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某个早上,住在四川南江中的一个男人被叫到了镇中的知青办处,经过几个小时的谈话后,男人带着突然多出的1200 元如释重负回家了,只是这一路之上,他的出现引得那些喜爱八卦的村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讨。

有人说“胡寡妇命好啊,又找了个爱她疼她的好丈夫”

也有人说“还什么知青呢,我看啊,他就是个傻子”

还有人说“我看他倒是挺聪明的,要我,我也不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话一句不落地都进了男人的耳朵里,不过他人的看法,男人向来不在意。只是让男人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回家的时候,妻子居然携同他那六个孩子一起站在房门外等他,男人会心一笑,他的妻子却默不作声的哭了,20岁重庆知青小伙,"下嫁"31岁带4娃的寡妇,至今仍在大山中。

怀揣梦想的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

这个总是被村里人议论来议论去的知青,名叫张志远。1972年的那一天,刚满十八岁的张志远,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参与了知青下乡的活动。后来顺遂组织的安排,来自重庆的张志远被分到了四川的南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张志远还是个连五谷都不识的纯纯正正的城里人,组织便将张志远安排在了一家老实憨厚的村民佘林海的家旁,希望张志远可以跟着好好学学。

张志远是村子上唯一的知青,初来乍到的时候,引起过不少轰动。那个时候,血气方刚的青年只要一走在大街上,村子里就会有那么几个按耐不住内心好奇的女孩儿,躲在某个角落偷偷地观察张志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都很好奇,这位来自城里的知青同他们有什么不同,又会在他们这里待多长的时间。虽然张志远刚来便捕获了不少女孩们的心,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个突然而至的知青,不过是来体验生活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知青迟早会回到他的天地里。所以说,这热度来的也快,去的也快,除去开头的热情接待,没过几天,张志远的生活渐渐地归于平静,也正是如此,张志远才渐渐将日子的重心放在务农上。

他们这些村里人啊虽说没读过多少书,对于文书笔墨啥得知之甚少,但光论种地这种事情,他们可就当仁不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来自城里的小伙子,能会种地?

众人嗤之一笑,不以为意。哪怕是张志远,内心深处说不定也是这样想的,不过他很幸运,遇到的是佘林海一家。佘林海比张志远大12岁,他和他的妻子胡庭秀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对于这个组织上安插进来的邻居,虽然深感意外,但还是欣然的接受了。虽说佘林海一家并不富裕,甚至可以用贫穷来形容。但是善良忠厚的佘林海平日里没少照顾张志远。而他的妻子胡庭秀,也因为张志远不过是个刚刚才满18岁的孩子的缘故,平日里对他照顾有加。纯真的情感和善意是城镇里长大的张志远从未体会过的。一开始的时候,张志远的确有些不适应,甚至夜里还会时常地想念他的家人。但是佘林海一家对他太好啦,让他时常忘记孤身一人时的孤寂和无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了佘林海一家的照顾,张志远很快就适应了在南江务农的生活。这个满腔热血的小伙子时而扛起锄头下地,时而抱着饭碗围坐在佘林海家的桌前,看着佘林海的这个小而幸福的家。幸福之感是会传染的,曾有那么一时,张志远还会生出留在这里也不错的想法。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来意,虽然生活越来越惬意,但是梦想还是要追逐的,其他人的想法他不管,他现在只是想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起码到了老年的时候,还有事迹可以拿来向自己的子孙后代炫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终托付的重任,命运轨迹的变更

他以为这惬意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他带着不舍的情感离开这个地方。可张志远从未想过,两年之后,灾难降临。

1973年,那个时候的张志远才19岁。平凡如他一样的知青,居然也面临了他人的临终托付。张志远永远也无法忘记,前脚和他有说有笑的佘林海,后脚就因为咳血住进了医院。经检查,佘林海得了肺癌,还是晚期,到了即使有钱也难以医治的地步,更何况佘林海一家并不富裕。那一天,佘家的顶梁柱,佘林海倒下了,自此之后身体迅速颓败,再也没有离开过病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佘林海最大的孩子才8岁,所有的重任都落到了胡庭秀的身上。因为当时的村子还是半军事化的管理,胡庭秀想去医院探望他的丈夫都不被许可。一面要照顾她那四个尚且年幼的孩子,一面要外出干活挣工分,还要时常记挂住在医院里的丈夫佘林海。长期以往,胡庭秀嘴边的笑再也没有了。作为被佘林海一家经常照顾的邻居以及佘林海的朋友,张志远实在看不下去,便主动地承担起照看佘林海的任务。但是,即使如此,佘林海的身体还是一日不如一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天,佘林海看着在病房忙碌的张志远,眼角含泪地对其说道:“兄弟,我欠你的太多了,只有来世变牛做马来报答你了”

