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更好地回应世界有关中国的关切,都极大地受益于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相关治理理念——“中国之治”。例如,在外交领域,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治国理政理念,被认为是中国迈入新时代的指路明灯,有助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与此同时,中国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向世界阐释“中国之治”,积极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不断提高治国理政水平,采取了诸多措施。其中,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提出,为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铺平了道路,提供了明确的工作方案。与此同时,相关文件的印发也保障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这一总目标,十九大报告进一步确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描绘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新画卷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更好地建设国内经济、扩大市场准入以及使中国成为更具投资吸引力的国家,这也是“中国之治”的基础之一。中国旨在与其他国家共享利益,实现合作共赢。为此,中国政府承诺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并采取扩大进口的相关措施。“中国之治”还致力于描绘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历史新画卷,这与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明确指出的“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一脉相承。鉴于目前取得的改革开放成果,中国将在此基础上不断进步,增强中国在全球传播“中国之治”的能力。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多边外交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参与国际多边论坛,为参与全球治理作出中国贡献。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仅注重确保自身利益,而且在国际社会处于十字路口的时刻,提出了一系列中国倡议与中国方案,为国际社会发展提供新方向、新思路、新动力。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一道,推动实现全球互联互通、互鉴共赢,促进全球化进程。全球发展倡议旨在促进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全球安全倡议旨在共克各方面临的安全挑战,走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全球文明倡议旨在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友好相处,呼吁秉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不同文明和谐共存、相互借鉴。

在国际层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传播“中国之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继续稳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寻求与其他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全球传播治理理念的重要方案,以应对各国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断加重等挑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东亚直至西欧充满活力的经济中心连接起来,通过双边和集体协议加深了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的参与。中国已在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与此同时,中国投资还将形成一个网络,促进中国提供的全球公共产品和治理理念在整个欧亚地区的传播。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10年的历程证明,共建“一带一路”站在了历史正确一边,符合时代进步的逻辑,走的是人间正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前景光明,有助于实现中国与各方在美好未来的合作共赢。习近平主席强调,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对于共建“一带一路”而言,丝绸之路被认为是亚洲、欧洲和非洲大陆上不同种族、信仰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历史遗产,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重要标志。这凸显了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传播“中国之治”的重要性。

搭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平台

中国也在通过举办培训课程和研讨会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中国的国家治理理念与智慧,让世界读懂“中国之治”。中国启动了各项全球倡议,使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在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向世界传达“全球南方”的声音,这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其治理理念和智慧的重要基础。

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与阿拉伯国家分享发展机遇。2016年,中国制定了首份《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该文件主要包括五个部分,详细列出了中国希望与阿拉伯国家合作的领域,包括在治理领域的优先事项。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了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致力于为中阿双方搭建交流改革开放、治国理政经验的思想平台,为阿拉伯国家官员提供培训课程。该中心已经成功举办了多期阿拉伯国家官员研修班,来自阿拉伯国家的中高级官员、知名学者参与其中。研修班采用专家讲座、现场教学、参观考察等形式,围绕中国基本国情和治国理政经验、中国政治制度与决策过程、中国经济改革与开发区建设等专题展开研修。2022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提出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并指出要扩大人员往来,深化人文合作,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此外,中国商务部也举办了与经济问题有关的政府间培训,其中最重要的是组织公共行政、司法事务和非政府组织管理等领域的培训课程,其中一些培训课程以阿拉伯语讲授。

中国的治理理念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同时也在欧洲各国进行传播。2015年,继英国宣布有意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意向创始成员国后,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宣布将申请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最终,57个创始成员国共同创建亚投行,这证明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得到广泛认可。

“中国之治”是建立在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基础上的,实现了与人口现状相适应,符合走和平发展道路、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的目标。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良好治理理念的基础上,也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相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正确义利观,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走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之路,将不断造福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

作者:[埃及]娜迪娅·希勒米(Nadia Helmy)/文 龙豪/译

作者系埃及贝尼苏韦夫大学政治学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王俊美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