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援引路透社本月12号发布的消息,欧盟委员会于当天正式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最高征收38.1%的额外关税。声明强调,若中欧无法通过谈判达成解决方案,临时关税举措将从今年7月4号起生效。而在临时关税生效之后四个月,欧盟将决定是否针对中国电动车征收永久性关税。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显示,欧盟计划对比亚迪开征17.4%的关税,对吉利开征20%的关税,对上汽开征38.1%的关税,“配合调查的其他公司”征收21%的关税,“不配合调查的其他公司”开征38.1%的关税,至于在中国生产的特斯拉电动车适用于单独计算的关税。

相比于欧盟现行对所有中国电动车征收的10%关税,临时关税的提升幅度非常惊人。一旦这些专门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政策落地,最终将导致我国电动车对欧出口量减少2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欧盟在声明中反复强调这是“保护欧洲汽车产业”,但是产业界内部却出现了明显温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BA(奔驰宝马奥迪)在第一时间站出来明确表态,坚决反对欧盟委员会作出的初步裁定以及加税决定,一致认为此举对德国汽车产业是弊大于利,欧盟的决定最终会损害欧洲自身利益,甚至会引发连锁反应。而我国商务部的态度也非常明确,欧盟罔顾客观事实以及世贸组织规则,无视中方的反对、欧盟成员国的呼吁、产业界的劝阻,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既不符合中欧领导人关于强化合作的共识精神,也不利于欧盟消费者的自身利益,更破坏了欧盟绿色转型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大局。

商务部明确指出,中方将密切关注后续进展,将坚决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中企的合法权益。从目前的态势来看,欧盟已经铁了心要构建基于保护主义的“小院高墙”,而我国也不会坐以待毙,一场围绕着中欧展开的贸易战似乎即将打响。只不过,这一次占据强势地位的变成了中国而非欧洲。首先,欧盟针对中国电动车祭出的临时关税政策,本质上是“先射箭后画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一系列违背常理甚至是带有挑衅意味的“调查”,引导出“中国补贴导致电动车产能过剩”这一结论,为加征关税创造出合理性。欧盟此举看似霸道,实则露怯,暴露了欧洲汽车产业已经无法通过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与中国车企“掰手腕”的尴尬处境。其次,欧盟效仿美国将中国电动车拒之门外,并不会对中国电动车“出海”造成决定性的负面影响。因为欧洲车企通过合资的方式在中国销售了数百万辆汽车,但中国电动车对欧洲出口也不过30万辆的规模。

倘若中欧之间真的到了必须正面对垒的地步,光是吃掉合资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就足以让中国的车企“回血”,而欧洲消费者将因为高关税而不得不多花钱去买性价比远低于中国的欧洲电动车,这必然会影响欧洲的汽车能源转型,中欧车企的竞争力将因此而进一步拉大。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欧盟挥舞关税大棒的目的和美国有所区别。相较于美国要将中国所有优势产业全都置于死地,欧盟现在摆出来的姿态其实是“坐地起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抬出高关税的真正目的,是希望中国车企赴欧投资,增强欧洲的电动车技术以及就业岗位,以免在绿色转型浪潮中被中美吃掉所有份额。这也意味着,中国与欧盟将在经历试探、反制、对峙之后,回到谈判桌上解决问题,至于最终双方能够得出何种结果,将取决于中国能够展现出多少“肌肉”,鉴于中国车企在电动车领域已经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中国有足够充分的理由去和欧盟斗争。