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吉林省吉林市公安局船营分局的警情通报,昨天即6月11日,船营区北山公园发生一起伤人事件。伤人未夺命,事情按说不算大事,但因为被刺伤的是外国人,舆论场上可就哗然了,处理不妥当,恐怕又会掀起一拨盲目排外的情绪。

据悉,一名55岁崔姓男子与一名外国人发生碰撞,持刀刺伤该外国人及其三名同行外国人,一个中国游客上前阻止也被刺伤。警方调查了解到,这四名外国人来自美国一所大学,是北华大学邀请来讲学的。有网友说都是美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警方通报的内容比较简洁,具体信息不明,比如只说“发生碰撞”,没说明碰撞的原因、程度,更没说清楚双方的对话情况,所以这里面还有待下一步通报。但是不管怎样,警方可能没有预料到在通报中反复言明“外籍人士”的影响。

按道理说,这就是一桩普普通通的案件,虽然有“持刀”这一因素,但是伤害后果并不重要,如果被刺伤的也是中国人,肯定没多少人会关注,可是,就因为一个“外”字,不可思议地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焦点,迅速形成了舆论漩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许许多多的留言中,我看到了护短家长式的表达方式。何为“护短家长式的表达方式”?这一点,老师们都很清楚,有的网友可能也了解,这种事网上也出现过。

举个例子,老师通知家长,说他家孩子在学校里把同学打伤了,有些家长第一反应就是问:我家孩子不会无缘无故打人吧?一个巴掌拍不响,那个孩子能没有错吗?

看看上面图中的留言,就是典型的护短式家长作风。“他们没惹事吗?无缘无故谁会刺伤他们”“中国人不会无缘无故伤害外国人”“中国人不可能主动攻击外国人”“肯定是老外骂人了”……

这种心理,就是护短心理,不管怎样,先找对方原因。这些人当然不是崔姓男子的家长,但作为同胞,他们觉得应该先站在同胞一边,或者他们凭直觉就相信自己同胞,而不能相信外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归根结底,这种护短家长式作风,本质上是民族情绪的一种表现。如上所说,被刺伤的如果也是中国人,那就肯定不会关注这件事了,许多人关注这件事,潜意识里就是要来站队的,就是要来帮着说话的。

从爱国的角度说,这叫同胞情,无可厚非,还值得点赞。但是从逻辑上说,这种反应显然不是客观公正看待本案了。看待本案要忽略“外”字,按照正常的逻辑,先想到的应该是持刀刺人肯定不对。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正常反应,在评论区里也有,而且也不少。很多人都认为,不管怎样,持刀此人就犯罪了,即便老外有错在先,也不能持刀此人,发生碰撞发生纠纷,可以报警处理,要依法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这件事情备受关注,警方的处理应该小心翼翼,务必公布所有细节,务必依法处理,不给造谣者任何机会,不留下一点想象的空间。否则的话,只要哪一点不清楚,就有可能被人拿过来大做文章,胡编乱造,造成负面舆论。

不要小看某些无良自媒体甚至可能是别有用心者的能力,他们最擅长的就是阴谋论,在想象中移花接木,以达成引导排外的舆论效果。这种事情之前已经发生过了。而现在,这种引导已经出现苗头了,比如上图中,有人就说“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老外横行霸道”。

期待船营分局尽快公布所有细节,依法处理。不过,这里还有个左右为难的问题,就是太快了也会招致奚落,说处理涉及外国人的案件就是快。这个怎么办呢?不管怎么做,总是有蝲蝲蛄在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