张志远摇摇头,说“我走了一千多里的路,来这同你打伴,这是我们的缘分”

张志远知道,佘林海的日子不多了,佘林海也知道,所以才越来越喜欢回忆曾经的事情,每当佘林海提到他的妻儿的时候,都是满满的不舍和牵挂。张志远不想让佘林海带着遗憾而去,所以,佘林海又一次提及到他的妻儿时,张志远说:“大哥,只要兄弟在,嫂子和侄儿就不会挨饿受冻”

生怕佘林海不相信一样,张志远再一次地强调说“大哥,我向你保证,嫂子和侄子,我一定会负责到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志远说得十分诚恳,佘林海听得也为之动然,可佘林海知道张志远是城市里的知青,迟早会回去的,不过即使心里明白,佘林海还是很欣慰。许是心里的牵挂被他放下,原本紧紧抓着张志远的手缓缓松开。张志远知道他的大哥走了,咽喉一阵的干涩,呼吸也变得艰难,这是张志远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面对人间生死,一时之间悲怆之感涌上心间。

刚正不阿的知青,流言四起的蜚语

佘林海走后,胡庭秀便成了寡妇。为了当初许给佘林海的誓言,张志远便开始肩负起照顾佘家的责任。为胡庭秀一家打水,背粮,然后送孩子上学读书,俨然活成了一副佘林海的样子。在当时,知青拥有一些特权,往往可以干最少的活,拿最多的工分,还可以不守规矩,不用排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4年的一个早上,张志远如往常一样去打水,他越过几十米长的打水队伍,直接来到泉眼边上,正要舀水时却听身后的那些村民说“呦,小知青又来打水了啊,回回打这么多,喝的完吗”

随后有人附和着说“哎,你懂什么,这叫学雷锋做好事”

另一人似乎忍不住了,鄙夷地看了张志远一眼,紧跟着接道“屁,学什么雷锋啊,我看啊分明是惦记上了人家寡妇”

这种话,张志远听了不下数十次,只是能够帮胡姐一家的只有他,如果他不帮忙,胡姐一家是真的要毁掉了。

更何况,佘大哥对他很好,他也曾许诺过佘大哥,会好好照顾他的妻儿。张志远自问自己从未做过什么亏心事,身正不怕影子斜,自然不畏惧这些风言风语。

只是张志远不介意,胡庭秀却会介意。而张志远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当他如平时一样去胡姐家送水的时候,他吃了胡姐家的闭门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张志远还是个20岁的小伙子,年轻气盛的,火气很大,吃了闭门羹后,当时就恼了。气不过的他,把打来的水哗的一下全部倒在了地上。

他赖在门口不走,非要胡姐给个解释,可谁知隔着门的胡庭秀冷冷地对他说“你走吧,以后不要再来了,我是寡妇,莫要坏了你的名声”

张志远也没多想,说走就走,并决心以后再也不来给胡姐一家送水了。只是到了夜里,心中藏了事的张志远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而这时一阵细微的哭声又传到了他的耳朵里,男人猛然起身,他打开窗户细细的听去,是胡庭秀在哭。

张志远的心里又受到了谴责,觉得白天倒水的行为过于恶劣。几番深刻反思后,决定明天好好地去道歉。

不过一件事情的发生却让这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做出了一个惊天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务农都是集体干活的模式,张志远在坡里忙着除草,便听见一些妇人在胡姐的身后,话里长话里短的,而胡姐全程默不作声的干着农活。

怪不得他昨个会吃闭门羹,原来都是这些流言蜚语害的。张志远当时就没忍住,想为胡姐打抱不平,却被对方一句“你是她谁啊,一天天的就往她家跑,也不害臊”的话语,搞得哑口无言。

到了夜里,张志远又一次的失眠了。白天的时候他和那些村民吵得很凶,但他同样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他和胡庭秀之间的关系确实应该好好地考虑一下了。胡姐要想改变现状的话,只有改嫁这一条路。可是一个带着四个娃子的寡妇就是是鳏夫也要望而止步。胡姐已经没有路可以走了,而能够帮助她的只有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夜,张志远想了很多,次日的时候,如同做了什么重大决定一样,他抱着被子直接上了胡庭秀的家里。

当时的胡庭秀正在照顾她的孩子,见张志远这架势,惊的啥话也说不出来。而张志远则若无其事的将被子放到了胡庭秀的床上,然后十分严肃的对胡庭秀说“今天就去办手续,我们结婚吧”

