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我军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斗争总算发起了一次战略反攻刘邓军队挺进大别山是这次战略反攻的关键。

在很长一段时间,对挺进大别山的决定,人们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这是一项伟大的创举,有些人则认为这是夸大其词,其战略意义并没有那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挺进大别山是壮举还是无意义的军事行动,“特工将军”郭汝瑰最有发言权,他直言:“没有毛主席指挥挺进大别山,解放战争不可能4年结束,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不容置疑。”

郭汝瑰为什么这么说?他为何又最有发言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挺进大别山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延安为根据地,以北方为主要阵地。而蒋介石的主力部队位于西南地区,尽管蒋介石有意发动内战,但他深知时机尚未成熟。于是,他以“和平谈判”为幌子,邀请毛主席赴重庆共商大计。

纵使知道蒋介石是司马昭之心,但毛主席也别无选择,只能奔赴重庆。毛主席太了解蒋介石了,蒋介石最喜欢给别人戴高帽子,如果这次自己不去,蒋介石就会大肆宣传毛主席不愿意两党和平共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在毛主席到重庆的这段时间,蒋介石派遣队伍来到了北方,将我军解放区团团包围。由于当时毛主席正在重庆,我军不敢轻举妄动。但是到这里形势就已经十分严峻了,我军被蒋介石军队包围,蒋介石军队的装备、人数远远超过我军,我军陷入被动局面。

时间来到1947年,在包围之势下,国民党屡次发动进攻,当时解放军的兵力被包围在黄河以北区域,国民党对黄河中下游的防线严防死守,想着一定要将解放军逼到东北区域然后全员剿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军自然知道国民党的想法,但当前突破黄河中下游的防线实在是困难。原本刘伯承邓小平准备跟国民党拼了,至少要拼出一条血路。

但此时毛主席的电报突然到了。毛主席在电报里写:“下决心不要后方,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承和邓小平看到电报感觉十分不可思议,“直出大别山”?大别山他们并不陌生,大别山位于安徽、河南、湖南交界处,有着诸多山脉也长江流经此地。山势高再加上树林密集,极其适合游击战的打法,刘伯承和邓小平都明白大别山绝对是此次战略突围的好方向。

然而,现实问题接踵而至。当时的鲁西南战役已持续一个多月,晋冀鲁豫解放军疲惫不堪,亟需休整。大别山横跨千里,且需穿越水势汹涌的黄河泛滥区,这对战士们的体能提出了极高要求,此时挺进大别山,战士们估计会坚持不住。

但大别山这块战略地区太重要了,在几番犹豫之下,刘邓决定,挺进大别山。虽然当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现实比想象的还要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挺进大别山的时间发生在八月份,此时黄河以南地域已临近雨季。黄河水位急剧上升,仿佛“天降洪流”,对渡河作战而言,无异于一场噩梦。

当抵达淮河时,水流十分湍急,船只难以通行。情势紧迫,刘伯承只得亲自用竹竿探测水深,发现水位到脖子左右,但是因为没有船能通行,战士们也只能拼死走过去。他们仰起头,一低头水就灌入口鼻,河底都是尖锐的石头,一路走来,脚底都划烂了,他们还要蹦起全身肌肉,稳住身体,以防被水冲走,很多体力不支的战士倒下后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他们到达黄河泛滥区时,路已经看不见了,地面上几乎全是烂泥。解放军基本是前脚从泥地里出来,后脚就陷下去了。他们不敢在这里停留,稍微趴下歇一歇,泥巴就没到了大腿,拔不出来了。

在这种炎热的天气里行军,对于刘邓整个军队的体能和精神都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上千里的路,他们几乎没有怎么歇过,不断地走、不断地奔跑,嘴里全是翻涌的血腥气。刘邓军队从鲁西南出发时,足足有十二万人,到了大别山,就只有五万人了。其中,有七万多人,死在了这场革命的路上,这些战士绝大部分都来自山河四省,他们倒在了自己家乡的土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他们到达大别山的时候,陈赓、谢富治指挥部分部队挺进了豫西,粟裕带着部分部队进入了豫皖苏地区,刘伯承、邓小平则带领军队顺利将徐州和蚌埠的交通要道堵住了。

