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4日下午,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一个农民的家中。

“我看您这照片,上面有很多军功章,可以给我看看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看到一张照片后对身边的老人说道。

“好,我去给你拿,我和你说,这个村子里都没人看过这些呢。”老爷子步履蹒跚,慢慢走到了柜子前,那还是四五十年前的老款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见老人捧出一个布包,旁边的干部担心他捧不住想帮忙,却被老人拒绝了,可见他对那布包的珍重。

布包包得很严实,老人打开一层又一层,最后赫然是七枚泛着金红色光芒的军功章和数不清的证书。

卢展工站起身,瞪大了双眼说道:“哎呀,哎呀!这包东西可了不得,这是二等功勋章,这是一等功勋章,这个是特等功勋章!这个是战斗模范的奖章!这是特等人民功臣奖状!啊老先生,您可是国家的特等功臣啊!”

这老爷子是什么人?他如何获得了这么多勋章?作为特等功臣,他又为何心甘情愿做一名普通的农民?

革命战士的光辉岁月

老人的名字叫李文祥,是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北街村人,出生在1925年的端午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却又填不饱肚子的生活让他对农民的贫苦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想改变这一切却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直到1947年,他才迎来自己人生的转折。

李文祥是从家国的炮火声中长大的,自懂事之后他就能经常听说“今天谁和谁打起来了,明天谁和谁要打起来了……”

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略的枪口时而就会对准他的家乡。

当时李文祥年纪还小,空有志愿和热血,却找不到保卫国家的路。

1947年12月,李文祥年纪已经不小了,他没有着急成家,而是向父母辞别——他要去当解放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9月,李文祥入伍还不到一年就跟随军队参加了济南战役。

济南城墙高近十米,宽十六米,敌人还在上面修筑了防御工事。

在层层沙包后居高临下地阻止我军进发,三层火力防御网的对面,数不清的解放军战士在枪声中倒下。

这样强攻肯定不是办法,必须在城墙上打开一个缺口,于是部队临时组建了一支爆破队,李文祥就是其中之一。

“同志们!正前方就是城门,你们的目标就是炸毁它,给咱们进城铺路!”干部说。

“是!”可是他们面前又岂是孤零零的城门?还有无数的弹药像雨点一样砸下来,想要完成任务,不流血是不可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便是这样,即便这些战士们都知道自己可能回不来,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喊出了这个字。

一声令下,李文祥和他的战友们抱着炸药包像离弦的箭,迎着子弹用最快的速度冲向城门。“啪!”子弹就打在他们的脚尖,但这根本不会影响他们的速度。

就感觉在他们的眼中,这战场没有枪林弹雨,只有彼此,只有任务,明明每多迈出一步都可能会死亡,而他们却像参加运动会一样,只是一味地奔跑。

枪声越来越剧烈,战士们甚至可以感觉到子弹划过耳边的有些灼热的气流,只是眨眼的工夫,就有几名冲锋的爆破手倒下了。

而后面追赶上来的战士则如同接力,一个弯腰抱起炸药,刚迈出两步就又倒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悲壮,这种悲壮在当时的国土上每天都会上演。

李文祥,他躲过数不清的子弹幸运地跑到了城门口,这里是敌人射击的盲区,但他顾不得喘上一口气,就点燃了怀里的炸药包放在城门口。

只听得“轰隆隆——”一声爆炸,李文祥背对气浪飞出好几米,一连打了好几个滚才停下来,耳边嗡嗡作响,他看向城门处的浓烟,心提到了嗓子眼。

几秒钟之后黑烟散去,阳光透了出来,城门破了,他成功了。

“冲呀!进城!”这一声爆炸就像是冲锋的号角,解放军战士们面对着城楼上飞出来的子弹,如同饥饿的猛虎,不管不顾地冲了进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天,至少有七个纵队从这个缺口冲进济南城,李文祥对济南的解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而在这之前,他甚至都没有参加过正式的战斗,这是他的第一次。

战役结束之后,组织嘉奖了李文祥,授予他二等功勋章,还给了他1块2毛的奖金。

李文祥用这笔钱买了一块手表,接下来的日子,不管是他刀尖吮血,还是荣耀加身,亦或者饥寒交迫,这块手表一直都跟着他,与他的心一同跳动。

几个月之后,淮海战役打响,李文祥随华北野战军第十纵队参与。

这场战役,他和他的战友们奉命坚守一处阵地。

当时解放军的作战条件还是比较艰苦,对面的敌人虽然势微,但胜在武器先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脱困,敌人疯狂地倾泻着弹药,但李文祥等革命战士没有后退一步,阻挡了对方的数次冲锋。