胡庭秀摇了摇头“不……”

可张志远却又告诉她说:“只有我可以帮你了,胡姐”

听到这里,胡庭秀再也忍不住的哇的哭出了声,是她对不起张志远,是她连累了张志远,可是她真的走投无路了。

这一年,张志远20岁,胡庭秀31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脱离苦海的机会,肩负家庭的使命

张志远和胡庭秀真的在一起之后,村子里的那些流言蜚语便逐渐地消失了。人家现在是合法的夫妻再说这些就不合适了。

只是张志远虽说“下嫁”给了胡庭秀,但他一直不愿让胡庭秀的几个孩子叫他爸爸,每当其他人不解的询问之时,他都会耐心的解释说“他们的爸爸只有一个,他姓佘,是我的好大哥”。

为了能够养活这个家,张志远拼了命地干活。每天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耕耘种地,扛水泥,背石头,只要有活,不管是脏活还是累活他都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总是将最好的留给自己的妻儿。见张志远如此的拼命,胡庭秀也更加的体贴,洗衣做饭样样精通。

起初,张志远是为了流言蜚语才和胡庭秀结婚,但是现在,因为胡庭秀的存在,张志远真正的融进了这个家庭。

两人情投意合,喜结良缘,一家六口变成了一家八口。生活的担子又重了,但是压不垮张志远对这个家的热爱。只是现实的贫困总是让他愁容满面。而这时,一个可以脱离苦海的机会摆在了他的面前。

政府又开始实行“知青返城”的政策。作为工人出生的张志远,要想回到城里简直轻而易举。可是张志远却如若从未听到过一般,每天按部就班地干活。

张志远按兵不动,远在城里的父母却急得不行。又是书信,又是电报的,催着张志远赶紧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下定决心要在此生活的张志远又做了难。一边是他的决心照顾的妻子儿女,一边是生他养他的父母,不论哪一边都无法割舍。

许是看出了张志远的难处,胡庭秀虽然心中不舍,但还是站在了张志远父母那边,催着对方离去。

胡庭秀说:“你走吧,那里才是你该生活的地方”

张志远看了胡庭秀一眼,不赞同:“我走了,你怎么办?”

胡庭秀的泪又不争气的流下,她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你帮了我四年,你的恩情我记一辈子了,走吧走吧”

原本还在作难的张志远,听了胡庭秀的这番话,顿时泪流满面,张志远抱着他的妻子胡庭秀,坚定的回复说:“我是你的丈夫,这里是我们俩的家,我不能离开你”

张志远拒绝返城,选择留在南江县。

可是没过几天,知青办的人来了,他们告诉张志远说,知青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他们很快就会撤离,问张志远真的不要和他们一起返城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时的张志远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懵懵懂懂,会为了他人几句话便热血上头的人,如今的他是六个孩子的父亲,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他不能走,也不会走。

张志远又一次地拒绝了这个可以返城的机会。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知青办的人,便礼貌地告诉对方说:“这辈子就让我做点儿牺牲吧,我走了,这个家就毁了”。

知青办的人听了很是感触,便给了张志远一家人1200元的安置费。而村子里的人知晓此事之后,对于张志远的存在更加的敬佩。

他们也改变了之前的偏见,平时会过来帮忙搭把手,帮帮小忙什么的。

这一年张志远28岁,真正的扎根在了南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唯美窒息的爱意,永恒不定的誓言

张志远为爱留在南江的事情被当地的人们办津津乐道。

1997年的时候,张志远的朋友前往南江看望张志远,他们以为会看到一个岣嵝被家庭重担压的不成样子的老头,结果真到了张志远的家后才发现,岁月似乎在对方的身上并不怎么明显。张志远是和以往一样,说着一口带着重庆音的话,为人淳朴,热情大方。

不管什么多么困难,张志远都抗住了。在张志远的努力下,他的六个孩子都各自立了业成了家,离开了大山在外打拼,而在这期间张志远从未离开过大山,也从未想过逃离他的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的至今,张志远已是一位将近70岁的老爷爷,拒绝了儿女们想要接走他们的请求。张志远每天和自己的老伴胡庭秀坐在门口晒着太阳,幸福满满地回忆着曾经的种种。

虽说现在早就看不出张志远年轻时的样子,但是即使时光可以带走一个人的青春,却永远磨不掉他的美好的品德。

在这个繁华喧闹的世界里,为了曾经的一句诺言,张志远坚守了一辈子。如今,很多小青年都不再相信爱情,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信用”的问题。轻而说出口的话,不是诺言而是谎言,正是因为现在的人们总是处于一种极度失信的状态下,张志远的故事才更显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