至此,我军的战略局面全面打开,三方部队呈“品”字型,互为犄角,突破了被国民党钳制的局面,彻底翻转了我军的战略格局,也为后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工将军——郭汝瑰

若干年后,这样一场辉煌且惨烈的战斗,却成了某些人口中非常没有别要且非常失败的战争。这个人就是美国的学者傅高义,他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说:“挺进大别山十分没有必要,对后续的淮海战役的作用也微乎其微。”

郭汝瑰对此直言:“没有毛主席指挥挺进大别山,解放战争不可能4年结束,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不容置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汝瑰对此十分有发言权,因为当年他就在蒋介石的身边,看到蒋介石从一开始的志得意满到最后气急败坏,而这一转变就从挺进大别山开始的。

郭汝瑰,1907年出生于我国四川省一个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是郭汝瑰的父母对读书极为看重。1926年,郭汝瑰凭借出色的才能考入黄埔军校。在国共合作时期,郭汝瑰曾与中国共产党有过接触,对共产党的理念产生了浓厚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7年,郭汝瑰因不满蒋介石的政策,经同学介绍,在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毅然入共产党。

不过由于郭汝瑰的同学被迫害,他与组织的联系就断了,他后来去了日本留学,又转到了陈诚麾下,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他带领军队同日军血战七日,甚至还写下了遗书,准备以身殉国,他也就此一战成名

后来,他凭借卓越的战功,受到了蒋介石的器重,甚至因为清廉、正直的性格,深深受到蒋介石和蒋经国的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期间,他的共产党员身份一直都不为人所知,也是因为他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故没有人怀疑过他的身份。在国民党期间,他见惯了国民党高层显贵奢华放纵的生活,这就导致这么多年他心中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之火非但没有熄灭反而从星星之火演变成熊熊烈火,他坚定地渴望回归共产党,共产主义成为了他的信仰。

终于,1945年,郭汝瑰见到了董必武,在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和身份后,董必武并没有着急让郭汝瑰回归组织,而是让他继续留在国民党,为组织提供有用线索和情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汝瑰身为特务,一直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我们提供国民党的核心机密,1947年郭汝瑰升迁到国防部,接触了许多国民党的重要人物,获得了许多资料,

1948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郭汝瑰当时就在蒋介石身边,他假意跟蒋介石提起刘邓大军正准备跨黄河,岂料蒋介石对此十分不屑,蒋介石对那群“土老帽”十分嗤之以鼻,以为他们现在就是煮熟的鸭子了,再怎么飞也飞不出自己的手掌心。

蒋介石将拦截刘邓大军的工作交给了顾祝同,顾祝同原本是对刘邓大军严阵以待的,甚至派出两支部队,一边追,一面堵。顾祝同一开始就觉察出刘邓大军有南下的倾向,就紧急汇报给了蒋介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蒋介石铁了心认为解放军不敢南下,认为解放军当时唯一的路子就是北上,便让顾祝同派出绝大部分部队去北方拦截,顾祝同只能照办。

直到刘邓大军度过了黄河泛滥区,蒋介石才惊觉自己被骗了。当时得知消息的时候,郭汝瑰正在蒋介石身边,据郭汝瑰回忆,蒋介石一阵恼怒之后,便突然沮丧了起来,甚至着急忙慌的加派人手拦截刘邓大军。

郭汝瑰将消息传出后,看着混乱的国民党内部,不禁觉得有些暗爽。蒋介石之前想到过没,他眼里那些迂腐的“泥腿子”、“土老帽”竟然会有这样孤注一掷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蒋介石真的太轻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汝瑰知道,黄河泛滥区有多难走,解放军如果没有当地百姓的帮助和带路,极有可能走不出来,蒋介石怎么就看不明白呢?解放军的此次胜利,是民心所向。

在随后的一年,郭汝瑰一边传递消息,一边监视蒋介石的动态,他是眼睁睁看着蒋介石在这一年从意气风发变得如丧家之犬,此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可以说给蒋介石的心口狠狠扎了一刀。

或许蒋介石的败亡,并非始于大别山,而是从他举起战刀的对象是自己的同胞开始,就注定要败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