战役结束后,李文祥被先后提拔为副班长、班长,还立了特等功。

1949年4月,渡江战役,李文祥在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第 28军83师247团作战,因为他表现英勇,组织批准他在前线快速入党,成为了光荣的共产党员。

5月,上海战役,李文祥一个排战斗到只剩最后三人,立一等功;9月,平潭岛战役,他获得“战斗模范”称号;10月,福州战役,获得“特等人民功臣”奖状。1955年7月,他做了军队副连长,授少尉军衔。

参军这些年,大大小小的战役李文祥参加了十多次,负伤近十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李文祥老战士在革命战场上的光辉岁月,数不清的荣耀是他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最好证明和最大认可。

按理说这样一个功德卓著的革命战士,在退伍之后也仍然会被国家好生安置,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他为什么最后却还是做了农民?他自己又是怎么看待这个身份的呢?

“我就不信脱贫比打仗还难!”

1955年,李文祥为连长,这时候他才30岁,又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但就是军旅生涯蒸蒸日上的时候,李文祥却激流勇退,向上级请示退伍。

退伍后,国家把他安排到了福建省建设厅工作,可工作了没多久,李文祥就坐不住了,向上级领导提出要下基层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估计,要是不让他走,当惯了兵的他,得在单位里坐出病来!”建设厅的领导回忆说。

接下来的日子,李文祥先后在厦门、南安、泉州等地工作,每天陪在农民身边,帮农民种地,带领农民致富,在他眼中,这是新中国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

“我没啥文化,在办公室作用不如这大。”李文祥这样评价自己在基层的工作。

1957年,李文祥在南安县基层工作,因为他是退伍军人,年纪也不大,就有好多人争先恐后地给他介绍对象,他就在众多的相亲对象里选择了妻子陈宝珍。

陈宝珍和他一样出生于穷苦之家,这让李文祥觉得很踏实:“我不管她是女农民、女大学生还是女老师,只要她能过得了普通日子,能吃苦就行。”李文祥回忆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媒人让我们见面后的第二天,他就出差了,他那时候可是特别忙,我俩根本就没什么时间见面。”陈宝珍说。

1962年,国家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正是困难的时候。

当时国家号召广大人民干部可以下乡支农,从百姓中来,回到百姓中去,要自己种粮自己吃,不再食用商品粮。

对于一些安于现状的干部来说,他们不愿意再回农村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苦劳累的生活,李文祥所在的单位也没有几个人报名。

“好!正是我想做的!”李文祥带着这样的想法,在下乡支农的名单上第一个按了手印。

同年7月他就带着已经是他妻子的陈宝珍回到了老家河南省濮阳市北街村,从此,他成为了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农民,撇下了过去的一切荣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都在富地方,那穷地方不就没人去了嘛!那它只能越来越穷呀!我是党员,是干部,我得去。”李文祥这样描述他愿意下乡支农的原因。

陈宝珍回忆起那段时间是这样说的:“我哭得很厉害,我想不通他为什么放弃城里的生活重新回到农村,我抱怨过,但后来看到他做了实事,让村民们满意,也就觉得没什么了。”

“你有没有后悔过做那样一个决定?”后来记者问年迈的李文祥。

李文祥轻轻摇了摇头,眼睛里流露着光芒说道:“当年入党,我的指导员和我说过,你做党员就要有个党员样!”

