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常说,有一种友谊叫作余华和史铁生。在后者因为腿疾,被周围的人们小心翼翼对待的时候,余华会把他推到球门前,让他当守门员。一句“走啊铁生,去踢球啊”,“拯救”了当时的铁生,感动着现在的我们。

日本学者伊藤亚纱在其讲述视障人士如何认识世界的著作《看见看不见的世界》中,以椅子的巧妙比喻,让我们再次看到余华多年前已经在身体力行的事情当中的意义。

她说,看不见的人是感知世界另一种样子的专家。就好比这世界上有四只脚的椅子,也有三只脚的椅子,二者有着各自的平衡。这本书想去关注的,不是四只脚的椅子少了一只脚的“欠缺”,而是原本就由三只脚创造出的“完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京工业大学教授伊藤亚纱

基于与视障人士的长期交往,

从空间、感觉、运动、语言和幽默五大主题,

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看不见”的世界。

01 当事者的声音

《看见看不见的世界》一书开篇,讲述了一名视障者的真实经历,令人不禁感叹,世界是多么需要余华这样的朋友。

木下路德小学时,因为做了眼睛的手术,约有半年不在学校。重回学校后,他被安排到单独的弱视班,只有上音乐课和吃午饭的时候会回到之前的班级。这时,老师出于好意,安排了他最好的朋友来接他。然而,这件事给还是小学生的木下带来了人生的第一次冲击。

“好朋友来接我,不是‘哟,走吧!’那种朋友之间轻松的语气,而是‘好的,那我们走吧?’这样公事公办的感觉,一路上什么话也没说。我当时觉得,怎么会这样,真没意思。”在那之后,木下再也没能和好朋友恢复以前的关系。木下说,当时觉得弱视“夺走了自己的好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见看不见的世界》书影。

设计师通过特殊工艺,呈现了书中核心的椅子比喻。

在与残障人士交往时,我们总容易带着“我必须提供帮助”的紧张感,由此,怎么也无法摆脱“给予的一方”和“接受的一方”这样的二元关系,从而也无法建立起真正开放、对等的友谊。

另一方面,正如伊藤亚纱在《看见看不见的世界》书中尖锐指出的那样,在传统观念中,残疾是属于个人的。工业社会对劳动的标准化要求加剧了这种印象,残疾人成了“做不到的人”。

02 残疾是什么?

过着“非典型”盲人生活的蔡聪,如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在读博士,引领着多个残健融合项目。他曾登上《奇葩大会》,以“世界上不应该有残疾人”的观点“震惊”全场。

他说自己走了很长一段路,才意识到残障是一个特点,不是缺点,我们只是换了一种活法。“每个人都在错误中学习,可残障者不被给予犯错的机会,如果没有做好,外界只会觉得是因为你看不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聪在《奇葩大会》的演讲:

《世界上不应该有残疾人》

自1980年起,世界各国开始对“残疾”的刻板印象提出质疑,从中诞生出一门新的学问——残疾学。新的观点认为,残疾的原因在于社会。

正如蔡聪和他的伙伴们体感的那样,伊藤亚纱的视障朋友们也相信,看不见并不是残疾,因为看不见而无法做成某件事才是残疾。他们最初也因为看不见有过痛苦、挣扎和迷茫,经过一段适应期后,他们更倾向于去发现看不见所创造的意义。冲浪、踢足球、做研究、走进美术馆鉴赏艺术作品……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从未停止对这个世界的感知。

看不见的世界只有一片漆黑吗?必须要用眼睛,才能看吗?我们所认为的善意,其实也可能是一种困扰?伊藤亚纱说自己创作这本书的契机,便来自和视障人士相处中受到的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体如此多才多艺,

视障人士“解绑”了器官与能力,

也解锁了种种令人想不到的可能性。

一开始,她也认为自己应该承担活跃气氛的主持人般的角色,却发现在大多数时候,自己才是被引领、被照顾的那个。而视障人士对于感官的开发和利用,也让她意识到过分依赖视觉,反而遮蔽了身体的更多可能。

关键在于不要有过多的预设,看得见的世界和看不见的世界,就像是门挨着门的两户邻居,我们相互描述着自己所处的世界,也看见了自身的另一种姿态。

03 以“看不见”为催化剂

眼科专家陶勇读完《看见看不见的世界》后,惊喜地发现书中内容与自己一直以来从事的专业和视障公益有着跨越国境的共鸣,其中流淌着对于残健融合社会的共同愿景。

他诚挚地创作序言,希望这本书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于视障人士的了解和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是我们明眼人需要一个机会,去看见视觉之外的广阔世界,去发现身体的多元可能。

《看见看不见的世界》推荐序:

“心”鲜的世界

陶勇

如果做一道填空题,花是____的。你会如何回答?

