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詹妙蓉 图/詹妙蓉 大新乡村委会

湘桥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村落遍布各地,每一个乡村都如一颗明珠散发熠熠光辉。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个乡村都有祖辈流传下来的传说与故事,这些民间传说既是民俗文化的传承,也是乡规村约的载体,影响着乡风文明、村容村貌,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走进湘桥区凤新街道大新乡村,听听这里的乡村故事,感受乡土文化。

凤新街道辖区文体活动一直以来较为活跃。《潮州市湘桥区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大新乡的源香木偶团经常活跃于省内各地,曾赴北京演出。

2022年8月,笔者有幸拜访当年源香木偶团的成员之一、大新乡村村民蔡来发先生。老人虽已年过九旬,但身体康健、精神矍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来发先生说,当年他的双手可以同时操作4只铁枝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在他的操控下,木偶可做顶锅、转盘、抽纸龙、提花瓶等木偶高难度表演动作,让台下观众大呼过瘾。他还能制作指甲盖大小、表演时开合自如的折扇、灵动逼真的老虎等木偶戏配件。

回忆起1954年源香木偶团赴京演出的经历,他仍然心情激动。

“上北京演出那一年,我只有21岁,当时剧团里还有两个大新乡村村民一齐上北京参加演出,我们演出的剧目是《唐僧收三徒》《杂技》。”蔡来发先生说,“当年,全国有十三个省的木偶团受邀上京演出,潮州纸影(即潮州铁枝木偶戏)被邀请在列,这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即使60多年过去了,他依然能清楚地回忆起那段珍贵的演出经历。他说:“我们在舞台上表演,台下几乎坐满了观众,原来需要35分钟演完的剧目,我们严格把握表演节奏,最终把节目控制在20分钟内演完,台下观众掌声雷动。”

潮州木偶戏,是民间艺术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保护价值。

根据《潮安县志(1992—2005)》记载,铁枝木偶戏俗称“纸影戏”,是中国木偶艺术的稀有品种,系南宋时随中原移民从福建传入的皮影戏衍变而来,再经历代艺人的不断改进、完善。

清代以后,艺人们把木偶从平面改为圆身,于是“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称为“圆身纸影”。后来逐步形成偶像舞台表演,老一辈潮州人仍习惯称之为“抽纸影”。

木偶由三根铁枝操控,近代另定学名为“潮州铁枝木偶戏”。20世纪80年代,潮州铁枝木偶戏在潮汕地区盛极一时。当时每逢传统节日或各乡各里的民俗活动日,都常见潮州铁枝木偶戏的身影。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纸影戏其实是“微型潮剧”。除了木偶由人操纵表演外,其剧目、偶像装扮、唱腔、音乐甚至舞台装置都与潮剧一样,凡举手投足、身段、水袖以至扇子、溜梯、刀枪格斗,都能表演得生动自然。

潮州有句民间谚语:“捅破棚窗纸,正知戏仔老”(意谓现形了)。纸影戏除操纵偶像的三四人兼演员外,音乐人员还有操作击乐、管弦乐等十人左右,其中有的也兼演员。由于他们不用直接和观众见面,只要有好唱声就可以了,因此就有了这句谚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潮州铁枝木偶戏的表演是由艺人通过三支长40~60厘米的铁枝,俗称“铁筷”,套在偶身背面中间和两手腕进行操纵,来完成木偶人物的表演和木偶剧目的演出。

表演时,后台由三至四人操纵木偶,盘腿而坐,每人操纵一至二尊,后面伴唱,伴乐者十来人。基本表演手法有推、拉、提、拨、抖等;表演过程根据人物行当和剧情需要表演飞天、入地、点火、射箭、骑马、张扇、划船、武打等动作,呈现独特的操纵技艺。

1954年,以源香木偶团为代表的潮州铁枝木偶团,赴北京参加全国十三个省的木偶艺术会演。1957年该团又应邀赴广州市文化公园演出。

20世纪80年代,磷溪镇人丁清波跟随“源香班”蔡来发先生学艺。学成后,丁清波成立以家庭为模式的“新源香木偶团”,继续传承和发扬潮州铁枝木偶表演技艺。潮州铁枝木偶表演技艺后继有人,这也是老一辈艺人心中留存已久的心愿。

【本文内容摘选自《湘桥乡村故事(二)》】

供稿| 梁醒吾
编辑| 杨映瑜
来源| 羊城晚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