在李文祥眼中,党员的任务一直都像毛主席说的那样——为人民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认为只有在基层,做农民才可以发挥自己的所用,所以才放下多年的得失荣辱,毅然决然地做个农民。

一开始李文祥和妻子都没有地方住,两人在村里的破庙住了近一年,后来被村民收留寄住在村民家里。

直到两三年以后,他们才有了自己20平方米不到的小房子。

李文祥还把自己曾经获得的所有荣誉,包括奖章、证书,都用布包了起来放在桌子里,而这一放,就是整整48年。

李文祥深刻地知道,家乡的老百姓还吃不饱饭,必须想方设法地带他们种地、致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就不信了,脱离贫困比打仗还难?”这句固执的话成为了李文祥的最大动力。

因为李文祥去过南方,会种地,他就选好苗,开好地,带着村民们种水稻。

当地人知道后,还让他做了北街村的生产队长。

第二年,北街村产出600亩优质水稻,他们终于不用为填饱肚子而发愁了。

后来“范县大米”名声大噪,离不开李文祥当年对水稻种植的探索。

老党员:遇事不求人

1983年,福建省的两位干部到李文祥家中慰问,一进屋他们就惊呆了——这怎么会是老革命、老干部的家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房子是红砖搭出来的,只有红砖,没有保温,没有包被,房间里家具屈指可数,一张床,一张桌子,看起来好像用了十几年。

“老先生,国家现在对您有补助,我们出钱帮您改善一下生活吧。”福建省干部说。

“不用了!我们都习惯了,这个钱用在我身上就浪费了,把它给需要的人。你看,我这多好呀,房子不漏雨不漏风。”李文祥摇摇手说。

在他的追求里,只要有地方住,只要房子不漏雨漏风就算是万事大吉了。

后来还有干部慰问,李文祥就隐瞒了自己的情况以及拒收包括老党员抚恤在内的任何资助。

还有干部请他恢复公职,被他以自己“没作用”为理由谢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3岁的时候,李文祥终于有了一个女儿,孩子很懂事,还考上了大学。

但这让一家人头疼了起来,没有钱怎么上学?为了上学,女儿想找领导说明情况,看能不能获得资助。

陈宝珍听后说:“妮儿,你不要想了,你爹不可能去求别人的,只能自己想办法。”

最后他们也没有凑齐女儿上大学的钱,她年纪轻轻被迫辍学。

没错,一直以来李文祥遇到任何事情都没有求别人、求领导、求国家。

难道这么多年,李文祥真的就没有一点家底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他是非常节约也是非常努力的人,他之所以贫困,是因为他赚来的钱都帮助了其他人,因为他认为身上有党员的责任。

1965年,李文祥回乡没多久,就资助了一对母女。

身为女儿的董季香意外失明,和自己八十多岁的母亲相依为命,真可谓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李文祥得知以后,就暗暗下决心:“哪怕我吃不饱,我也要让她们母女吃饱!”

20年,他资助、照顾这对母女整整20年。有饭吃饭,有病治病,钱都是他出的。

2000年,村子里的困难户赵相荣的儿子结婚,他们家里没有钱,李文祥就把自己家里仅剩的200元都给了赵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他自己家里也因为这份付出,在那年过年都没吃上肉饺子,就用一根胡萝卜包了一点,这个年就算过完了。

2011年,国家多年来的发展让李文祥一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但哪怕是在这样的年代,他的家里仍然是朴素甚至是有点可怜的,电子产品只有一台电视,连电风扇都没有。

1月4日,河南的天气还有点阴寒,但李文祥的家却暖暖的。

省委书记卢展工打开李文祥的证书郑重地念道:“兹有二四七团班长李文祥因屡次一贯英勇顽强灵活机动,为人民立下功绩,经评定为战斗模范!”这是他在平潭岛一战获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代久远,李文祥又朴素低调,卢展工等干部还真的不知道他曾经有这样卓著的功勋:“战场上你们英勇无畏,和平生活里又安贫乐道不索取,这就是传统的革命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卢展工包好老英雄的布包,双手奉上道。

卢展工走后,就把李文祥的事情公布了,他认为老军人,老干部,老党员的光辉不能轻易磨灭。这时候,北街村的村民才都知道,原来这个热心肠的老头,竟然是国家的特等功臣,是拥有那么多功绩的老战士

他的女儿也是从新闻报道的图片中才看到父亲那一枚枚闪闪发光的军功章。

2017年6月13日下午4点08分,李文祥老先生与世长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老党员,为人民奉献了大半生,却从来都没有骄傲,甚至生活再困苦还要帮助别人,再困苦也不愿意接受国家的援助。

这听起来好像很“傻”,但别忘了他是光荣的党员,在他眼中,这才是他最应该做的事情。

“居功不傲老英雄,埋头奉献真党员。”

这是一位河南籍的书法爱好者送给李文祥的题词,两句话概括了他的一生,却说不尽他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