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宁波市江北区文教街道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一体化“暖巢”行动,努力实现“风筝式”管理和“亲人式”服务,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流动党员归属感。

一站管理,让党员流而有家

近日,在文教街道大闸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闸社区党支部“蜜邻红学社”为社区流动党员带来一堂红色党课。随后,党员们纷纷报名“社区walk”项目,通过新颖的集章方式,参与社区平安创建、文明护航、非遗传承、志愿服务等活动,变“流动”为“融入”,激活社区自治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闸社区流动党员“一对一”结对帮学。江北区委组织部供图

流动党员如何找到“家”?近年来,文教街道借助“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形式,发布流动党员“家书”,在辖区各社区和商圈楼宇等流动党员密集场所,设置10个流动党员报到点,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归。

“各社区、北岸商圈通过信息比对、集中排查、上门走访等排摸流动党员,与每一名流动党员建立点对点联系,引导他们扫描二维码线上报到,信息动态录入红色根脉强基系统。”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拓宽“管”的渠道,依托“文教红小云”小程序,街道开设“流动党员”专栏,整合一站式资源和服务,方便流动党员线上报到、就近参加组织生活、线上学习、反馈评价等,架起流动党员与党组织的沟通桥梁。

结对关怀,让党员流而有爱

据悉,大闸社区党委打造线下流动党员之家,以“精准送学”为契机,采取“一对一”结对帮带模式,为每位流动党员选派一名党支部委员或党员骨干作为专属联系人,及时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和生活情况,方便他们随时随地联系到“娘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动党员为党员和群众讲授摄影技巧。江北区委组织部供图

“‘送学’不仅是让流动党员不缺课,也是支部密切党群关系的方式,‘送学’的同时,聊聊他们的想法需求,听听他们对辖区的意见建议,增强了流动党员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闸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街道以8个社区党组织为主体,建立“红色帮帮团”,打造“1对1”“1对N”结对联系机制,街道32名流出党员、100名流入党员全部按照“一支部一册”要求建立动态数据库,根据党员流动情况绘制分布图,实现精准化管理。

点亮阵地,让党员流而有为

针对流动党员流动性强、工作时间不一等特点,文教街道还进一步创新教育服务模式。线上,利用微信群、“文教红小云”等平台,推送政治理论、党内法规、时政要闻等内容,引导流动党员掌上学、随时学。线下,在流动党员较为集中的商圈楼宇,依托北岸6C党群服务中心、甬爱E家江北枢纽站等阵地,定期提供菜单式课程,根据他们职业特点,融合技能培训、权益保障、就业指导、家庭帮扶等内容,并推出青年午校、夜校专场,让流动党员灵活自主选择学习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甬爱E家江北枢纽开展青年午校活动。江北区委组织部供图

在搭建成长服务平台的同时,各社区党委以密切联系为纽带,以先锋示范为引领,组织流动党员“先锋岗”、开辟“流动党员服务区”、推送“流动党员招募令”等,先后挖掘了一批红色达人参与社区治理。

“流动党员不仅要聚拢在党旗下,更要在流动中为党旗增光。”文教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推动流动党员亮身份、作示范,引导他们参与基层治理、志愿服务、文明实践,在“第二故乡”继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