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会遇到一种微妙的困扰:耳朵痒。

治疗方法:清理分泌物是第一步,并以局部治疗为主,例如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滴耳。如果症状非常严重,需要结合全身性抗生素治疗。

4

湿疹

与皮肤其他部位一样,耳道的皮肤也可能出现湿疹,引发瘙痒,这种瘙痒通常与真菌感染的深层瘙痒有所不同,更多地表现为外耳道口皮肤的瘙痒。湿疹范围较小时可能仅局限在耳道内,外部难以观察,但范围较大时,可以在耳道口周围看到明显的皮肤变化。

治疗方法:在治疗外耳道湿疹时,与其他区域皮肤湿疹的治疗原则相同。首要任务是做好保湿,症状明显时,可使用激素类乳膏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涂抹保湿乳液或凡士林时,应避免伸入耳道深处,仅在肉眼可见范围内操作,以确保安全。

5

干燥

皮肤干燥同样可能引发耳朵瘙痒,这在老年人中尤为常见。

治疗方法:为了缓解干燥带来的不适,可以适当为耳道口处保湿。

要避免这些不良用耳习惯

1

频繁掏耳朵

耳朵痒时,一些人总会忍不住去掏耳朵,有时掏掏很愉快、很爽。但殊不知这种“不良嗜好”,有时掏着掏着会给自己掏疼、掏出血甚至掏出问题。

相信很多人经历过越挖越痒、越痒越挖的恶性循环。使用挖耳勺等工具频繁挖耳虽然能带来短暂的舒适感,但容易破坏耳道屏障,引起真菌、细菌等感染。

一过性的耳痒可以按压耳屏揉揉,让自己稍微舒服一点,如果真的是瘙痒难耐,还是建议去医院就诊,排查是否有以上疾病。即便是清理耵聍,也是建议在耳鼻喉科专业机构进行。

2

棉签掏耳朵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使用棉签挖耳比挖耳勺更安全,其实不然。棉签挖耳很容易将耵聍推入耳道深处,时间久了反而在深处堆积更难以清理和排出。

如果耳道内不慎进水,可以歪头轻轻蹦一蹦让水流出,或者用吹风机在低温、低档的设置下,从距离耳朵一臂远的位置吹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采耳

此外,光顾采耳店也需谨慎。在门诊常常遇到在采耳店采耳后,来就诊发现真菌感染的情况。虽然采耳能带来放松和舒适感,但如果采耳店的器械消毒不达标、过度清理耳道或操作不当,都可能导致耳道感染。

4

常戴耳塞

长时间使用耳塞、入耳式耳机或助听器等也可能影响耵聍的正常排出,从而增加耳道堵塞和继发耳道感染的风险。

在非必要的情况下,我们应尽量减少耳塞和入耳式耳机的使用时间,对于必须戴耳塞或助听器的人群,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必要时由医生进行耳道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