘。

他的一腔热血并没有被这盆“冷水”浇灭,反而心中燃起了名为不甘的熊熊烈火,发誓自己一定要加倍努力,在学习结束之日让看不起自己的教授为说过的话后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钟南山

在后来的日子里,钟南山拼命努力,很快在国外发表了多篇论文,以自己为代表的中国医界扬名,让中国赢得了外国医者的肯定与尊重。

还未等到钟南山去找弗兰利教授,教授自己反而主动找上门来,一上来就给了他个拥抱。

原因是钟南山在前不久发表的论文中证实了教授的一个公式,还补充公式演算过程的不完整性。他主动向钟南山道歉,并且极力地要求钟南山留下了,强调想留多久就留多久。

但钟南山拒绝了他的好意而是骄傲地对他说:“我的祖国需要我,中国才是我大展宏图的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钟南山

回国后,学识丰富,专业素养过硬的钟南山便被任命为广州医学院副教授,成为了呼吸科领域的权威。

他也没有辜负“权威”二字,在一次次危急的病情中,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有句话说“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在回国后的短短一年内,钟南山就解决了不少国内呼吸方面的疑难杂症。

在后来叶剑英元帅的病情危急之时,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顺利地带领众人打赢了医学界的“淮海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钟南山

钟南山的一生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句话的深切含义。

2003年,“非典”肆虐,钟南山临危受命,成为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始终在一线奋斗。

2020年,正值新冠爆发之际,已经84岁高龄的钟南山,义无反顾地坐上了列车前往疫情爆发中心——武汉,挺身而出的做了首位“逆行者”。并且亲自带领团队,始终战斗在抗疫第一线。

为国内疫情的得到迅速有效的控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向世界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脊梁什么是真正的医者风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丨钟南山

钟南山是当之无愧的院士!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就如基辛格所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正是因为有了钟南山院士这样的英雄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才有了如今的国富民强,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