睁开眼睛,仿佛置身公园,眼前浮现出姹紫嫣红的鲜花,我们会说,花是美的。

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浓郁的芬芳沁人心脾,我们会说,花是香的。

轻轻地抚上花瓣,顺滑而又层层叠叠,感觉仿佛细沙,又好似泉水,我们会说,花是柔的。

长期处于黑暗中的视障人士,会如何回答?我们想当然地以为,他们的答案会和我们相近。

其实不然。

闻名于世的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因为残障而自幼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于她而言,整个世界都是抽象而无法描述的。照顾她的莎莉文老师用纤细的手指蘸上冰凉的水,在她的掌心中一笔一画地写上W-A-T-E-R(“水”的英文单词),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于是,海伦·凯勒的心中,对于这种凉凉的、可蒸发的液体,便有了一个定义——WATER(水)。

海伦·凯勒的眼睛看不到水的影像,海伦·凯勒的内心却感受到水这样一个调皮的东西,似乎在和她捉迷藏,给她带来清凉的感觉,又默默地消失。

究竟视障者如何定义他们的世界?《看见看不见的世界》这本书的作者伊藤亚纱女士从空间、感觉、运动、语言和幽默五个主题进行了介绍,她通过和视障者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互动交流,为我们展现了“世界的另一种样子”,一个明眼人未曾见过的、有意思的新世界。

这本书的主题是帮助大众理解视障人士如何认知世界。

通过双眼,我们可以看见,这是生命对于我们的恩赐。想象一个生活场景:一只蚊子嗡嗡地飞过,你立即发现,连续追踪,最终锁定蚊子停在墙上,你轻轻向前,锁定蚊子的位置,然后挥出手掌,一击致命。这样一个你习以为常的简单动作,其实包含了极其复杂的视觉追踪原理,只有经过亿万年进化的人类,才能同时运用“自动锁定的双眼聚焦、高达120度的共同视野、精确的立体视觉”来完成这一动作。我们不仅用双眼来驱动行为,也用它来获取了八成以上的信息,它就像一个永远在工作的高清智能摄像机,和大脑一起,拍摄、分析、处理海量的信息。读书学习时,双眼帮我们输入知识;看到鲜花时,我们会凑上去闻一闻花香;发现危险时,我们会立刻知道要逃跑;可以说,人类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眼睛厥功至伟。

眼睛,是人类亿万年来进化出的最伟大的器官,我们明眼人生来就拥有光明,遗憾的是,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幸运。我做了20年眼科医生,每天面临的就是患者眼前的光明或黑暗,深知健康的双眼承载着患者对幸福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然而每天都有各种意外和疾病,夺去人们眼中的光明。

考虑到人类有八成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看不见了,肯定会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脱节。伊藤亚纱女士却认为,视障者是感知“世界的另一种样子”的专家,对此我深以为然。

因为职业和“光·M计划”公益项目的关系,我结交了很多视障朋友。在与他们大量地接触和交流后,我发现,因为专注,他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丰富的创意和想象力;因为有着丰富的情感和超常的听觉,他们在音乐和声音表演方面有细致入微的感受力,听速甚至可达到常人的4倍。我的视障朋友们可以潜水、跑马拉松,可以自己化妆,可以做程序员、做翻译、做老师,可以从事艺术创作、做音频主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M计划”纪录片《残障不是残缺》

他们通过听觉、嗅觉、触觉等方式感知和理解与我们眼中不一样的世界,这种独特的体验值得我们每个明眼人尊重和学习。

花是____的?我的视障朋友的答案是:花是有生命的。

因为摆脱了图像的束缚,他们用心感受到世界的鲜活和灵动。

我希望本书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视障人群。中国包含低视力和失明人士在内的总人数超过1700万,是世界上视障人群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中儿童和青少年就有近20万。路旁的盲道、街边的按摩店,以及几乎每个一、二线城市都会有的特殊教育学校,提醒着我们这个百分之一群体的存在,但他们却很少被我们明眼人看见。

我们的社会应给予失明的人更多爱与希望,为他们提供可持续的帮扶,尤其是那些还有着无限可能的盲童,要重点培育他们适应社会发展,应对不确定未来的品格和能力。

书的结尾处有句话:我们有必要以“看不见”为催化剂,建立一个充满创造性的社会。我预见,那将是一个残障友好的世界,每一个看不见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享受该有的权利,实现自身的价值。希望这样美好的世界能尽快到来。

/参考资料/

陶勇:《看见看不见的世界》推荐序:“心”鲜的世界,2024年3月

中国科普博览SELF格致论道讲坛:世界上不该有残疾人|《奇葩说》盲人辩手蔡聪,2023年7月

新京报:《勇者》|博士生蔡聪:“非典型”盲人的普通生活,2023年1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